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9
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十三)是孔子時詩三百, 非經孔子刪定為三百也。吳季札聘魯觀周樂,所歌十 五國風皆與今詩同,非孔子刪存此十五國風詩也。詩 小雅,大半在宣幽之世,夷王以前寥寥無幾,孔子何 以刪其盛而存其衰?以論孟左傳載記諸書引詩,逸者 不及十之一,是孔子無刪詩這事明矣。 孔子於正樂外,又作春秋,為晚年一大事。 孟子: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 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 春秋乎 。” 又曰: 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又曰: 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 楚之.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
0
則史。孔子曰 :“其義則丘窮取之矣。” 史記孔子世家: 魯哀以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孫氏車子鉏商獲獸, 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 。”取之。顏洲死, 孔子曰 :“天喪予。” 及西狩見麟, 曰 :“吾道窮 矣 。”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迄哀公十四年, 十二公。約其文辭而指博。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 秋貶之曰“子”。 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 之曰 :“天王狩於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之 義,後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 子懼焉。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 有也。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 贊一辭。 孔子春秋絕筆於獲麟,非感於獲麟而使作春秋, 是年四月,陳恆執齊君,置於舒州,六月而弒之。孔 子年七十一,沐浴請討,魯君臣莫之應。可證當時已 無復知篡弒之為非矣。是春適有西狩獲麟之事,孔子 感於此而輟簡廢業,春秋遂以是終。不惟孔子春秋不 終於哀公之二十七年,即哀公十四年之夏秋冬三時, 亦出後人所績,非孔子之筆。至於孔子作春秋究始何
1
年,則無可考。 詩有雅頌,實乃西周初起乃及文武成康盛時之歷 史,其說已詳前。宣王以後,雅頌既哀,而其時則有 史官,並由中央分派散居列國,故曰“詩亡而後春秋 作”。晉語, 羊舌□習於春秋。楚語,申叔時論傳太 子云 :“教之以春秋 。”墨子明鬼篇,有周、燕、宋、 齊之春秋。可見春秋乃當時列國史官記載之公名,晉 乘楚.杌,為其別名。左傳魯昭公二年,晉趙宣子在 魯,見易象與春秋,曰 :“周禮盡在魯矣。”是史官 與春秋在當時皆屬禮。孔子作春秋,即其生平重禮的 一種表現。孔子春秋因於魯史舊文,故曰其文則史。 然其內容不專著眼在魯,而以有關當時列國共通大局 為主,故曰其事則齊桓晉文。換言之,孔子春秋已非 一部國別史,而實為當時天下一部通史。 其史筆亦與當時史官舊文有不同。如貶吳楚為子, 諱諸侯召天子曰“天王狩於河陽”。於記事中寓大義, 故曰“其義則丘竊取之”。 此義,當推溯及於西周盛 時王室所定之禮,故曰“春秋天子之事也”。 孔子以 私人著史,而自居於周王室天子之立場,故又曰“知 我者其惟春秋,罪我者亦惟春秋也 。”其實孔子亦非 為尊周王室,乃為遵承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之深心 遠意,而提示出其既仁且智之治平大道,特於春秋二 百四十年之歷史事實中寄託流露之而已。
2
孔子之著史作春秋,其事一本於禮。而孔子之治 禮,其事亦一本於史。 於張問 :“十世可知也?” 子曰 :“殷因於夏 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 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二) 古人以父子相禪三十年為一世。十世當得三百年, 百世當得三千年。孔子心中,未嘗認有百世一統相傳 之天子與王室,特認有百世一統相傳之禮。禮有常, 亦有變。必前有所因,是其常。所因必有損益,是其 變。 孟子: 子貢曰 :“見其禮而知其知,聞其樂而知其德。 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 未有夫子也 。” 孔子即觀於其世王者所定之禮樂,即知其王之政 與德。居百世之後,觀百世之上,為之次弟差等,而 無有違失。能前觀百世,斯亦能後觀百世。觀其禮, 而知其世。
3
子曰 :“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 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 徵之矣 。”(三) 孔子所言禮,包括全人生。其言史,亦包括全人 生。故其言禮即猶言史,言史亦猶言禮。夏殷兩代史 跡多湮,典籍淪亡,賢者凋零,若已無可詳考。而孔 子猶能言之者,周代之禮,即上因於夏殷,孔子憑當 身之見聞,好古敏求。本於人道之會通而溯其損益之 由來。歷史演變之全進程,可以心知其意,而欲語之 人人,則終有無徵不信之憾也。 子曰 :“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三) 孔子雖好古敏求,能言夏殷之禮,然折衷而言, 主從周代。蓋歷史演進,禮樂日備,文物日富,故孔 子美之也。 子曰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 (七) 孔子志欲行道於天下,古人中最所心儀嚮往者為
4
周公。故每於夢寐中見之。及其老,知行道天下之事 不可得,無是心,乃亦無是夢矣。嘆已之衰,而嘆世 之心則更切。然孔子曰 :“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 乎 。”(十七)則孔子若得志行道,其於周公之禮樂, 亦必有所損益可知。其修春秋,亦即平日夢見周公之 意。托於此二百四十二年史事,正名號,定是非,使 人想見周公以禮治天下之宏規。此後漢儒尊孔子為素 王,稱其為漢製法,則知孔子之言禮,與其言史精神 一貫,義無二致也。 無歷世不變之史,斯亦無歷世不變之禮。 子曰 :“ 麻冕,禮也。 今也純,儉,吾從眾。 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 (九) 此孔子言禮主變通,不主拘守之一例。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 :“大哉問!禮,與其奢也 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三) 知禮之本,斯知禮之變。 子曰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
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十三)是孔子時詩三百, 非經孔子刪定為三百也。吳季札聘魯觀周樂,所歌十 五國風皆與今詩同,非孔子刪存此十五國風詩也。詩 小雅,大半在宣幽之世,夷王以前寥寥無幾,孔子何 以刪其盛而存其衰?以論孟左傳載記諸書引詩,逸者 不及十之一,是孔子無刪詩這事明矣。 孔子於正樂外,又作春秋,為晚年一大事。 孟子: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 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 春秋乎 。” 又曰: 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又曰: 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 楚之.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
0
則史。孔子曰 :“其義則丘窮取之矣。” 史記孔子世家: 魯哀以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孫氏車子鉏商獲獸, 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 。”取之。顏洲死, 孔子曰 :“天喪予。” 及西狩見麟, 曰 :“吾道窮 矣 。”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迄哀公十四年, 十二公。約其文辭而指博。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 秋貶之曰“子”。 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 之曰 :“天王狩於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之 義,後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 子懼焉。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 有也。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 贊一辭。 孔子春秋絕筆於獲麟,非感於獲麟而使作春秋, 是年四月,陳恆執齊君,置於舒州,六月而弒之。孔 子年七十一,沐浴請討,魯君臣莫之應。可證當時已 無復知篡弒之為非矣。是春適有西狩獲麟之事,孔子 感於此而輟簡廢業,春秋遂以是終。不惟孔子春秋不 終於哀公之二十七年,即哀公十四年之夏秋冬三時, 亦出後人所績,非孔子之筆。至於孔子作春秋究始何
1
年,則無可考。 詩有雅頌,實乃西周初起乃及文武成康盛時之歷 史,其說已詳前。宣王以後,雅頌既哀,而其時則有 史官,並由中央分派散居列國,故曰“詩亡而後春秋 作”。晉語, 羊舌□習於春秋。楚語,申叔時論傳太 子云 :“教之以春秋 。”墨子明鬼篇,有周、燕、宋、 齊之春秋。可見春秋乃當時列國史官記載之公名,晉 乘楚.杌,為其別名。左傳魯昭公二年,晉趙宣子在 魯,見易象與春秋,曰 :“周禮盡在魯矣。”是史官 與春秋在當時皆屬禮。孔子作春秋,即其生平重禮的 一種表現。孔子春秋因於魯史舊文,故曰其文則史。 然其內容不專著眼在魯,而以有關當時列國共通大局 為主,故曰其事則齊桓晉文。換言之,孔子春秋已非 一部國別史,而實為當時天下一部通史。 其史筆亦與當時史官舊文有不同。如貶吳楚為子, 諱諸侯召天子曰“天王狩於河陽”。於記事中寓大義, 故曰“其義則丘竊取之”。 此義,當推溯及於西周盛 時王室所定之禮,故曰“春秋天子之事也”。 孔子以 私人著史,而自居於周王室天子之立場,故又曰“知 我者其惟春秋,罪我者亦惟春秋也 。”其實孔子亦非 為尊周王室,乃為遵承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之深心 遠意,而提示出其既仁且智之治平大道,特於春秋二 百四十年之歷史事實中寄託流露之而已。
2
孔子之著史作春秋,其事一本於禮。而孔子之治 禮,其事亦一本於史。 於張問 :“十世可知也?” 子曰 :“殷因於夏 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 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二) 古人以父子相禪三十年為一世。十世當得三百年, 百世當得三千年。孔子心中,未嘗認有百世一統相傳 之天子與王室,特認有百世一統相傳之禮。禮有常, 亦有變。必前有所因,是其常。所因必有損益,是其 變。 孟子: 子貢曰 :“見其禮而知其知,聞其樂而知其德。 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 未有夫子也 。” 孔子即觀於其世王者所定之禮樂,即知其王之政 與德。居百世之後,觀百世之上,為之次弟差等,而 無有違失。能前觀百世,斯亦能後觀百世。觀其禮, 而知其世。
3
子曰 :“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 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 徵之矣 。”(三) 孔子所言禮,包括全人生。其言史,亦包括全人 生。故其言禮即猶言史,言史亦猶言禮。夏殷兩代史 跡多湮,典籍淪亡,賢者凋零,若已無可詳考。而孔 子猶能言之者,周代之禮,即上因於夏殷,孔子憑當 身之見聞,好古敏求。本於人道之會通而溯其損益之 由來。歷史演變之全進程,可以心知其意,而欲語之 人人,則終有無徵不信之憾也。 子曰 :“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三) 孔子雖好古敏求,能言夏殷之禮,然折衷而言, 主從周代。蓋歷史演進,禮樂日備,文物日富,故孔 子美之也。 子曰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 (七) 孔子志欲行道於天下,古人中最所心儀嚮往者為
4
周公。故每於夢寐中見之。及其老,知行道天下之事 不可得,無是心,乃亦無是夢矣。嘆已之衰,而嘆世 之心則更切。然孔子曰 :“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 乎 。”(十七)則孔子若得志行道,其於周公之禮樂, 亦必有所損益可知。其修春秋,亦即平日夢見周公之 意。托於此二百四十二年史事,正名號,定是非,使 人想見周公以禮治天下之宏規。此後漢儒尊孔子為素 王,稱其為漢製法,則知孔子之言禮,與其言史精神 一貫,義無二致也。 無歷世不變之史,斯亦無歷世不變之禮。 子曰 :“ 麻冕,禮也。 今也純,儉,吾從眾。 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 (九) 此孔子言禮主變通,不主拘守之一例。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 :“大哉問!禮,與其奢也 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三) 知禮之本,斯知禮之變。 子曰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