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現在皇帝也終于振作起來,一個月不聞宮外之事,現在皇帝迫切的想知道外面情勢如何了。

  「朕是天子,朕要知道這個天下如何了,朕病了,但這個朝廷這個天下不能病。」

  一口氣話出一長串話,讓皇帝也有些累。

  「陛下,你就安心休養,外朝之事,就交由諸位宰相們便好。」

  羅成醒來後,魏徵等宰相跟皇帝交了個底,簡單的說了下他病後朝廷的局勢,比如政事堂第一時間接了皇太子來長安監國攝政,再比如國舅現在掌握長安外的京畿行營,而皇后單氏也垂簾聽政。

  政事堂有諸位宰相輔佐太子,朝中一切安好。

  但當羅成問及吐谷渾戰事時,魏徵只說戰爭在控制之中,馬上就將結束,卻不肯深談。

  羅成馬上就感覺到只怕形勢未必如他們說的那麼好,否則要是情況好,他們肯定會告訴自己。

  恢復了說話,但還不了床。

  如今的天子羅成,已經無法出太極宮甘露殿半步,自己所能接近到的人,也就只有殿中省的那幾個宮人內侍,朝臣們也只能見到宰相而已。

  這對於羅成來說,無疑好像是被隔絕了起來。

  「召李君羨來,朕要問他。」

  魏徵為難的道,「陛下,你現在身體還剛恢復了一點點,孫藥王也說你現在不能操勞,更不能情緒激動,必須得靜臥休養,受不得半點打擾。」

  「陛下,宮內有皇后娘娘主持,朝廷有政事堂宰相們主持,京畿安全有曹國公單國舅主持,至於吐谷渾的戰事,也有樞密院和兵部負責,陛下無須擔心,我等都是陛下的老臣,其忠心和能力,陛下都應當相信的。」

  羅成緩緩道,「朕豈會不相信你們,只是朕實在不想做一個睜眼的瞎子,不想一切都被蒙在鼓裡,對外一無所知,朕又如何能安靜的下心來休養康復呢,只會心裡難安,情緒難平。」

  ……

  當天,皇帝先後單獨召見李君羨、張須陀、杜淹、文彥博、魏徵等人。

  第二天,皇帝頒下詔令。

  御史大夫不再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不入政事堂,翰林院學士承旨不再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不入政事堂。樞密使不再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不入政事堂。

  皇帝下旨在翰林學士院設立九位殿閣大學士,分別對應三省六部。

  政事堂九位宰相,分別為三省的左右僕射、兩位中書侍郎、兩位門下侍郎以及吏部尚書、兵部尚書、民部尚書。政事堂握有票擬之權。

  但翰林院有代硃批之權,並且皇帝還暫時給了翰林院議政之權。

  實際上是把決策權交給了政事堂,把行政權交給了三省六部,把議政權交給了翰林院,而御史台負有監察百官彈劾宰相的權力,因此這次御史大夫退出了政事堂,翰林院的學士承旨也是因為要分擔議政權,代掌硃批也退出政事堂。

  而樞密使退出政事堂,則意味著宰相們失去了軍令權。

  政事堂、翰林院、三省六部,分掌決策、行政、議事之權,其實就是隋初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的行政、決策、審議三權分立。

  只不過制度填填補補,於是三省雖然還有,但三省六部現在都不復過去職權。

  這種現象,其實是歷朝歷代政治制度變化的常見現象,都是不斷打補丁,補到最後便與最初完全不同。

  明面上皇太子攝政監國,擁有最終決策權,而皇后也依然垂簾聽政,輔佐太子,但實際上病中的皇帝,依然不肯輕易的交出權力。

  哪怕政事堂的一眾宰相都是他信任之人,可他也不想把所有權力都交到政事堂手裡。

  翰林院學士承旨和御史台御史大夫、樞密使三位宰相退出政事堂,其實就是直接削奪限制政事堂宰相們的權力。

  「詔授長孫無忌為京兆尹。」

  「詔授單雄信為太子左衛府中郎將。」

  皇帝在見過張須陀後,又召見了自大非嶺突圍而出來到長安的王玄策。

  「王玄策,你願意再冒險回到大非嶺嗎?」

  「陛下,臣願意。」

  「好,朕現在授你為七品陪戎校,派一隊千牛衛隨你返回大非川。見到嗣業,告訴他,朝廷並沒有遺忘掉他和大非嶺上的兄弟,如今突厥吐蕃吐谷渾諸藩進犯,朝廷已經調集數十萬大軍,準備一舉將其殲滅,讓他們再堅守一下。」

  「告訴嗣業和大非嶺上的將士們,朝廷為表彰他們的功績,特頒賞賜,士兵晉軍銜一等,勛加一級,賞錢十千,軍官階升一級,錄勛二轉,賞錢二十千。所有陣亡戰死傷殘者,撫恤賞賜加倍!」

  王玄策看著皇帝的病體,既為皇帝擔憂,又為自己的晉升而高興。

  陪戎校是不久前改爵後新調整的散官體系中武散官的一級,原來的二十九級文武散官,上次改為了各三十級。

  武散階為八尉八校八將軍四大將軍兩上將軍,文散階為八郎八大夫八散騎常侍四光祿大夫兩開府。

  武散階最高的兩個上將軍,分別是正一品天策上將軍,從一品柱國上將軍。四大將軍,則是驃騎大將軍、輔國大將軍、鎮軍大將軍和冠軍大將軍。

  八將軍是從忠武將軍到游擊將軍,正四上到從五下。

  而八校是正六上到從七下,八尉則是正八上到從九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