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條旨意一下,更是引得滿朝官員驚呼,全城百姓歡呼。

  要知道,在此之前,城市城市,城市之中有市場,所有的商鋪都是集中在專門的市場裡,比如長安有東市和西市兩大市場,洛陽有南市西市北市三大市場。

  商人們必須得集中在市場裡面做生意,甚至市場裡還劃分出了專門的行區,一行行都是在一起經營的。

  而百姓則居然在一個個坊區裡面,這坊區就有如後世的小區,是封閉隔離式的,有坊門坊牆,就算是挨著街道的坊內居民,也不得在坊牆上開門開窗,只有達到很高品級的官員貴族,方有特權在坊牆上開門開窗。

  街上更不許沿街售賣擺攤這些。

  街道就是行路的,市場才是經商買賣東西的地方,坊區只是住人的。

  這樣的設計,易於管理,有利於防禦,但卻也並不是很方便。

  比如長安城的居民,要買個菜,只能去東西二市,居住在南城的百姓,一早去買個菜,得走好幾里地。

  而且不到天亮,城門坊門是不開的,一到天黑,不得出坊門上街。

  種種規定,使得居住於長安這種巨大都市中的百姓,其實生活極不便利。

  而現在,皇帝在見到長安城很蕭條之後,下了這道旨意。

  允許百姓打破坊區的限制,可以在坊牆上開門開窗,允許沿街設立商鋪,甚至允許攤販們在指定的街區擺攤售賣。

  這一切,都是極不符合長安城的設計理念的,完全把城市的防禦功能和管理功能給打亂了,但皇帝卻堅持已見。

  過去的城市理念,還是太過於拘束,他更喜歡宋明這樣的市井文化。

  皇帝同時下令,把長安城中的幾百座大大小小的佛寺道觀,全都遷出,原佛寺道觀改做書院、孤兒院、養老院、醫院等。

  長安一百零八坊,一個大興善寺就占了一坊之地,太過了。

  第972章 時清終未忍辭官

  「陛下,長安畢竟是大秦之西京,如此改動,豈不魚龍混雜,市井混亂?」

  宰相蕭瑀在皇帝的紫宸殿召見上,大為反對皇帝的這新政。他認為,這太不應當,簡直就是胡來。

  「朕卻恰認為,打破坊街隔離,打破市場的限定,有助於讓長安城活躍起來。你們看看現在的長安城,毫無活力,死氣沉沉。過去長安城有數十萬之民,而現在呢?不到十萬啊。」

  一座設計時能夠容納百萬居民的巨都,現在卻只有十萬人口不到。

  只有西城稍稍有點人氣,過去號稱東貴的東城,因為大量舊貴族和前朝官員參與謀亂被抄家,或因被牽連其中被流放,使得東城區一片死寂。

  至於過去百姓們居住的南城,也只有靠近北邊的地區住了人,而更南面的城區,多好坊區都是空的,甚至有些坊區是自建城起就一直是空著的,根本還沒有建起民宅,許多長安百姓乾脆拿那裡當成了麥地稻田或者是菜園子,在那裡種稻種菜。

  而還有大量的佛寺道觀等占據了許多坊區。

  羅成很直接的告訴蕭瑀,繼續這樣下去,長安城只會死掉。

  他並不希望帝國的西京死去,這是大秦西部地區,最大的一座城池都市,就算如今朝廷設立在東京洛陽,西京只是一座陪都,但他還是希望把長安城打造成為一座西部的核心軍事重鎮,以及西部的經濟中心。

  整個河朔關隴諸道的商貿往這裡集中,甚至是連結起巴漢、劍南、河東、河南等地。

  長安城因偏於一隅,在大一統的時期,尤其是如今,已經不再適合做天下之都城,選洛陽作為都城是必然的。

  但長安城也有其不少優勢,因此作為西部的中心,還是有必要的。

  天下重心東移,這是歷史趨勢也是必然,天下一統,南方的重要性會突顯出來,江漢、黃淮、江南這些地方都將成為新的賦稅重地,其稅賦通過運河更便利轉到洛陽,但卻極不利於轉到長安。

  更別說,以洛陽為都,政令等也更方便傳遞到天下各地,而關中之地,卻連供養長安都不足,若是成為天下中心,處處限制。

  不管皇帝怎麼說,可蕭瑀還是認為,打破坊街之舉還是太過出格,甚至認為朝廷如今太過重商不是好事,認為士農工商的秩序不能亂。

  「朝廷應當適當的抑制一下工商了。」蕭瑀直言。

  羅成哈哈一笑。

  「蕭相,你知道現在朝廷不打仗的時候,一年光是北衙禁軍就得要兩千萬貫的軍費開支,內衙還得要五百萬貫,而南衙府兵雖說是寓兵於農,可朝廷每年一樣得要至少五百萬貫軍費投入其中。這麼算下來,一起打底三千萬貫起,這還只是個大概數字。」

  「而隨便一場戰爭,哪怕是小規模的,軍費也是幾十萬上百萬,如果是一場動員十萬人以上的戰爭,那軍費更是止不住。你知道這次朝廷為打好吐谷渾這一戰,預算的軍費開支是多少?動員軍隊民夫,消耗錢糧物資軍械等等,還有修建城堡,戰後撫恤善後等等,起碼得要三千萬貫,這還是最低的預算,若是戰爭不能速戰速決,則這開支還將不斷增加。」

  沒有工商,朝廷就不可能有這麼多稅賦收入,沒有錢,就養不了這麼多兵馬,沒有精銳的軍隊,又如何守衛邊疆擊敗敵人呢?

  這一切,都是連鎖一起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