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頁
味道鮮美,不老不嫩剛剛好。
“還是長安的羊腰子最地道,在安東道可嘗不到這麼好味道的腰子。”
“確實挺好吃的,你小子都是宮保了,可對吃卻是始終不忘啊。”
“民以食為天嘛,誰又能離的了吃的?軍隊離不開吃的,沒有糧草就會三軍崩潰。國家也離不開糧食,沒有糧食,天下就將大亂。糧,其實是天下安穩的第一要素。”李逍說的是大實話,畢竟這個時代還是比較落後的古典農業時代,吃飽飯始終都是排在第一位的。
百姓的第一追求就是能夠一直有口飽飯吃,而坐天下的皇帝和管天下的官員們,一直的目標也就是能夠餵飽天下人的嘴,這樣就不會有人造反了。
‘要說這個,你李三郎可是大功臣,你知道現在民間有多少人給你立祠塑像嗎?’
自李逍獻祥瑞玉米後,這幾年朝廷也是不遺餘力的在推廣玉米種植,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帝國的腹心,到王朝的邊陲,到處都在播種玉米。
朝廷中央設立了玉米監,各州縣也還派有玉米農官負責傳授技術和推廣種植。
“了不得啊,這玉米。據我所知道的戶部報告說,有玉米輪種的地比沒有玉米輪種的地,要多出兩成的收穫。僅此一項,我大唐一年就要多收無數糧食了。”
李逍也知道這個報告,這個報告還是比較準確的。
在貞觀末年,大唐有耕地四百萬頃左右,而到如今,朝廷官方登記的耕地面積為六百萬頃。
增加了二百萬頃,十年時間,這個數字有些誇張。但是因為這裡面有新征服的百濟、新羅,有新征服的西域之地,再加上貞觀時擊敗東突厥,把陰山南的河套之地徹底掌握,增加屯田墾荒,這些年確實增加了大量的土地。
六百萬頃的耕地,數量不少。
不過唐朝一畝只折合後世大約零點八畝左右,真算起來也才四億多畝,比起後世的十八億畝耕地,還是差的多。
可是對於現在總人口才不到七百萬戶的大唐來說,這個耕地數量還是不少的,但考慮到這個時代的畝產量低,實際的糧食產量也確實不多。
“你知道今年大唐的玉米種植總量達到了多少嗎?”程咬金問。
“總耕地的兩成。”李逍笑著答道,他對這個知道的很清楚,也很關注。
如今的玉米種植總面積達到了總耕地面積的兩成,看似好像還不多,但卻已經是個極限了,畢竟這才五年時間而已,能做到已經非常不易。
兩成,其中一成,約六十萬頃玉米,是以前無法種植麥稻等主作物的山坡旱地荒地等,如今種植玉米,等於上直接新增加了糧食產量。這些地缺水少肥,算是貧地,以前種不了什麼,如今種玉米,雖然產量也不算高,可卻也能達到畝產一石左右,六十萬頃,那就是六千萬石,這雖只是個大概數字,可也足夠驚呆無數人了。
要知道,這可幾乎完全是新增出來的產量啊。
再加上原來的五百萬頃地,其中有百分之十左右套種玉米,產量增加百分之十,這意味著有又有五十萬頃地種了玉米,每畝地只算增產一成,這些地因為是套種,所以普遍能達到兩石左右,增加一成,等於增加了兩斗一畝。
這又是增加了一千萬石的產出。
如今一年,僅因為推廣了玉米,大唐的糧食就能多收七千萬石,雖然這七千萬不是朝廷的租賦,可百姓糧足,朝廷自然也倉豐。
“今年夏糧和秋糧的徵收,多地都是異常的順利,朝廷允許百姓繳玉米折租,大家都很高興,交糧踴躍,處處糧倉滿滿啊。”
這些李逍也是深有同感,他在安東道三年,也是大力的推廣玉米和棉花的種植,玉米種植讓安東的糧食產量大增,成為了大唐的東海糧倉,而棉花種植,也讓棉布成了安東的特產,安東棉布物美價廉,深受大唐百姓喜歡。
尤其是棉花做成棉被、棉襖、棉鞋等最為抗寒,更是深得平民百姓的喜歡,連兵部都大量為軍隊採購,特別受到北方邊軍將士們的喜歡。
畢竟普通的軍士和百姓們,可沒有貴人那樣的條件可以用皮毛禦寒,而原來的絲綿價格貴不說,禦寒效果還差,怎麼能及棉花的好呢。
“要是之前我西征軍有充足的棉衣棉鞋,那在吐谷渾也不會凍死那麼多人了,幾千英勇的大唐將士啊,沒有死在於敵人的對陣之中,卻白白被凍死凍傷了。”
說到這裡,老程長嘆一聲,端起酒杯,將杯中的二兩白酒一口飲盡。
“聽說因為那事,現在政事堂已經決定給北方所有邊軍,都配備棉衣棉鞋棉毯棉被。”李逍安慰程咬金道。
第426章 英雄
“棉花的價格還是有點高了。”老程感嘆著道。
李逍從太子手裡接過一把剛烤好的羊肉串,分了一半給老程,安慰他道,“已經很不錯了,想當初從西州販來的白疊布,那才叫一個貴呢,比絲綢還賣的貴。這幾年我在安東大力推廣棉花種植,數量已經慢慢起來了,價格也是一降再降。”
“可還是比較貴的。”老程一口一串羊肉。
“棉花的產地售價已經不高了,朝廷採購的比較貴那是因為許多商人從中加價牟利賺錢而已。要是他們肯少賺點,其實棉布的價格會比麻布的還便宜,可現在他們都知道棉花是個好東西,安東種出來的棉花,剛種下,他們就已經付錢定下了,一到收穫之時,棉花就全都落到他們的手裡了,他們完全壟斷了棉花,這價格自然是他們定了算的。”
“還是長安的羊腰子最地道,在安東道可嘗不到這麼好味道的腰子。”
“確實挺好吃的,你小子都是宮保了,可對吃卻是始終不忘啊。”
“民以食為天嘛,誰又能離的了吃的?軍隊離不開吃的,沒有糧草就會三軍崩潰。國家也離不開糧食,沒有糧食,天下就將大亂。糧,其實是天下安穩的第一要素。”李逍說的是大實話,畢竟這個時代還是比較落後的古典農業時代,吃飽飯始終都是排在第一位的。
百姓的第一追求就是能夠一直有口飽飯吃,而坐天下的皇帝和管天下的官員們,一直的目標也就是能夠餵飽天下人的嘴,這樣就不會有人造反了。
‘要說這個,你李三郎可是大功臣,你知道現在民間有多少人給你立祠塑像嗎?’
自李逍獻祥瑞玉米後,這幾年朝廷也是不遺餘力的在推廣玉米種植,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帝國的腹心,到王朝的邊陲,到處都在播種玉米。
朝廷中央設立了玉米監,各州縣也還派有玉米農官負責傳授技術和推廣種植。
“了不得啊,這玉米。據我所知道的戶部報告說,有玉米輪種的地比沒有玉米輪種的地,要多出兩成的收穫。僅此一項,我大唐一年就要多收無數糧食了。”
李逍也知道這個報告,這個報告還是比較準確的。
在貞觀末年,大唐有耕地四百萬頃左右,而到如今,朝廷官方登記的耕地面積為六百萬頃。
增加了二百萬頃,十年時間,這個數字有些誇張。但是因為這裡面有新征服的百濟、新羅,有新征服的西域之地,再加上貞觀時擊敗東突厥,把陰山南的河套之地徹底掌握,增加屯田墾荒,這些年確實增加了大量的土地。
六百萬頃的耕地,數量不少。
不過唐朝一畝只折合後世大約零點八畝左右,真算起來也才四億多畝,比起後世的十八億畝耕地,還是差的多。
可是對於現在總人口才不到七百萬戶的大唐來說,這個耕地數量還是不少的,但考慮到這個時代的畝產量低,實際的糧食產量也確實不多。
“你知道今年大唐的玉米種植總量達到了多少嗎?”程咬金問。
“總耕地的兩成。”李逍笑著答道,他對這個知道的很清楚,也很關注。
如今的玉米種植總面積達到了總耕地面積的兩成,看似好像還不多,但卻已經是個極限了,畢竟這才五年時間而已,能做到已經非常不易。
兩成,其中一成,約六十萬頃玉米,是以前無法種植麥稻等主作物的山坡旱地荒地等,如今種植玉米,等於上直接新增加了糧食產量。這些地缺水少肥,算是貧地,以前種不了什麼,如今種玉米,雖然產量也不算高,可卻也能達到畝產一石左右,六十萬頃,那就是六千萬石,這雖只是個大概數字,可也足夠驚呆無數人了。
要知道,這可幾乎完全是新增出來的產量啊。
再加上原來的五百萬頃地,其中有百分之十左右套種玉米,產量增加百分之十,這意味著有又有五十萬頃地種了玉米,每畝地只算增產一成,這些地因為是套種,所以普遍能達到兩石左右,增加一成,等於增加了兩斗一畝。
這又是增加了一千萬石的產出。
如今一年,僅因為推廣了玉米,大唐的糧食就能多收七千萬石,雖然這七千萬不是朝廷的租賦,可百姓糧足,朝廷自然也倉豐。
“今年夏糧和秋糧的徵收,多地都是異常的順利,朝廷允許百姓繳玉米折租,大家都很高興,交糧踴躍,處處糧倉滿滿啊。”
這些李逍也是深有同感,他在安東道三年,也是大力的推廣玉米和棉花的種植,玉米種植讓安東的糧食產量大增,成為了大唐的東海糧倉,而棉花種植,也讓棉布成了安東的特產,安東棉布物美價廉,深受大唐百姓喜歡。
尤其是棉花做成棉被、棉襖、棉鞋等最為抗寒,更是深得平民百姓的喜歡,連兵部都大量為軍隊採購,特別受到北方邊軍將士們的喜歡。
畢竟普通的軍士和百姓們,可沒有貴人那樣的條件可以用皮毛禦寒,而原來的絲綿價格貴不說,禦寒效果還差,怎麼能及棉花的好呢。
“要是之前我西征軍有充足的棉衣棉鞋,那在吐谷渾也不會凍死那麼多人了,幾千英勇的大唐將士啊,沒有死在於敵人的對陣之中,卻白白被凍死凍傷了。”
說到這裡,老程長嘆一聲,端起酒杯,將杯中的二兩白酒一口飲盡。
“聽說因為那事,現在政事堂已經決定給北方所有邊軍,都配備棉衣棉鞋棉毯棉被。”李逍安慰程咬金道。
第426章 英雄
“棉花的價格還是有點高了。”老程感嘆著道。
李逍從太子手裡接過一把剛烤好的羊肉串,分了一半給老程,安慰他道,“已經很不錯了,想當初從西州販來的白疊布,那才叫一個貴呢,比絲綢還賣的貴。這幾年我在安東大力推廣棉花種植,數量已經慢慢起來了,價格也是一降再降。”
“可還是比較貴的。”老程一口一串羊肉。
“棉花的產地售價已經不高了,朝廷採購的比較貴那是因為許多商人從中加價牟利賺錢而已。要是他們肯少賺點,其實棉布的價格會比麻布的還便宜,可現在他們都知道棉花是個好東西,安東種出來的棉花,剛種下,他們就已經付錢定下了,一到收穫之時,棉花就全都落到他們的手裡了,他們完全壟斷了棉花,這價格自然是他們定了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