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幾十萬禁軍內軍,一個月的軍餉以及軍費開支,就得不下三百萬貫。何況,還得先解決將士們和民夫們手裡的白條,這又是超千萬貫的開支了。

  而現在朝鮮、雲南、西域、青海四道還在用兵,雖然說兵馬不多,但維持一支兩萬餘人的軍隊作戰,開銷也是極大的。

  何況蘇定方還奏報,要在泯江邊築兩座大城,並修路、築兵站、烽堡,築一座大城,起碼得幾十萬貫,這也是巨大的開支。

  「朕從內庫拿出一千萬貫來借給國庫,但還遠遠不夠,因此還得從民間向貴族官員富商們借貸。」

  一聽皇帝說要從民間借貸,還是要找貴族官員們借,下面馬上就有人高聲反對。

  「陛下,臣以為不妥,說是借,那其實跟攤派有什麼區別,甚至跟搶有什麼不同?如此借款,豈不要讓天下人怨恨不滿?」

  羅成抬頭望去,卻見站出來高聲反對的是門下侍郎陳叔達。

  第1044章 債台高築籌糧餉

  「要渡過眼前這道難關,起碼需要籌款五千萬貫,才能夠善後。」崔君肅詳細向皇帝與宰輔們說明為何需要這麼多錢。

  「此次大戰,朝廷出動近五十萬大軍,其中直接調到最前線作戰的就有三十多萬,另有十餘萬部署到二線防禦。又出動郡兵不下二十萬,鄉兵十餘萬,民夫一百餘萬。諸路戰場,戰死士兵一萬餘人,郡兵鄉勇等數千。戰馬、坐騎、馱馬等死者十餘萬匹。」

  「戰馬等牲畜死傷可稍後補充,但陣亡和傷殘將士卻得馬上發給撫恤和賞賜……」

  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一場大戰,宰相們朝中運籌帷幄,將軍們前線指揮作戰,可等打完了,才發現最麻煩的事情才剛開始。又是賞賜又是撫恤,這邊還有幾十萬常備兵月月得發餉,日日得口糧。

  皇帝內庫有一千三百餘萬貫,願意拔出一千萬貫,已經是很難得了。可饒是如此,依然還有起碼四千萬貫的差距。

  四千萬貫錢,那可是四百億個錢啊,一貫錢六斤四兩,足兩億多斤,堆一起,絕對是一座巨大的錢山。

  換成絹折成糧,那就更不得了,得是群山連綿。

  當然,這錢雖不少,但對於那些權貴門閥們來說,又並不是特別的多了。哪家門閥沒有個幾十萬百把萬的家業?哪個能稱的上士族的家族,沒個十萬貫以上的家業?

  明朝有沈萬三清朝有胡雪岩,都是富可敵國,中古世紀的隋秦時代,一樣不少。

  歷史上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身家就有三千萬匹絹。而另位再造大唐的汾陽王郭子儀,一年的俸祿就有二十八萬貫之多。

  再比如唐高宗的時候,長安城有一個叫駱鳳熾的商人,白手起家,後來家資千萬,金寶無數,他曾經對皇帝說,拿他家的絹給終南山上每棵樹都纏上一匹,樹纏完了,他家的絹都還沒用盡,可知道多有錢了。

  當然,再有錢,這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

  就好比皇帝積攢了一千多萬貫錢,那也是有一個個龐大的皇家手工坊、皇家商隊、皇家商鋪等支撐起來的。

  其它人更是數代甚至是十幾代的積累。

  皇帝若是下道詔令,說跟天下人借錢,就算那些人有錢,也不願意借。明亡之前,崇禎找大臣們借錢發遼餉,可就連國丈都不肯掏錢,只借五百兩,還是他女後周皇后從宮裡送一千兩給他,讓他多湊些一起借給皇帝做個表率,結果這國丈卻還扣下五百兩,只借了五百兩給崇禎。

  但是後來闖軍攻破北京,拷掠貴族百官時,卻從國丈府里抄出了無數的金銀。

  人都這樣,借錢沒這麼容易的。

  尤其是朝廷借錢,別人會認為朝廷這是想要強制攤派索捐,這種事情各朝都常有,而這種借錢,尤其是跟戰爭有關的借款,基本上都是有借沒回的。

  羅成還是想的比較明白的,與其這樣借,還不如搞的純粹點,那就是當成一個簡單的商業行業。

  這個時候,權貴地主豪強其實都喜歡做借貸生意的,蓋因為利息高,這種金融業務可不是誰都能做,既得有錢還得有權有勢,這樣才能保證有放有收。

  「就以朝廷的稅收作為信用擔保,發行朝廷債券,年息定為五分四分三分等,可以發行一年期、兩年期和三年期、五年期的,總共發行五千萬貫債券,以籌措資金。」

  羅成受崔君肅的啟發,決定發行債券。

  債券這玩意在後世那是非常普遍了,各國都會發行,不但國家發行,甚至地方政府也發行,就連公司也一樣發行公司債。

  但是在這個時代,皇帝說出這樣的一番計劃後,卻驚呆了一座宰輔們。

  「債券?這是什麼?」

  「自然就是債務的憑據票券了,朝廷把印有借款面額的紙券蓋上印章,做好防偽然後發行,讓官員商人們前來認購。購買之後,朝廷得到借款,而商人保留這債券為借款憑據,到約定期限之後,再到朝廷兌換,朝廷還本付息。」

  崔君肅覺得腦子轉不過來,跟不上皇帝的節奏。

  「朝廷借錢向來不會容易,現在還弄這債券,讓人自由認購,會有人認購?」他深深的懷疑。

  羅成微微一笑。

  「年息五分,這個利息可不低,不管你有多少本錢,借給朝廷都能有這樣的利息,難道崔相就不心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