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俄國通過戰爭吞併的領土大體上包括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芬蘭附近的一片重要領土。雖然征服的領土並不很大但卻很重要,因為它給俄國提供了巴爾幹海上的一個出口,因而提供了一個“瞭望歐洲的窗口”。彼得在涅瓦河兩岸,即在征服瑞典所獲的土地的一部分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聖彼得堡(今稱列寧格勒)。1721年他把首都從聖彼得堡遷到莫斯科。從此,聖彼得堡就成了俄國與西歐交往的主要地點。

  彼得推行的許多國內政策和多次展開的對外戰爭當然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不可避免地要強行增收賦稅。高稅收和改革本身激怒了許多俄國人,出現了幾起叛亂事件,但是都被彼得無情地鎮壓下去了。雖然彼得在自己的鼎盛時期就有許多敵手,但是今天西方和共產黨的史學家們都一致認為彼得是俄國沙皇中最偉大的沙皇。

  彼得儀表非凡:高大魁梧(至少有6尺6寸),精力充沛,瀟灑歡快。但是他時常發脾氣,飲酒過度時就大發雷霆。彼得除了政治和軍事才能外,還對射擊、印刷、航海、造船等做過研究。他是一位傑出的帝王。

  彼得結過兩次婚。他17歲時與尼多克亞結婚,他倆只在一起生活了一周的時間。他26歲時把她送進了一所修道院。1712年他與她離婚並同另一位女子結婚。他第二個妻子凱薩琳是一位出身寒微的立陶宛女子。彼得與他的原配夫人有一個兒子叫亞歷克西斯,但是父子倆的關係也相當惡化。1718年亞歷克西斯被捕入獄,遭受嚴刑拷打,終於死在獄中。彼得自己於1725年初在聖彼得斯堡死去,終年52歲。他的繼位人是他的遺孀凱薩琳(不要與凱薩琳大帝混為一談)

  把彼得列入本冊是因為他在俄國西方化和現代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們也許不禁要問:許多其他國家的統治者都推行過類似的政策,為什麼要讓彼得入冊而摒棄了其他大多數的統治者呢?

  在20世紀的今天,大多數國家元首確實弄清了他們的國家特別是在科技方面走西方之路的重要性。但是在1700年歐洲以外的大多數人對實現西方化的好處還認識不清。彼得的意義就在於他能夠先於時代兩個世紀認識到使國家西方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性。由於彼得的遠見卓識,俄國雖然在他登基前還十分落後,但是卻有能力遠遠地超過了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由於在18世紀和19世紀西歐取得了非常迅速的發展,俄國則無法同西歐並駕齊驅。

  歐洲東部疆域上的另一重要的國家土耳其與俄國形成了特別鮮明的對照。土耳其和俄國都是半歐洲國家。就彼得未登基以前的兩個世紀當中,土耳其在軍事、經濟和文化上都比俄國先進。就此而論,土耳其在整個歷史的大部分時期比俄國先進。但是在1700年前後,沒有哪位土耳其君主認識到迅速西方化的重要性並把國家朝著那個方向推進。因此俄國自從彼得時期以來取得了迅猛的進展,而土耳其卻只是以緩慢的步子向前。直到進入20世紀,凱末爾·埃塔特克才領導土耳其朝著迅速實現現代化的目標邁進。當時俄國對中亞的控制已相當穩固,俄國在工業和教育上都比土耳其先進。

  今天我們無疑會把俄國比土耳其強大而視為理所當然。但是假設俄國沒有彼得大帝而土耳其當時有一位主張改革的偉大君主,那麼土耳其今天就可能是一個大列強國,而且很可能會控制住現在蘇聯的東亞地區(該地區的居民是伊斯蘭教徒;他們與土耳其人的關係比與俄國人的關係要密切得多)。雖然俄國人在彼得大帝以前就占領了西伯利亞很大的一部分,但是要不是彼得制訂改革和現代化的方針使俄國強大起來,他們就會把已占領的西伯利亞部分或全部地割讓給土耳其、中國或日本。

  彼得大帝並不單單是一個順乎潮流的君主,而是一位站在時代前列的人。完全有理由認為是他的先見之明使歷史發生了變化,改變了方向,沿著一條否則就無法遵循的道路發展。基於這些理由,我覺得彼得在本書中應有一席之地。

  在確定彼得的名次中,我把他和英國伊莉莎白女王一世加以對比,從中受到了一定的啟示。伊莉莎白的知名度,特別是在西方要比彼得大得多。但是我覺得即使是說服一個最會說奉承話的俄國人相信伊莉莎白比彼得大帝影響大都是困難的。彼得遠比伊莉莎白更富有改革和開拓精神,他使俄國人走上了一條他們以前從未想過要走的路,而伊莉莎白主要代表了她的人民的一致願望。要不是事實上英國在這期間的大多數世紀中在世界上發揮的作用遠遠大於俄國的話,彼得和伊莉莎白在名次上的差距甚至還會大些。

  92.孟子

  約公元前371~前289

  中國哲學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繼承人。他的學說如在《孟子》中所闡述的,許多世紀在中國頗受崇拜。他常被稱為“亞聖”,即在智慧上僅次於孔子。他大約是孔子後200年間的人。

  孟子約在公元前371年出生在疆上很小的鄒①國,即現在的中國山東省。他出生的年代恰逢周王朝的最後階段,人稱“戰國時期”,因為當時的中國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孟子雖然在孔子傳統的薰陶下長大成人,並一直是孔子學說和理想的強大支持者·但是終於作為一名卓有建樹的學者和哲學家而贏得了尊敬。

  加冠後孟子花了大量的時間周遊列國,為許多統治者獻之良策,其中有不少為之洗耳恭聽。因此一段時期他曾為齊國的客卿,但是大體上他沒有任過固定哪個國家的政治幕僚。公元前312年他在59歲時返回家鄉鄒國,盡其天年。他的卒年不詳,可能是公元前289年。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