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頁
甘迺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立即召集由國務院、國防部、中央情報局、參謀長聯席會議等方面的負責人和一批顧問參加的緊急會議,研究如何對付蘇聯的行動對策。會上,有的人主張實行海上封鎖,有的人主張採取進行軍事打擊。最後,甘迺迪考慮到蘇聯實力的強大,決定對古巴實行海上封鎖,為了避免與國際上的其他國家產生摩擦,美國對外宣稱這次行動為“海上隔離”。此外,美國還在佛羅里達集結重兵,數百架戰略轟炸機隨時待命。
10月22日,甘迺迪總統發表電視演說,宣布美國將對古巴實行封鎖。此後,甘迺迪還命令部署在加勒比海域的180艘美國艦隻,對前往古巴的船隻進行攔截和檢查。美國在世界各地的軍隊也進入戒備狀態。
美國如此強硬的態度著實讓赫魯雪夫吃了一驚,於是他下令加快向古巴運送飛彈及蘇式轟炸機的速度,並發表聲明,如果蘇聯船隻遭到攔截,蘇聯將會予以回擊。此刻,在赫魯雪夫的命令下,一支由25條商船和戰艦組成的蘇聯船隊正向美國海軍的警戒線衝來。隨著雙方距離的拉近,戰爭一觸即發。
面對甘迺迪的強硬態度,赫魯雪夫軟了下來。當蘇聯船隻在即將到達美國警戒線時,突然掉頭返航。
10月26日,赫魯雪夫寫信給甘迺迪,保證不再向古巴運送武器,已經在那裡的予以撤回。作為交換條件,他要求美國即刻解除對古巴的封鎖,保證不再入侵古巴。但在27日的另一封信中,赫魯雪夫又提高了要價,要求美國也從土耳其撤走飛彈,蘇聯將保證不侵入土耳其或干涉其內政。甘迺迪經過反覆論證,回函接受赫魯雪夫26日的來信,對27日的來信不予理會。
10月27日,甘迺迪約見蘇聯駐美大使威脅說,如果29日得不到回答,美國將對古巴採取軍事行動。28日,美軍做好了對蘇聯在古巴的飛彈發射場進行轟炸的準備。
就在這一天,嚇破了膽的赫魯雪夫急忙覆信給甘迺迪,再次做出退讓,表示要在聯合國的監督與檢查下拆除和撤走飛彈。很快,蘇聯人開始了行動。不依不饒的美國人強橫地在公海上對從古巴運走飛彈的蘇聯船隻進行“艦靠船的觀察”,美國軍用飛機近對距離陳列於蘇聯甲板上的飛彈進行空中拍攝。
12月6日,蘇聯運走全部飛彈和轟炸機,經過核實後,美國也宣布解除對古巴的海上封鎖。古巴飛彈危機隨之結束。
古巴飛彈危機反映了美蘇之間對世界霸權的激烈爭奪。以赫魯雪夫在甘迺迪的威脅面前一再退讓上看,蘇聯的實力明顯不足。但蘇聯也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原先的目的,赫魯雪夫用撤出飛彈換取了美國不入侵古巴的保證,並在禁止核試驗上跟美國人達成了某種默契。
歐洲共同體
歐洲共同體是一個聯合的政治和經濟集團,包括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其中以歐洲經濟共同體最為重要。
20世紀50年代中期,資本主義經濟進入大發展時期,美國與西歐國家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西歐一些國家利用“美援”和美資,進行了大規模經濟重建工作,使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起來,與此同時,美國的經濟則開始衰退。
第二次世界觀大戰以後,美國一直把西歐作為主要銷售市場,西歐國家經濟恢復和發展後,力求擺脫美國控制,維護自己的市場。要實現這種目的,建立一個排他性經濟集團勢在必行。大壟斷集團之間也相互結合,彼此滲透,建立起了一些跨國壟斷組織。同時,它們也要求各國資本、勞動力和技術互相流通,打破國界,擴大市場。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共同體應運而生。
1950年5月9日,法國外長舒曼主張把法國和聯邦德國的煤炭與鋼鐵工業置於一個“超國家”機構領導下,形成一個一體化國際組織,即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還歡迎歐洲其他國家加入該組織。舒曼的倡議很快得到了聯邦德國和西歐一些國家的響應。
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6國外長在巴黎簽訂《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條約規定,建立6國煤鋼共同市場,取消各種關稅限制,調整各類煤、鐵及鋼的生產和銷售。《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於1952年7月25日生效,有效期50年。隨著《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的生效,歐洲煤鋼共同體問世了。
歐洲煤鋼共同體建立後,建立一個更為完整和廣泛的經濟共同體被提上了議事日程。1956年10月21日,歐洲煤鋼共同體6個成員國外長再一次齊聚巴黎,討論成立“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建立歐洲“共同市場”等問題。
1957年3月25日,6國外長在義大利羅馬簽訂《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和《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這兩款條約於1958年1月1日生效,同時,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成立。
《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的主要內容包括:各成員國間建立關稅同盟,逐步建立起統一的對外關稅率和貿易政策;制定共同競爭規則,消除各種限制和歧視競爭的協定和制度;實現共同市場內部商品、勞動力和資本的自由流通,等等。條約還規定設立歐洲投資銀行,設立歐洲社會基金。
1965年4月8日,上述6國在布魯塞爾召開會議,簽訂了《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合併為統一的機構,統稱歐洲共同體。
10月22日,甘迺迪總統發表電視演說,宣布美國將對古巴實行封鎖。此後,甘迺迪還命令部署在加勒比海域的180艘美國艦隻,對前往古巴的船隻進行攔截和檢查。美國在世界各地的軍隊也進入戒備狀態。
美國如此強硬的態度著實讓赫魯雪夫吃了一驚,於是他下令加快向古巴運送飛彈及蘇式轟炸機的速度,並發表聲明,如果蘇聯船隻遭到攔截,蘇聯將會予以回擊。此刻,在赫魯雪夫的命令下,一支由25條商船和戰艦組成的蘇聯船隊正向美國海軍的警戒線衝來。隨著雙方距離的拉近,戰爭一觸即發。
面對甘迺迪的強硬態度,赫魯雪夫軟了下來。當蘇聯船隻在即將到達美國警戒線時,突然掉頭返航。
10月26日,赫魯雪夫寫信給甘迺迪,保證不再向古巴運送武器,已經在那裡的予以撤回。作為交換條件,他要求美國即刻解除對古巴的封鎖,保證不再入侵古巴。但在27日的另一封信中,赫魯雪夫又提高了要價,要求美國也從土耳其撤走飛彈,蘇聯將保證不侵入土耳其或干涉其內政。甘迺迪經過反覆論證,回函接受赫魯雪夫26日的來信,對27日的來信不予理會。
10月27日,甘迺迪約見蘇聯駐美大使威脅說,如果29日得不到回答,美國將對古巴採取軍事行動。28日,美軍做好了對蘇聯在古巴的飛彈發射場進行轟炸的準備。
就在這一天,嚇破了膽的赫魯雪夫急忙覆信給甘迺迪,再次做出退讓,表示要在聯合國的監督與檢查下拆除和撤走飛彈。很快,蘇聯人開始了行動。不依不饒的美國人強橫地在公海上對從古巴運走飛彈的蘇聯船隻進行“艦靠船的觀察”,美國軍用飛機近對距離陳列於蘇聯甲板上的飛彈進行空中拍攝。
12月6日,蘇聯運走全部飛彈和轟炸機,經過核實後,美國也宣布解除對古巴的海上封鎖。古巴飛彈危機隨之結束。
古巴飛彈危機反映了美蘇之間對世界霸權的激烈爭奪。以赫魯雪夫在甘迺迪的威脅面前一再退讓上看,蘇聯的實力明顯不足。但蘇聯也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原先的目的,赫魯雪夫用撤出飛彈換取了美國不入侵古巴的保證,並在禁止核試驗上跟美國人達成了某種默契。
歐洲共同體
歐洲共同體是一個聯合的政治和經濟集團,包括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其中以歐洲經濟共同體最為重要。
20世紀50年代中期,資本主義經濟進入大發展時期,美國與西歐國家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西歐一些國家利用“美援”和美資,進行了大規模經濟重建工作,使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起來,與此同時,美國的經濟則開始衰退。
第二次世界觀大戰以後,美國一直把西歐作為主要銷售市場,西歐國家經濟恢復和發展後,力求擺脫美國控制,維護自己的市場。要實現這種目的,建立一個排他性經濟集團勢在必行。大壟斷集團之間也相互結合,彼此滲透,建立起了一些跨國壟斷組織。同時,它們也要求各國資本、勞動力和技術互相流通,打破國界,擴大市場。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共同體應運而生。
1950年5月9日,法國外長舒曼主張把法國和聯邦德國的煤炭與鋼鐵工業置於一個“超國家”機構領導下,形成一個一體化國際組織,即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還歡迎歐洲其他國家加入該組織。舒曼的倡議很快得到了聯邦德國和西歐一些國家的響應。
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6國外長在巴黎簽訂《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條約規定,建立6國煤鋼共同市場,取消各種關稅限制,調整各類煤、鐵及鋼的生產和銷售。《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於1952年7月25日生效,有效期50年。隨著《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的生效,歐洲煤鋼共同體問世了。
歐洲煤鋼共同體建立後,建立一個更為完整和廣泛的經濟共同體被提上了議事日程。1956年10月21日,歐洲煤鋼共同體6個成員國外長再一次齊聚巴黎,討論成立“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建立歐洲“共同市場”等問題。
1957年3月25日,6國外長在義大利羅馬簽訂《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和《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這兩款條約於1958年1月1日生效,同時,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成立。
《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的主要內容包括:各成員國間建立關稅同盟,逐步建立起統一的對外關稅率和貿易政策;制定共同競爭規則,消除各種限制和歧視競爭的協定和制度;實現共同市場內部商品、勞動力和資本的自由流通,等等。條約還規定設立歐洲投資銀行,設立歐洲社會基金。
1965年4月8日,上述6國在布魯塞爾召開會議,簽訂了《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合併為統一的機構,統稱歐洲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