第2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東德西德統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與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為削弱德國的力量,在拆散德國的問題上達成了共識。1949年5月23日在美英法三國操縱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由美英法控制的德國西部誕生,首都定在波恩,史稱“西德”;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在蘇聯占領的德國東部成立,史稱“東德”。

  由希特勒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帶給德國的是毀滅性的損害,國內工業癱瘓、廠房被炸、機器被拆、交通中斷、住房和食物空前匱乏,而占領國還索要高額戰爭賠款。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首任西德總理阿登納在談判中用他的智慧,使得一批工廠保存了下來。阿登納又四處遊說,使西德躋身於美國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受援國之列,從而獲得大量美國資金。

  冷戰時期,美國為了對付蘇聯,開始改變對德政策。阿登納瞅准機會先是與宿敵法國修好,結成歐洲煤鋼聯營,進而使西德在現代工業國中占有一席之地。韓戰爆發後,美國等國向西德購買軍火,西德工業由此得到迅速發展,同時又得以重新武裝自己,獲得獨立主權,加入北約組織。

  東德在昂納克的領導下,內外政策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現在經濟穩定增長、消費品供應有所改善、社會穩定。尤其是在對外政策方面,東德打破了長期被孤立的局面,贏得了許多國家的承認。1973年兩德一起加入聯合國。

  東、西兩德的統一與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有著密切的關係。戈巴契夫上台伊始,發起一場“新思維”運動,對內提倡“公開化”、“民主化”、“多元政治”,對外主張與西方緩和,推進歐洲和解與合作,結束“冷戰”。

  戈巴契夫的“新思維”在蘇聯國內和東歐集團內掀起巨大風浪。在波蘭,團結工會領導人華勒沙1990年以74.7%的選票當選為波蘭總統,他表示將在波蘭實行全面私有制。在匈牙利,1990年5月新選舉的多黨制國會舉行首次會議,反對黨奪得國家的大權,政局動盪不安。

  1990年,波蘭和匈牙利的巨變波及到了東德。昂納克雖領導國家取得了進步,但由於許多工作不盡人意,群眾不滿情緒日長。1989年10月9日,萊比錫7萬人上街遊行,要求政府仿效蘇聯,實行“民主化”、“公開化”。昂納克因病辭職後,克倫茨繼任。

  11月9日,克倫茨宣布開放隔斷東西德聯繫的柏林圍牆和兩國邊界,開放的第一天即有5萬人湧入西德,此後進入西德的東德公民無以數計。12月1日,東德修改憲法,將“在工人階級及其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領導下”這一內容刪除;兩天後,將昂納克開除黨籍。

  面對東德的局勢,西德領導人果斷地採取行動,以期結束德國分裂的狀態,實現民族統一。1990年2月13日,東西德領導人在波恩舉行會晤,商談統一德國的有關事項。蘇美英法四大國以“2+4”會談方式介入了二戰後歐洲大陸上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

  同年8月底,兩德在東柏林簽署了《政治統一條約》,10月3日零時,兩德實現正式統一。12月2日,原西德總理科爾當選為統一後的第一任德國總理。從此,德國開始了新的社會發展局面。

  蘇聯解體

  1991年12月25日,西方人沉浸在聖誕節的快樂之中,而對蘇聯人民來說,這一天卻是一個特別的日子。晚上19時,時任總統戈巴契夫在電視上發表講話,宣布辭去總統職務。

  19時20分,戈巴契夫將象徵總統權力的核按鈕交給了俄羅斯聯邦總統葉爾欽。18分鐘後,蘇聯國旗被俄羅斯國旗代替,飄揚在寒風中。所有這一切,在短短的幾十分鐘時間裡發生,但這標誌著一個由列寧親手締造的世界上領土最大、第一個由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消逝於歷史之中。國際格局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

  蘇聯是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親手締造的,建國之初,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的干涉,蘇聯人民給予了堅決反擊。二戰後,蘇聯開始了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明爭暗鬥。然而蘇聯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卻陷入嚴重的內外交困局面。

  在國內,經濟停滯不前,社會政治氣氛死氣沉沉;在國際上,亦因蘇聯推行霸權主義和擴張主義政策而空前孤立,而且越來越難於承受同美國的激烈軍備競賽和曠日持久的阿富汗戰爭所帶來的沉重負擔。

  此時,國內政治格局也出現了危機: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3位最高領導人在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短短的兩年半時間內相繼病逝。蘇共政治局和中央委員會中的多數成員抱著要改變蘇聯面臨的嚴峻局面的殷切期望,把年輕一輩的戈巴契夫推舉為蘇共中央總書記。

  戈巴契夫1931年3月2日出生於俄羅斯聯邦南部的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的一戶農民家庭,他從小就聰明過人。1950年,戈巴契夫進入莫斯科大學法律系學習,畢業後,戈巴契夫從事共青團工作,曾任邊疆區團委宣傳部副部長、第二書記、第一書記,一路青雲直上,直到成為契爾年科時期的第二把手。隨著外交活動的增多,西方世界普遍認為戈巴契夫是一個平易近人又思辨超群的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