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現在,也沒有一人說要寬仁大度,有機會搞死就絕不搞殘。

  大秦開元二年,六月下旬。

  皇帝在雁門關下再次調整戰略。

  以張須陀和衛文升率五萬禁軍加上十萬郡兵鄉勇繼續圍困雁門城,而皇帝調集十萬大軍強攻西陘關入馬邑。

  程咬金和薛萬徹則率軍五萬去攻樓煩關。

  皇帝的主力軍團的任務是破西陘關後北上雲中城拖住頡利主力,程咬金他們的任務是破樓煩後奪馬邑,然後分兵去守偏關塞和協助胡大恩他們守殺胡關。

  「糧草能供應及嗎?」

  皇帝問杜如晦。

  右僕射面色通紅,拍著胸脯道,「皇帝儘管在前線與頡利決戰,糧草軍械之事,臣想盡辦法也會保證供應的。」

  此時夏糧剛收,河東太原雁門樓煩等地許多地里的莊稼,都是剛割下來的,包括劉武周地盤的雁門樓煩兩郡地里的糧食,都被隋軍搶割了,所以這批就地奪取的新糧,大大緩解了杜如晦的壓力。

  此時秦國君臣上下,已經不滿足於擊退頡利的突厥軍,也不滿足於收復代北諸郡,他們的目標更明顯,胃口也更大,他們要徹底的把頡利的突厥軍團殲滅,來了就別想走了。

  此戰,要打出北疆三十年太平。

  此戰,要把突厥打的滅國!

  這將是一舉滅國之戰!

  第888章 天威

  七月初一。

  秦軍大將秦瓊尉遲恭擊敗駐守西陘關的劉武周大將尋相,兵馬越過勾注山翻過長城進入馬邑郡內。

  李世民、柴紹、李德良、李叔良等俘虜也跟隨大軍前進。他們被一隊秦軍看著,每人騎著一匹突厥馬,就跟著皇帝的近衛隊不遠後面。

  這四位敗軍之將,默默無言,看著秦軍行進時的那莊嚴齊整,心中卻是暗暗驚嘆。

  他們尤其是驚嘆於秦軍騎兵的數量,秦軍騎兵的數量超過軍隊總數的四成,其中重騎兵又占騎兵的兩成。就算是步兵,其中騎馬的步兵也占到一半,剩下的一半步兵雖不騎馬,但卻是每火九馱馬。

  隋軍時府兵規定每火六馱馬,一火十人備六匹騾馬,不是騎乘,而是馱運裝備。在開皇時,隋朝府兵甚至是每火八馱馬。

  而如今秦軍每火卻有九馱馬,反超出隋最盛的開皇之時。

  秦軍編制,每三人一組,三組為火,五火為隊,再加上隊頭隊副旗手和兩個護旗手,於是一隊剛好五十人。

  因此一火三組九人九馱馬,其實是已經達到每個步兵都配有一匹馱馬了。而隋時一火是十人,十人八馱,其實都還沒達到人手一馱的地步。

  從此就能看到,秦軍之精銳。

  相比起來,關中的李唐可就差遠了。

  李世民率軍五萬入河東時,手下五萬人馬,其中騎兵不過五千,才占一成之數。步兵中每火只有五馱馬,是兩人一馱,根本沒有騎馬步兵。論裝備和訓練,也遠不及秦軍。

  「他們的騎兵皆配雙馬。」柴紹對李世民道。

  李叔良則嘆道,「秦軍所有步騎都配有弓箭,騎兵和步兵弓手,甚至配有雙弓五弦三袋箭。」

  「騎兵皆有甲,步兵鐵甲裝備達六成,其餘也皆著皮甲。火長以上,皆有明光甲。」李德良道。

  李世民則更關注的是秦軍士兵,「秦軍火長以上者,皆是老兵。他們的兵,肩上還全佩有銅章,有不同紋案,階級分明。」

  肩上的銅章區分士兵等級,而頭盔的盔纓顏色,則區分軍團,再配上那一面面的隊旗、營旗、團旗、廂旗、軍旗,使得秦軍雖眾,可行進之時,卻秩序井然,絲毫不亂。

  更別說,秦軍行進之時,還有軍樂手敲鑼打鼓吹號。

  李世民生出一股無力之感。

  大唐怎麼跟秦軍打?

  眼下的秦軍,雖還未一統天下,但其之精銳,甚至遠超開皇年間的府兵了。其久經戰陣,勇武能戰,尤其是賞罰分明,有功即兌,使得秦軍戰鬥意志極強。

  雖說羅成的秦國所有軍隊加起來也僅五十萬之眾,可唐軍前後幾次徵召、整編的兵馬加起來也有五六十萬,但卻完全無法同比。

  在秦軍的身上,總有著一股子激昂的精氣神,這是唐軍所欠缺的。

  「我覺得羅成堪比劉裕、慕容垂,或北周之宇文邕。」

  劉裕和慕容垂不用說,五胡十六國之後,南北朝時代最強的兩個牛人,北慕容南劉裕,幾乎都是橫掃天下無對手之人。

  而北周的宇文邕也是個猛人,中原經歷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的幾百年動盪,能夠重新一統,最大的功績者應當說就是周武帝宇文邕,這位皇帝十分了得,被權臣叔父擁立後,忍辱負重幾年,最後一舉誅殺宇文護,然後改革制度,繼續推行均田制,並改進府兵制,把軍權從那些柱國、大都督們手裡收回,他還滅佛,全面強盛周國,然後一舉滅齊,若不是三十來歲就死了,哪有後來楊堅的什麼事。

  「也許羅成突然戰死在代北,或死於流矢,或亡於暴疾,這天下還能有變數,否則羅成將一統中原矣。」

  柴紹很悲觀的道。

  「可秦國上下,鐵板一塊,尤其是秦軍,雖出了劉武周、王君廓這樣的大將謀反之事,可並沒有影響到其整體,流矢、暴疾……」李世世搖頭。

  是啊,把希望寄托在這種虛無漂渺的事情上,不也正說明了他們的絕望了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