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滿滿三百車的黍米可解了燃眉之急,秦漢卿激動的眼淚都掉出來了,這回百姓們可有救了!

  很快肅州、雲南、貴州也相繼送來了救災物資,雖然都不如湖州多,但多少都是恩情,蜀州百姓們都牢牢記在心中。

  *

  與此同時,濱州製作出第一批橡膠防水布全部裝車送往蜀州。

  重建家園之前,得保證百姓的居住環境,防水布是非常好的帳篷材料,用幾根竹子就能搭建起一個簡易帳篷,供一家人遮風避雨。

  這些天宋玉竹每天都要在地圖上轉轉,觀察那邊的情況。

  當他轉到清河縣時,被這裡驚了一下,到處都是殘垣斷壁,一個活人都看不見,難不成都被掩埋了?

  找了大半天,宋玉竹才發現帶領百姓在田間搶種水稻的縣令。

  這些日子郝良山帶領當地百姓完成自救,剩下的時間為了避免百姓胡思亂想,也防止年底缺糧,他組織大家去田間補種被山石砸壞的田地。

  宋玉竹看著那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心中百感交集,有這樣的負責任的基層領導,百姓才能在災難中活下去!

  *

  六月初九,上京的救援終於抵達蜀州,上千車糧食運送過來,又陸續分發到各縣。

  清河縣被堵住的路被清理乾淨,馬車載著糧食趕到時,整個縣城的人都迎了出來。

  郝良山激動的泣不成聲,跪在地上高呼:「吾皇萬歲,萬萬歲!」

  縣誌記載,洪武三年六月,清河縣遭遇地動,百姓死傷數萬,牲畜不計其數,田地均被毀壞。

  因路途遙遠,山路難行,賑災的物資第二年秋才送至,清河縣倖存者不過七百六十人……

  一個上萬人的縣城,最後只剩下七百人,聽起來駭人聽聞,但確實是武朝發生的事。

  所以郝良山才明白,賑災物資一個月送到意味著什麼,他們何其幸運生在這個朝代!

  趙驍派士兵們清理被掩埋在廢墟下的屍首。

  醫學院的師生們負責診治在地動中受傷的百姓。

  橡膠布也派上大用場,蜀州六月是雨季,大雨連綿數日,如果沒有這些防水布,肯定有不少人要被雨淋病。

  宋玉竹免除了蜀州三年稅收,撥款三百萬兩用於基礎建設。各地富商也相繼慷慨解囊,捐了百萬兩銀子。

  接下來堅強蜀州百姓,會用雙手建造新的家園。

  第150章 故交

  七月,上京突然熱鬧起來。

  各地官員紛紛入京參加第一屆全國官員會議,還有各州府選拔出來的運動員,要在上京參加第二屆全國運動會。

  離著上京較近的幾個州府,提前十天半個月出發就行。但地處偏僻的州府,必須要提前幾個月就開始往上京趕。

  為了迎接這場盛大的狂歡,上京大街小巷張燈結彩,比過年都熱鬧。

  上京的驛站也人滿為患,有錢都沒有房間住,連周邊的州府也都住滿了人。

  *

  「老爺,裡面沒客房了。」一個穿著樸素的小廝從客棧里出來,擦了把臉上的汗。

  門外站著一個身高八尺,身材壯碩的男子,他手裡牽著頭驢,身上背著包裹,臉上的汗水不停往下流。

  上京的七月正趕上三伏,天氣悶熱的上不來氣。

  此人名叫韓松,是肅州平南縣的縣令。雖然官員上京大多都比較樸素,可像他這般只帶了一個小廝,騎著驢來的實屬罕見。

  是因為平南縣太窮了,窮的連匹馬都沒有,韓松的俸祿都填補了衙門,這次出門還是東拼西湊出十兩銀子。

  貧窮跟平南縣的地理環境脫不了關係,那裡有一多半的地方是沙丘,另外一部分是峭壁,只有中間一點良田,養活了七千餘口人。

  所謂窮山惡水出刁民,平南縣的百姓春秋兩季種地收割,夏天和冬天就上山打劫過路的商販以此為生。

  州府曾派兵過去剿過兩次匪,官兵一來,百姓就回到家老老實實種地,等官兵一走,又重操舊業,根本管不了。

  經年累月這地方就成了毒瘤,韓松也因治理不當,連續十三年考評都是中下,被困在平南縣當了十三年的縣令。

  「沒有空房就沒有吧,實在不行咱們就找處遮陰擋雨的地方休息。」反正路上都是這麼來的。

  「哎。」小廝從他手裡接過繩子,牽著驢走在後面。

  兩人來到廣華寺附近的一處梧桐樹下。這棵梧桐樹有上百年的歷史,長的枝繁葉茂,樹下十分陰涼,二人乾脆就在這歇下了。

  小廝栓了驢,從包裹里拿出兩塊餅子和水囊遞給韓松。

  「大人咱們為何不借住寺院?」

  韓松撕著餅子邊吃邊說:「你當寺院不花錢?興許比客棧都貴,咱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堅持幾日等會議結束就回去了。」

  這大餅放的時間久了,味道有些餿,不過沒發霉就還能吃,可不敢浪費了。

  寺院響起鐘聲,從裡面走出一個婦人,婦人懷裡抱著一個不會走路的奶娃娃,手裡還牽著一個四五歲的孩子,身後著幾個丫鬟和小廝,應當是京中哪個貴人家的娘子。

  駛來一輛馬車停在寺院門口,婦人抱著孩子上了車。

  車上不是別人,正是來接夫人和兒子回家的徐冰。

  大兒子指著樹下的驢道:「爹,你看驢子,驢子!」

  「沒錯,是驢。」徐冰抱起兒子,抬頭朝那邊看了看,突然愣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