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天職,若使君子而不仕,則道無可行之望。 人之為群,不可無家庭父子,亦不可無邦國君臣。 果使無父子,無君臣,則人群之道大亂。君子不願於 其自身亂大群之道,故曰君子之仕以行其義。不能使 君子不義而仕,然君子亦必不認仕為不義。今丈人只 認勤四體分五穀為人生正道,尚知當有父子,而不知 同時仍當有君臣。此丈人或亦抱亡國之痛,有難言之 隱,故孔子謂之曰隱者。孔子嘗欲居九夷,又曰乘桴 浮於海,是孔子非不同情隱者。然世事終須有人擔當, 不得人人皆隱。 接輿、長沮、桀溺三人,皆直斥孔子,驟難與三 之深言。惟此丈人並不對子路有所明言深斥。孔子欲 為丈人進一義解,故又使子路再往。亦非欲指言丈人 非,特欲廣丈人之意,使知處人世有道,有不盡於如 丈人之所存想者。而不期丈人已先去滅跡。在此,丈 人自盡已意即止,不願與孔門師徒再多往復。其意態 之堅決,亦夏如接輿之趨避。然而就此四人之行跡言, 則此丈人若尤是為高卓矣。
九、孔子自蔡反陳 子在陳,曰 :“歸與!歸下!吾黨之小子狂簡,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五) 此章必是孔子自楚歸陳後語。孔子之至陳,本為 在衛無可居而來。在陳又無可居,乃轉而至楚。在孔 子當時,本無在楚行道之意向。特以去陳避難,楚為 相近,故往游一觀,而困餓於陳蔡之間。又在途中屢 遭接輿、長沮、桀溺以及荷地丈人之諷勸譏阻,孔子 之無意久滯楚境亦可想見。乃再至陳,亦是歸途所經, 非有意再於陳久滯。歸歟之嘆,乃孔子一路存想,非 偶爾發之亦可知。 孟子: 萬章問曰 :“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 之小士狂簡,進取不忘其初。’ 孔子在陳,何思魯之 狂士 ?” 孟子曰 :“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 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孔子豈不欲中道 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 狂簡者,謂其有進取之大志而略於事。因其志意
高遠,故於日常當身之事為行動,不免心有所略。質 美而學不至,則恐其過中失正,終不能達其志意之所 望。故孔子欲歸而裁之。如有美錦,當求能裁製以為 衣。若不知裁,則無以適用。孔子有志用世,即嘆道 不能行,乃欲一意還就教育事業上造就人才,以備繼 我而起,見用於後世。此亦其明道行道之一端。孔子 在未出仕前,早多門人從學,其去魯週遊,門人多留 於魯,未能隨行,故孔子思之。孟子所言之狂狷,與 論語本章言狂簡,意有微別,當分而觀之,但合以求 之,則其義可通。
0
十、孔子自陳反衛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自楚反乎衛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魯哀公六 年也。 是年,乃孔子自陳適楚之年,亦好楚昭王之卒歲, 亦即孔子自楚反陳之年。孔子知楚,留滯不久,僅數 月之間。由楚反,乃直接適衛,在陳特路過,更非有 留滯之意。故自陳適楚至自楚反衛,始終只在一年中。 孟子: 於衛孝公,公養之仕也。 孔子反衛,當出公輒四年。魯哀二年,衛靈公卒, 衛人立輒。其後輒逃亡在外,故稱出公。故出公非其 諡,或即諡孝公也。孔子之反衛,出公尚年少,計不 過十四五歲,未能與孔子周旋,故論語不見公問答語。 則孟子所謂公養之仕,特是了政府致饔餼養孔子,孔 子與其群弟子餓於陳蔡之間,又適楚反陳而來衛,行 李之困甚久,故亦受衛之祿養而不辭,殆非立其朝與
1
聞其政始謂之仕也。 疑辨十八 或疑孟子於衛孝公公養之仕,衛孝公乃陳公之誤。 今按孔子仕陳,未見有所作為,亦可謂僅屬公養之仕 矣。然謂衛孝公乃陳公之誤,則殊無證據。必謂字誤, 焉知孝字非出字之誤乎?兼若謂孔子在出公時未仕衛, 則子貢、子路兩問皆似無端不近情理。則陳字誤之疑, 大可不必。 冉有曰 :“夫子之為衛君乎?” 子貢曰 :“諾, 吾將問之 。”入,曰 :“伯夷、叔齊何人也?” 曰: “古之賢人也。” 曰 :“怨乎?”曰 :“求仁而得 仁,又何怨 ?”出,曰 :“夫子不為也。”(七) 衛靈公時,太子蒯瞶欲謀殺南子,被逐出奔。靈 公與晉趙鞅有夙仇,叛叛昵齊。乃魯哀公二年四月, 靈公卒,趙鞅即納蒯瞶入戚,其意實欲藉此亂衛逞宿 忿。衛人拒蒯瞶而立輒,輒即蒯瞶之子。衛人之意, 非拒蒯瞶,乃以拒晉。靈公生前自言予無子,是已不 認蒯瞶為子。無適子,立適孫,於禮於法亦無悖,蒯 瞶亦知其父與晉趙鞅有夙仇,且其父卒,南子尚至。 今賴晉力以人,既背其父生前仇晉之素志,亦增南子
2
不悅蒯瞶而逐之積恨。若果背其死父而殺其名義之母, 將益堅國人之公憤。且衛人所立即其子,蒯瞶又無內 援,故其心亦非必欲強人。遂成子為君,父居外,內 外對峙,至達十七年之久。孔子重反衛,已在衛出公 四年,父子內外對峙之形勢早已形成。孔已與衛廷諸 臣多舊識,今既受衛之公養,其對衛國當前此一種父 子內外對峙之局面究抱何等態度,經為其隨行弟子所 急欲明曉者。子貢長於言語,其見孔子,不直問衛輒 之拒父,乃婉轉而問夷齊之讓國。伯夷決不肯違父遺 命而立為君,叔齊亦不肯跨越其兄而自為君,於是相 與棄國而逃。在夷齊當時,特各求其心之所安而已。 去之則心安,故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今衛出 公乃以子拒父,其心當自有不安。苟其心有不安,可 不問其他,徑求如夷齊之自求心安乃為賢。昔孔子在 魯,曰 :“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怨,孰不可忍。” 今在衛,乃稱伯夷、叔齊之遜國為賢。可知孔子意, 對外面現實政治上之種種糾紛者可置為後圖,不急考 慮,首先當自求己心所安。如夷齊,則心安。如夷齊, 則心安。如衛輒,則其心終自不可安。己則居內為君, 父則拒外為寇,若如此而其心無不安,則尚何世道可 言。子貢亦非不知當時衛國現實政治上種種複雜形勢, 乃皆撇去不問,獨選一歷史故事以伯夷、叔齊為問, 而孔子對於當前現實政治上之態度,亦即不問可知。
九、孔子自蔡反陳 子在陳,曰 :“歸與!歸下!吾黨之小子狂簡,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五) 此章必是孔子自楚歸陳後語。孔子之至陳,本為 在衛無可居而來。在陳又無可居,乃轉而至楚。在孔 子當時,本無在楚行道之意向。特以去陳避難,楚為 相近,故往游一觀,而困餓於陳蔡之間。又在途中屢 遭接輿、長沮、桀溺以及荷地丈人之諷勸譏阻,孔子 之無意久滯楚境亦可想見。乃再至陳,亦是歸途所經, 非有意再於陳久滯。歸歟之嘆,乃孔子一路存想,非 偶爾發之亦可知。 孟子: 萬章問曰 :“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 之小士狂簡,進取不忘其初。’ 孔子在陳,何思魯之 狂士 ?” 孟子曰 :“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 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孔子豈不欲中道 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 狂簡者,謂其有進取之大志而略於事。因其志意
高遠,故於日常當身之事為行動,不免心有所略。質 美而學不至,則恐其過中失正,終不能達其志意之所 望。故孔子欲歸而裁之。如有美錦,當求能裁製以為 衣。若不知裁,則無以適用。孔子有志用世,即嘆道 不能行,乃欲一意還就教育事業上造就人才,以備繼 我而起,見用於後世。此亦其明道行道之一端。孔子 在未出仕前,早多門人從學,其去魯週遊,門人多留 於魯,未能隨行,故孔子思之。孟子所言之狂狷,與 論語本章言狂簡,意有微別,當分而觀之,但合以求 之,則其義可通。
0
十、孔子自陳反衛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自楚反乎衛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魯哀公六 年也。 是年,乃孔子自陳適楚之年,亦好楚昭王之卒歲, 亦即孔子自楚反陳之年。孔子知楚,留滯不久,僅數 月之間。由楚反,乃直接適衛,在陳特路過,更非有 留滯之意。故自陳適楚至自楚反衛,始終只在一年中。 孟子: 於衛孝公,公養之仕也。 孔子反衛,當出公輒四年。魯哀二年,衛靈公卒, 衛人立輒。其後輒逃亡在外,故稱出公。故出公非其 諡,或即諡孝公也。孔子之反衛,出公尚年少,計不 過十四五歲,未能與孔子周旋,故論語不見公問答語。 則孟子所謂公養之仕,特是了政府致饔餼養孔子,孔 子與其群弟子餓於陳蔡之間,又適楚反陳而來衛,行 李之困甚久,故亦受衛之祿養而不辭,殆非立其朝與
1
聞其政始謂之仕也。 疑辨十八 或疑孟子於衛孝公公養之仕,衛孝公乃陳公之誤。 今按孔子仕陳,未見有所作為,亦可謂僅屬公養之仕 矣。然謂衛孝公乃陳公之誤,則殊無證據。必謂字誤, 焉知孝字非出字之誤乎?兼若謂孔子在出公時未仕衛, 則子貢、子路兩問皆似無端不近情理。則陳字誤之疑, 大可不必。 冉有曰 :“夫子之為衛君乎?” 子貢曰 :“諾, 吾將問之 。”入,曰 :“伯夷、叔齊何人也?” 曰: “古之賢人也。” 曰 :“怨乎?”曰 :“求仁而得 仁,又何怨 ?”出,曰 :“夫子不為也。”(七) 衛靈公時,太子蒯瞶欲謀殺南子,被逐出奔。靈 公與晉趙鞅有夙仇,叛叛昵齊。乃魯哀公二年四月, 靈公卒,趙鞅即納蒯瞶入戚,其意實欲藉此亂衛逞宿 忿。衛人拒蒯瞶而立輒,輒即蒯瞶之子。衛人之意, 非拒蒯瞶,乃以拒晉。靈公生前自言予無子,是已不 認蒯瞶為子。無適子,立適孫,於禮於法亦無悖,蒯 瞶亦知其父與晉趙鞅有夙仇,且其父卒,南子尚至。 今賴晉力以人,既背其父生前仇晉之素志,亦增南子
2
不悅蒯瞶而逐之積恨。若果背其死父而殺其名義之母, 將益堅國人之公憤。且衛人所立即其子,蒯瞶又無內 援,故其心亦非必欲強人。遂成子為君,父居外,內 外對峙,至達十七年之久。孔子重反衛,已在衛出公 四年,父子內外對峙之形勢早已形成。孔已與衛廷諸 臣多舊識,今既受衛之公養,其對衛國當前此一種父 子內外對峙之局面究抱何等態度,經為其隨行弟子所 急欲明曉者。子貢長於言語,其見孔子,不直問衛輒 之拒父,乃婉轉而問夷齊之讓國。伯夷決不肯違父遺 命而立為君,叔齊亦不肯跨越其兄而自為君,於是相 與棄國而逃。在夷齊當時,特各求其心之所安而已。 去之則心安,故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今衛出 公乃以子拒父,其心當自有不安。苟其心有不安,可 不問其他,徑求如夷齊之自求心安乃為賢。昔孔子在 魯,曰 :“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怨,孰不可忍。” 今在衛,乃稱伯夷、叔齊之遜國為賢。可知孔子意, 對外面現實政治上之種種糾紛者可置為後圖,不急考 慮,首先當自求己心所安。如夷齊,則心安。如夷齊, 則心安。如衛輒,則其心終自不可安。己則居內為君, 父則拒外為寇,若如此而其心無不安,則尚何世道可 言。子貢亦非不知當時衛國現實政治上種種複雜形勢, 乃皆撇去不問,獨選一歷史故事以伯夷、叔齊為問, 而孔子對於當前現實政治上之態度,亦即不問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