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能送來多少突厥奴隸、牛馬,朕就收多少,絹也可以換成茶、酒、鹽、布等商貨。」

  魏徵吸了口氣。

  「陛下,如何一來,只怕突厥得亡國滅種了。」

  「滅就滅,又有何妨。」皇帝霸氣的道,既然敢三番五次的南侵,那就得有這個滅族的心裡準備。

  大秦拿出些錢財商貨,就能滅掉突厥,羅成覺得值,何況,突厥的奴隸和牛馬,本也是值錢並能加強國力的重要資源。

  械密使張須陀提醒皇帝。

  「陛下,就怕漠北的鐵勒人因此乘機坐大,統一漠北。」

  皇帝卻搖了搖頭,「這倒不用怕,鐵勒人想徹底的取代突厥人占據漠北,就必然得有一場血戰,等他們徹底擊敗突厥人時,相信我大秦也已經完全統一中原,到時就算占據了漠北的鐵勒人依然不足為懼。」

  衛文升上前。

  「陛下,臣請求坑殺此十萬突厥降兵!」

  蕭瑀馬上出列反對。

  「陛下,殺俘不祥。況且,突厥人既然已經臣服,那就沒必要殺。臣以為,不如將這些突厥人就地安置在漠南代北一帶,以為邊疆屏藩。」

  可皇帝卻只是搖頭。

  「衛卿所言十萬人盡坑殺,有過戾氣過重了,而蕭侍郎所言就地安置,則又太過寬仁,朕以為此兩者都不可行。」

  第896章 斬草除根

  白登山上投降者約為十萬,其中突厥大約八萬眾,另有兩萬左右是劉黑闥的夏軍,還有一些代北的原劉武周、高開道等人的部眾,眼下全都隨突厥人降秦。

  十萬人全都坑殺,皇帝認為太浪費了。

  民部尚書王子明擠過來,「陛下,臣也認為坑殺太浪費了,十萬俘虜,皆是青壯啊。眼下開國之初,百廢待興,更何況天下還未一統,更不能如此浪費。臣以為,應當將此十萬俘虜,盡貶為官奴,然後打散分派往各地屯田挖礦。」

  蕭瑀卻說這樣太殘暴了,雖不坑殺,可十萬人貶為奴隸,也太不傳遞。

  「陛下,臣以為當以仁治天下,對待這些胡人,應當以開化教導為主。」

  蕭瑀對於皇帝的許多做法是一直不太贊成的,比如羅成對待關外高句麗的政策,現在就是亡國滅種策略,捕其人為奴,奪其地屯田,基本上就是要滅亡這個國家和民族的。

  而在他看來,真正的明君,不應當這麼兇狠殘暴,應當是只打擊一小部份的高句麗上層貴族,原來把更多的高句麗百姓都納為中原大秦的子民,然後還要給他們分田授地,讓他們安居樂業。

  可是,皇帝根本不理會他的建議。

  皇帝對他的回覆只有一個理由,高句麗在關外立國七百年,從一個小小部落到關上霸主,他們七百年間擴張了無數地盤,也修建了無數的城堡,最關鍵在於,高句麗人有了自己的文明思想,他們的人口也達到了驚人的五六百萬之眾。

  對於一個有自己悠久文化的龐大族群來說,想要同化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在關外之地。在關外,漢人很難短時間內超過這些高句麗人,那麼一旦中原朝廷實力下降,則關外的這些高句麗人又可能復國,這不是推測,而是歷史上本就無數次這樣演變的。

  正如中原的漢民族,雖也有被征服過的時候,但從沒有被徹底的同化過,為何?人口基數大,文明歷史久,這些就造就了他們的絕不被同化的根本。

  羅成不想給子孫後代留後患,所以面對叛服不常的高句麗人,乾脆來了個最狠也最直接的策略。

  現在對突厥人,他也打算如此。

  雖說歷史上很多王朝,經常把這些北方遊牧部族擊敗後,安置到邊疆,甚至內遷到中原內地去。

  但是幾乎地一例外,他們的這種安置都是整個部族安置的,甚至他們的生活方式也沒有改變過,有的內遷了也是牧馬養牛放羊,也還是過著部族族群生活,所以他們內遷也沒改變他們還是胡人的本質。

  這種內遷,只能是一時有用,一旦王朝衰弱,便不免又成了五胡亂華了。

  甚至近的說,啟民可汗當年就是隋朝一手扶朝並內遷安置到漠南定襄的,把馬邑以北之地都交給啟民可汗,但也只維持了啟民可汗一代對中原的效忠,始畢可汗不過是第二代,結果就反了。

  羅成對這些早有研究過,也想過要找一種理可靠的方案代替,但想來想去都找不到,所以乾脆,破而後立。

  殺了是浪費,放了也不是真正的仁慈,那乾脆讓他們都做奴隸吧,為他們犯過的錯,下半輩子都支付代價。

  「王尚書,把這些俘虜全都登記在冊,一半俘虜將作為戰功賞賜,授賞給北次北伐的有功將士們,另一半則作為官奴送少府寺的官府手工作坊以及諸礦山鹽場等。」

  王子明作為皇帝的姐夫,這個時候倒是很為皇帝著想,他道,「臣以為可以半俘虜三分,三之一拿來做北伐有功將士們的賞賜,賞給他們為奴。三之一則送往官府的作坊礦場等為奴,剩下三之一,則進獻給陛下,把他們送入皇帝的私人皇莊和礦場、作坊中去做工。」

  蕭瑀又站出來反對,說王子明這是公私不分。言下之意,就算這些俘虜貶為奴隸,那他們也應當是朝廷財產,不應當是皇帝的私產。

  只不過王子明也不讓步,據理力爭。

  最後魏徵等宰相也就違心的表示,皇帝御駕親征,指揮平滅突厥,居功至偉,所以應當把三分之一的奴隸進獻給皇帝,這個事情最後這麼說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