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頁
張易之憤憤不平的說:“同樣在龍床上,何又厚他而薄我。”
張昌宗既為司法所鞫,罰銅豈能了事,御史中丞桓彥范大筆一揮,判道:“張同休兄弟贓共四千餘緡,張昌宗法應免官。”
張昌宗一聽說監察部門斷解其職,慌慌張張,跑到朝堂上,跪在女皇的腳下,抗表稱冤:“臣有功於國,所犯不應免官。”
武則天意將申理昌宗,廷問宰臣道:“昌宗有功否?”
十.7
宰臣們一聽,都愣住了,面面相覷,不知所云。左思右想,也想不出張昌宗身有何功,功在何方。
朝堂上的空氣一時凝滯起來,這時拍馬天才楊再思出場了,他邁著八字步慢慢走上來,女皇忙問:“卿知道昌宗功在何處?”
楊再思手捋花白的鬍鬚,慢慢道出:“昌宗合煉神丹,聖躬服之有驗,此莫大之功也。”
朝臣們一聽,一片譁然。張昌宗站在女皇身邊洋洋得意。則天大帝聽了,道:“昌宗既有功,可以功抵罪,官復其職。”
楊再思誠為無恥之尤,時人甚輕之。左補闕戴令言作《兩腳狐賦》以譏刺之。再思聞之甚怒,出令言為長社令。
兩天後,韋安石從附近區縣視察災情回來,見張易之等人在牢房裡,錦衣美食,吃喝玩樂,有滋有味的活著。韋宰相勃然大怒,當即下令將諸張剝去錦衣,換上囚服,移於別室關押,而後用車拉著諸張在獄中的豪華用具,直奔朝堂。
朝堂上,韋安石將那些東西一字擺開,對女皇說:“皇上,您自己看看,張易之幾個是蹲監獄嗎?”
女皇看著那些金銀用具,錦被御酒,還有繪著美人圖的檀木屏風,驚訝地說:“誰人把這些奢具送入牢中,亂我法度?”
“堂堂的三品宰相、夏官侍郎宗楚客!”韋安石指著堂下的宗楚客氣憤地說。
宗楚客急忙上來叩頭跪奏道:“張氏兄弟一向養尊處優,細皮嫩肉,臣怕他們受不了牢獄之苦,故好心而為之。”
韋安石恭手道:“國家法度墮落於此,怎不令天下人恥笑!臣請對諸張一案速作處理,並把黨附二張的宗楚客一併治罪。”
“皇上,臣冤枉。”宗楚客跪地哭道。
事情到了這種地步,眾目睽睽之下,女皇再也不好不講理、和稀泥了。決定採取丟卒保車的舉措,於是下令道:“張同休貶為岐山丞,張昌儀貶為博望丞。佞相宗楚客左遷為原州都督,充靈武道行軍大總管。”
“那張易之、張昌期怎麼辦?”韋安石窮追不捨。
“一併交由你和唐休璟再行鞫問。”女皇不耐煩地說。管她耐煩不耐煩,下了朝,韋安石即和左庶子、宰相唐休璟趕往御史台。
到了御史台,韋、唐二位宰相在大堂上坐定,連口氣也來不及喘,剛要發籤提審張易之,就見大門口有兩個黃袍內使飛馬趕到。下了馬,一路小跑來到大堂上,叫道:“皇帝聖旨!” 韋安石等人不敢怠慢,急忙跪地聽旨,但聽那內使的娘娘腔念道:“邊關有事,命韋安石檢校揚州刺史,唐休璟兼幽營都督、安東都護。接旨後,從速赴任。”
韋、唐兩位宰相相互望了一眼,苦笑一聲,磕個頭說:“遵旨!”
隨著兩位宰相的離京赴鎮,對二張的鞫問,不了了之,二張也隨之無罪開釋。
時光已進入長安四年秋天。則天大帝已八十一歲的高齡。年老體衰,倦於政事,常蟄居長生殿,伏枕養病,十天八天上回朝也是常事,有時竟然累月不出。
這日,則天大帝拖著老邁的身軀前來視事。
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姚崇從宰相班裡走出來,恭手奏道:“陛下,臣母老矣,年邁多病,行動不便。養老之恩,成於聖代,臣請解去職務,回家侍養家母。”
則天大帝望著姚崇,有些不高興,老半天才說:“卿欲拋棄朕,而去侍養另一個老太婆?”
姚崇撩衣跪地,叩頭施禮道:“陛下有眾多賢臣良相環侍御前,而家母只有臣一子。”
“朕好不容易得卿一良相,怎可輕易放歸。”
“朝臣中才德過臣者多矣。”
“卿不必說了,”則天大帝欠了欠身子,喘了幾口氣說:“孝子之情,朕且難違。准卿一月假期,停知政事,暫任相王府長史。”
姚崇不敢再多說一些,只得磕了個頭,口稱謝陛下隆恩,退了下來。則天大帝的一雙老眼,像罩上了一層模糊的雲,她緩緩地掃視了群臣一眼,說:“朕在深宮,臥養病體。卿等宜勤於政務,忠於職守,無負朕心。” 群臣一聽,急忙躬腰拱手:“謹遵陛下教誨。”
鳳閣侍郎、銀青光祿大夫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崔玄暐出班奏道:“皇太子、相王,仁明孝友,足侍湯藥,宮禁事重,伏願不令異姓出入。”
“異姓”者,二張也。崔宰相的意思是,大帝不豫,理應由親生兒子侍湯,弄兩個外姓人不離左右,萬一大帝有什麼三長兩短,這臨終遺命之類的話,豈不要出自這倆面首之口,若胡言亂語起來,豈不要造成國家的混亂?
站在皇帝身後的張易之、張昌宗聽了崔宰相的話,猶如身上長了虱子,局促不安。皇帝則對著崔玄暐慈祥地一笑,說:“德卿厚意。”
張昌宗既為司法所鞫,罰銅豈能了事,御史中丞桓彥范大筆一揮,判道:“張同休兄弟贓共四千餘緡,張昌宗法應免官。”
張昌宗一聽說監察部門斷解其職,慌慌張張,跑到朝堂上,跪在女皇的腳下,抗表稱冤:“臣有功於國,所犯不應免官。”
武則天意將申理昌宗,廷問宰臣道:“昌宗有功否?”
十.7
宰臣們一聽,都愣住了,面面相覷,不知所云。左思右想,也想不出張昌宗身有何功,功在何方。
朝堂上的空氣一時凝滯起來,這時拍馬天才楊再思出場了,他邁著八字步慢慢走上來,女皇忙問:“卿知道昌宗功在何處?”
楊再思手捋花白的鬍鬚,慢慢道出:“昌宗合煉神丹,聖躬服之有驗,此莫大之功也。”
朝臣們一聽,一片譁然。張昌宗站在女皇身邊洋洋得意。則天大帝聽了,道:“昌宗既有功,可以功抵罪,官復其職。”
楊再思誠為無恥之尤,時人甚輕之。左補闕戴令言作《兩腳狐賦》以譏刺之。再思聞之甚怒,出令言為長社令。
兩天後,韋安石從附近區縣視察災情回來,見張易之等人在牢房裡,錦衣美食,吃喝玩樂,有滋有味的活著。韋宰相勃然大怒,當即下令將諸張剝去錦衣,換上囚服,移於別室關押,而後用車拉著諸張在獄中的豪華用具,直奔朝堂。
朝堂上,韋安石將那些東西一字擺開,對女皇說:“皇上,您自己看看,張易之幾個是蹲監獄嗎?”
女皇看著那些金銀用具,錦被御酒,還有繪著美人圖的檀木屏風,驚訝地說:“誰人把這些奢具送入牢中,亂我法度?”
“堂堂的三品宰相、夏官侍郎宗楚客!”韋安石指著堂下的宗楚客氣憤地說。
宗楚客急忙上來叩頭跪奏道:“張氏兄弟一向養尊處優,細皮嫩肉,臣怕他們受不了牢獄之苦,故好心而為之。”
韋安石恭手道:“國家法度墮落於此,怎不令天下人恥笑!臣請對諸張一案速作處理,並把黨附二張的宗楚客一併治罪。”
“皇上,臣冤枉。”宗楚客跪地哭道。
事情到了這種地步,眾目睽睽之下,女皇再也不好不講理、和稀泥了。決定採取丟卒保車的舉措,於是下令道:“張同休貶為岐山丞,張昌儀貶為博望丞。佞相宗楚客左遷為原州都督,充靈武道行軍大總管。”
“那張易之、張昌期怎麼辦?”韋安石窮追不捨。
“一併交由你和唐休璟再行鞫問。”女皇不耐煩地說。管她耐煩不耐煩,下了朝,韋安石即和左庶子、宰相唐休璟趕往御史台。
到了御史台,韋、唐二位宰相在大堂上坐定,連口氣也來不及喘,剛要發籤提審張易之,就見大門口有兩個黃袍內使飛馬趕到。下了馬,一路小跑來到大堂上,叫道:“皇帝聖旨!” 韋安石等人不敢怠慢,急忙跪地聽旨,但聽那內使的娘娘腔念道:“邊關有事,命韋安石檢校揚州刺史,唐休璟兼幽營都督、安東都護。接旨後,從速赴任。”
韋、唐兩位宰相相互望了一眼,苦笑一聲,磕個頭說:“遵旨!”
隨著兩位宰相的離京赴鎮,對二張的鞫問,不了了之,二張也隨之無罪開釋。
時光已進入長安四年秋天。則天大帝已八十一歲的高齡。年老體衰,倦於政事,常蟄居長生殿,伏枕養病,十天八天上回朝也是常事,有時竟然累月不出。
這日,則天大帝拖著老邁的身軀前來視事。
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姚崇從宰相班裡走出來,恭手奏道:“陛下,臣母老矣,年邁多病,行動不便。養老之恩,成於聖代,臣請解去職務,回家侍養家母。”
則天大帝望著姚崇,有些不高興,老半天才說:“卿欲拋棄朕,而去侍養另一個老太婆?”
姚崇撩衣跪地,叩頭施禮道:“陛下有眾多賢臣良相環侍御前,而家母只有臣一子。”
“朕好不容易得卿一良相,怎可輕易放歸。”
“朝臣中才德過臣者多矣。”
“卿不必說了,”則天大帝欠了欠身子,喘了幾口氣說:“孝子之情,朕且難違。准卿一月假期,停知政事,暫任相王府長史。”
姚崇不敢再多說一些,只得磕了個頭,口稱謝陛下隆恩,退了下來。則天大帝的一雙老眼,像罩上了一層模糊的雲,她緩緩地掃視了群臣一眼,說:“朕在深宮,臥養病體。卿等宜勤於政務,忠於職守,無負朕心。” 群臣一聽,急忙躬腰拱手:“謹遵陛下教誨。”
鳳閣侍郎、銀青光祿大夫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崔玄暐出班奏道:“皇太子、相王,仁明孝友,足侍湯藥,宮禁事重,伏願不令異姓出入。”
“異姓”者,二張也。崔宰相的意思是,大帝不豫,理應由親生兒子侍湯,弄兩個外姓人不離左右,萬一大帝有什麼三長兩短,這臨終遺命之類的話,豈不要出自這倆面首之口,若胡言亂語起來,豈不要造成國家的混亂?
站在皇帝身後的張易之、張昌宗聽了崔宰相的話,猶如身上長了虱子,局促不安。皇帝則對著崔玄暐慈祥地一笑,說:“德卿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