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頁
其實早在1941年史達林就幾次要求英國開闢第二戰場,卻遭到了邱吉爾的婉言拒絕。後來,隨著形勢的發展,美英兩國看到開闢另一條戰線勢在必行,才制定了代號為“霸王”的戰役計劃,準備在1944年從法國諾曼第登陸,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後來,幾經電話交流和書面磋商,美英兩國終於答應了史達林的要求。這次會議就是商量具體行動計劃的。
也許是一種自私本能作祟,想讓別人去犧牲,自己卻隔岸觀火,也許是出於什麼別的考慮,總之,邱吉爾雖然答應了開闢第二戰場的要求,並且已經制定了“霸王行動”計劃,卻拖延著遲遲不動手。這時,他又想推翻從法國諾曼第登陸的“霸王行動”計劃,提出了“地中海戰略”,主張英美從地中海進攻義大利,再往巴爾幹進軍。
史達林耐著性子說:“目前我們需要的是給德國人狠狠一擊。巴爾幹離德國心臟太遠,不可能達到這一效果。因此,還是趕快執行‘霸王行動’計劃好。”
“如果兩路並進是不是更好呢?”邱吉爾思索了一會兒,算是做出了讓步,但實際上邱吉爾擔心的是,如果按史達林的建議進行,蘇聯紅軍可能會進入奧地利、羅馬尼亞和匈牙利,而這些對英國戰後的利益將是多麼不利。
這時,史達林再也忍耐不住了。這位工人出身的領袖霍地站起,“啪”地一拳砸在桌子上,怒聲道:“難道你想把戰爭向後推遲幾個月嗎?那樣將給世界帶來多麼大的威脅啊。如果你堅持要這麼做,我將單獨執行‘霸王’戰役。”說完他氣沖沖地就要離開會場。
羅斯福這時也覺察出邱吉爾的用心了。羅斯福並不同意邱吉爾的意見。他說:“如果在地中海登陸作戰,就會把戰役推遲兩三個月,我是不想推遲‘霸王’戰役的。”他見史達林生氣地要走,連忙勸阻他。同時也勸阻了邱吉爾。
就這樣,經過幾天的反覆磋商、爭論,最後美英蘇三國達成了一致協議,決定在1944年5月,英美將實行“霸王”戰役並進攻法國的南部,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史達林也答應同時發動攻勢,阻止東線德軍西調。蘇聯還答應在打敗德軍後,將對日本宣戰,不過條件是蘇聯要得到庫頁島和千島群島。
1943年12月1日,史達林、羅斯福和邱吉爾簽訂了《蘇美英三國德黑蘭宣言》和《蘇美英三國德黑蘭總協定》(後者作為秘密文件,當時沒有公布)。簽完字後,羅斯福首先伸出了他的手,史達林跨上幾步,緊緊握在了一起。邱吉爾稍為遲疑了一下,也伸出了雙手。三位巨人的手握在了一起,久久不分開。這是歷史性的一握。這一握,改變了世界歷史進程,加速了德國法西斯主義的滅亡。
諾曼第登陸
德黑蘭會議上,蘇美英三國首腦作出開闢第二戰場的決定。經過周密準備和部署,決定於1946年6月6日開闢第二戰場。
1943年12月6日,美國的艾森豪成爾將軍被選定為聯軍總統帥,近300萬盟軍陸海空將士在英倫之島集結,準備橫跨英吉利海峽,在諾曼第登上歐洲大陸,開闢第二戰場,和東線蘇聯紅軍配合,夾擊德軍。這個大規模的作戰計劃代號為“霸王”行動。
為什麼盟軍要選擇在諾曼第登陸呢?因為這裡離英國的空軍基地相當近,這樣部隊才能取得空軍掩護,陸續上岸,建立牢固的橋頭堡。再有一個原因就是這裡有港口,這樣能使登陸部隊得到各種後勤物資和後續部隊的支援。
盟軍為了在諾曼第登陸準備了一年多時間。他們在海峽下面鋪設了一條輸油管以供登陸部隊使用。在離開海岸的兩個地點建成了兩個由70條大船構成的人造港。工程完成後,盟軍具備了迅速運送30個師的能力,其中10個師可在登陸日一天內運到。同時,盟軍對登陸時的月光、潮汐、日出的時間也作了周密計算。總之,盟軍為了諾曼第登陸進行了各種各樣充分的準備。
不僅如此,盟軍為了不讓德軍摸清他們的意圖,不讓德軍知道他們登陸的時間、地點和兵力,他們還使用了疑兵之計:由英國電影製片廠的布景道具師們設計的“登陸艇”、“彈藥庫”、“醫院”、“兵營”和“飛機、大炮”,布置在英國東南沿海一帶;盟軍諜報人員開始在各中立國到處收集法國加萊海岸的詳細地圖;英國建築師在沿海顯眼的地方製造起“油船碼頭”,還配備了發電廠和儲油罐等等。另外,一支“100萬”人的集團軍調往東南沿海,準備進攻加萊……
盟軍以上的種種手段,果然騙過了德軍。希特勒真的以為英法盟軍準備在7月份進攻加萊,因此,他把德軍最精銳的15個軍團集結在加萊,而諾曼第卻只有一個裝甲師駐防。
“哈哈,敵人果然中計了!”英國首相邱吉爾不由得暗中高興。
1944年6月5日晚,海面上狂風呼嘯,波濤洶湧,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艦隊從英國的南部海岸啟航,駛向了諾曼第。6月6日凌晨,載有3個傘兵空降師的3000餘架盟軍運輸機、滑翔機,從英國20個機場起飛,飛向法國諾曼第海岸。著名的“諾曼第登陸”開始了。
直到此時,德軍仍然蒙在鼓裡。正在睡覺的德軍西線司令倫斯特聽到諾曼第前線緊急報告:“有一股英美空軍部隊著陸,看來這是一次大規模行動……”
也許是一種自私本能作祟,想讓別人去犧牲,自己卻隔岸觀火,也許是出於什麼別的考慮,總之,邱吉爾雖然答應了開闢第二戰場的要求,並且已經制定了“霸王行動”計劃,卻拖延著遲遲不動手。這時,他又想推翻從法國諾曼第登陸的“霸王行動”計劃,提出了“地中海戰略”,主張英美從地中海進攻義大利,再往巴爾幹進軍。
史達林耐著性子說:“目前我們需要的是給德國人狠狠一擊。巴爾幹離德國心臟太遠,不可能達到這一效果。因此,還是趕快執行‘霸王行動’計劃好。”
“如果兩路並進是不是更好呢?”邱吉爾思索了一會兒,算是做出了讓步,但實際上邱吉爾擔心的是,如果按史達林的建議進行,蘇聯紅軍可能會進入奧地利、羅馬尼亞和匈牙利,而這些對英國戰後的利益將是多麼不利。
這時,史達林再也忍耐不住了。這位工人出身的領袖霍地站起,“啪”地一拳砸在桌子上,怒聲道:“難道你想把戰爭向後推遲幾個月嗎?那樣將給世界帶來多麼大的威脅啊。如果你堅持要這麼做,我將單獨執行‘霸王’戰役。”說完他氣沖沖地就要離開會場。
羅斯福這時也覺察出邱吉爾的用心了。羅斯福並不同意邱吉爾的意見。他說:“如果在地中海登陸作戰,就會把戰役推遲兩三個月,我是不想推遲‘霸王’戰役的。”他見史達林生氣地要走,連忙勸阻他。同時也勸阻了邱吉爾。
就這樣,經過幾天的反覆磋商、爭論,最後美英蘇三國達成了一致協議,決定在1944年5月,英美將實行“霸王”戰役並進攻法國的南部,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史達林也答應同時發動攻勢,阻止東線德軍西調。蘇聯還答應在打敗德軍後,將對日本宣戰,不過條件是蘇聯要得到庫頁島和千島群島。
1943年12月1日,史達林、羅斯福和邱吉爾簽訂了《蘇美英三國德黑蘭宣言》和《蘇美英三國德黑蘭總協定》(後者作為秘密文件,當時沒有公布)。簽完字後,羅斯福首先伸出了他的手,史達林跨上幾步,緊緊握在了一起。邱吉爾稍為遲疑了一下,也伸出了雙手。三位巨人的手握在了一起,久久不分開。這是歷史性的一握。這一握,改變了世界歷史進程,加速了德國法西斯主義的滅亡。
諾曼第登陸
德黑蘭會議上,蘇美英三國首腦作出開闢第二戰場的決定。經過周密準備和部署,決定於1946年6月6日開闢第二戰場。
1943年12月6日,美國的艾森豪成爾將軍被選定為聯軍總統帥,近300萬盟軍陸海空將士在英倫之島集結,準備橫跨英吉利海峽,在諾曼第登上歐洲大陸,開闢第二戰場,和東線蘇聯紅軍配合,夾擊德軍。這個大規模的作戰計劃代號為“霸王”行動。
為什麼盟軍要選擇在諾曼第登陸呢?因為這裡離英國的空軍基地相當近,這樣部隊才能取得空軍掩護,陸續上岸,建立牢固的橋頭堡。再有一個原因就是這裡有港口,這樣能使登陸部隊得到各種後勤物資和後續部隊的支援。
盟軍為了在諾曼第登陸準備了一年多時間。他們在海峽下面鋪設了一條輸油管以供登陸部隊使用。在離開海岸的兩個地點建成了兩個由70條大船構成的人造港。工程完成後,盟軍具備了迅速運送30個師的能力,其中10個師可在登陸日一天內運到。同時,盟軍對登陸時的月光、潮汐、日出的時間也作了周密計算。總之,盟軍為了諾曼第登陸進行了各種各樣充分的準備。
不僅如此,盟軍為了不讓德軍摸清他們的意圖,不讓德軍知道他們登陸的時間、地點和兵力,他們還使用了疑兵之計:由英國電影製片廠的布景道具師們設計的“登陸艇”、“彈藥庫”、“醫院”、“兵營”和“飛機、大炮”,布置在英國東南沿海一帶;盟軍諜報人員開始在各中立國到處收集法國加萊海岸的詳細地圖;英國建築師在沿海顯眼的地方製造起“油船碼頭”,還配備了發電廠和儲油罐等等。另外,一支“100萬”人的集團軍調往東南沿海,準備進攻加萊……
盟軍以上的種種手段,果然騙過了德軍。希特勒真的以為英法盟軍準備在7月份進攻加萊,因此,他把德軍最精銳的15個軍團集結在加萊,而諾曼第卻只有一個裝甲師駐防。
“哈哈,敵人果然中計了!”英國首相邱吉爾不由得暗中高興。
1944年6月5日晚,海面上狂風呼嘯,波濤洶湧,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艦隊從英國的南部海岸啟航,駛向了諾曼第。6月6日凌晨,載有3個傘兵空降師的3000餘架盟軍運輸機、滑翔機,從英國20個機場起飛,飛向法國諾曼第海岸。著名的“諾曼第登陸”開始了。
直到此時,德軍仍然蒙在鼓裡。正在睡覺的德軍西線司令倫斯特聽到諾曼第前線緊急報告:“有一股英美空軍部隊著陸,看來這是一次大規模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