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後面打到粥的人也都過來了,大家蹲在地上,開始吸溜著。

  喝粥的人吸溜聲越來越響,最後匯聚成一片。

  最先打到粥的那個,已經喝完了那大碗粥,看著已經空了的碗,他有些意猶未盡,雖然這個碗一碗能裝起碼三斤,可他覺得還不夠。

  想了想,還是又捧著碗到了後面排隊。

  一個民兵上來。

  「你已經喝過粥了。」

  「我還沒飽,餓。」

  「餓久了的人,不能吃太多,不然會撐壞的,跟我來,到這邊來。」

  「去哪?」

  「到這邊來做事,搭棚,你們住的棚子,放心,不會讓你白做。干一天活,給你一升救災糧。」

  「什麼是救災糧?」

  「就是你剛才吃的那種。」

  「帶雞肉味和魚蝦味的這種?」

  「嗯。」

  「干一天就有一升?」他有些不敢相信有這樣的好事。

  「當然,干一天就有一升,而且,還另管你兩頓飯,這一升糧算是工錢,不用扣伙食糧。」

  捧著大飯碗的江夏人不由的半信半疑,但最後還是跟著去了。

  第一批乘船過江的江夏百姓有一千多個,很快就都喝到了粥。喝完粥後,青壯者被安排去搭建棚屋,挖排水溝挖茅廁,而婦女孩子也分到了一些輕鬆的活干。

  每個人都被告之,聽安排乾活,可以領到救災糧充當工錢,還可以一天吃兩頓免費飯。

  若是不聽從安排,就要被送回江南岸去。

  長江上。

  船還在一趟趟的往返,一趟過來,帶著千餘饑民。一趟過去,則帶著一船船糧食。

  不過這些過江的糧食,並不給江夏百姓,周法尚帶著江夏的士兵守著這些糧食,這些是供給江夏士兵的軍糧。

  災民,只能乘船過江去。

  「這糧怎麼聞著有股腥味?」

  卸糧的江夏兵疑問?

  周法明笑道,「這是救災糧,有五穀雜糧摻入了魚蝦貝殼等磨成了粉,自然會有股子腥味。」

  「能吃嗎?」

  「當然能吃。」

  江北岸,漢江西岸,沔陽郡的百姓,也在太守張鎮周的安排下,開始乘船渡往漢口。

  江夏和沔陽本是魚米之鄉,奈何也是三災五難之地,荊漢常有洪災內澇,又時不時的還會有乾旱蝗災,更別說這些年中原其它地方都已經安穩太平了,偏偏他們這裡卻還戰亂不止,更別說各種苛捐雜稅苦不堪言。

  絕大多數的百姓,家裡都沒什麼餘糧,一遇災,便無法自救自保。

  一連數天。

  漢口附近,船隻越聚越多。

  江夏、沔陽的百姓正不斷的趕到渡江口渡江投秦。

  過江的災民越來越多。

  江岸邊,已經搭起了越來越多的棚屋,不過不是胡亂搭建,都是由安陸郡的官員指揮規劃,有民兵們監督搭建的。

  一排排十分規整,甚至每隔一段距離就建有公共茅廁,還有垃圾投放點,甚至有水房可以洗浴。

  雖然都比較簡陋,但如軍營一般規整。

  住進來的災民,也全都要登記,每人都領了一塊身份牌,身份牌都是一式兩份,一份災民佩帶在身上,一份留檔。

  並且對災民還實行了保甲連坐制,哪怕這只是臨時的安置點,可也管理嚴格,災民們攜帶的所有武器都被收走,禁止攜帶擁用。

  漢口城內城外,更是駐紮著一營營精銳的大秦衛營兵,他們距離江棚屋區不遠,一有亂,便可立即趕到。

  災民們每天都有事做,開始是建棚屋,建完棚屋又是運糧,好在大秦人說話算話,干一天活給一升糧包兩頓飯,婦人七合,老人孩子也有五合糧。

  口味獨特的救災糧,現在災民們已經習慣,並且很喜歡這種帶有肉味魚味的救災糧,雖然這種粉只能煮成糊,或是疙瘩湯,但每天能填飽肚子的感覺真好。

  尤其是白天幹活吃飽了,發的糧就能攢下來,看著攢的救災糧慢慢增加,晚上睡覺的時候枕在頭頸下,別提多安神助眠,甚至睡著都能笑醒。

  「一江之隔,卻天壤之別啊。」

  一名讀過書的江夏民在竹子搭起的棚屋裡跟自己的兒子們感嘆道,「這老天是公平的,下一樣的雨,出一樣的日頭,可是呢,這安陸百姓就不怕,他們田裡沒收成,一樣能吃飽飯,可咱們呢,卻成了流民,得背井離鄉,這還是運氣好,有江北搭救咱們,否則就又成了大業末年那時一樣,不知道得餓死多少人啊。」

  「爹,你說為啥老天下一樣公平的雨,可卻有人遭災受餓有人不遭災受餓呢?」

  「天是公平的,但我們江南江北人的天子卻不一樣,江北之人有個好天子,我們卻有個壞天子。」中年人直言不諱的道。

  第1339章 南梁水師

  「這是叛亂,是欺君!」

  南郡,江陵城中,蕭銑破口大罵。

  江夏郡與沔陽郡的易幟,簡直就是一把鋒利的尖刀,狠狠的插在他的心口上。一直以來最擔憂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召徐舍人前來擬旨,朕要調兵討逆!」

  杜之松連忙勸諫。

  「張鎮周、周法明本為隋將,大業末率官軍來攻因敗而降。然則並不忠心王事,早年就與雷長潁、許紹、董景珍等欲歸秦,當時秦因外敵環伺而故不意腹心生亂,故保留三藩。然則如今,放眼四顧,四邊還有誰為秦之敵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