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次苑君璋被授為涿郡太守,高滿政則被授為上谷太守。

  很明顯,兩人這是被調離代北,同時轉為文職,被奪兵權了。

  劉武周雖兼著馬邑太守,可整編後的義武軍,軍使卻是劉弘基,副軍使從朝廷派來的,是尉遲亮,這位是皇帝的近衛將軍出身,是皇帝心腹。

  更別說,在上次的授爵中,劉武周雖封了個代國公爵位,但苑君璋和高滿政這義武軍兩大軍使,卻各只封了個開國伯爵位,其下面的一干將校,卻更只有幾人得了子男爵。

  這就更讓他們不滿了。

  憑什麼啊?

  朝廷授爵,考慮各個方面,是綜合考量。

  比如說劉武周其實沒什麼功績,他最大的功績就是殺了王仁恭奪下了代北三郡,沒給定襄的嗣業扯後腿,讓其能安心穩固定襄,剩下的,也就是稍牽制了下太原的隋軍了。

  除此之外,他還有什麼功績呢。

  他率領的三郡,人口不過幾十萬,之前還得靠嗣業救濟糧草,其部擴充到兩軍五萬人馬,可一戰像樣的仗都沒打過。

  所以最後給劉武周封國公,那都是他占了個節度使的名頭,至於他麾下的將校,沒有功績當然不可能封公封侯,給個伯爵都算是安撫了。

  但劉武周等人卻不這麼想的。

  他們只看到連後來歸附的陳叔達等一干人都個個郡公縣侯的,他們這些首義功臣卻爵位官職不高,如今更是隨著道郡調整,而降了官職。

  苑君璋等越說越過份,可劉武周卻只是端著酒杯不說話。

  「大帥,要說咱們乾脆也投突厥人算了。」苑君璋紅著眼睛惡狠狠的道。

  突厥人眼下正圍攻定襄羅思摩,本來在攻九原的羅嗣業回軍救援,皇帝下旨讓劉武周率軍北上解圍。

  「就是,趁著這整軍還未完成,咱們帶著兄弟伙北上捅羅嗣業一刀。」

  頡利可汗已經派人暗中過來勸降過幾次,為了能夠拉攏劉武周歸附,他甚至開出了只要劉武周肯歸附,便贈他狼頭大纛,封他為南面可汗的承諾。

  甚至這次密使前來,都直接把一面銀狼大纛帶來了。

  銀狼大纛、南面可汗。

  這可是在很有份量的封號了。

  更何況頡利還答應他,等擊敗羅嗣業後,那麼長城以內的馬邑、涿郡、雲中、樓煩、雁門這五郡都歸他,甚至等將來打下太原、河東等地,也歸他管轄。

  曾經的劉武周也是個熱血青年,祖籍河北,後家族遷入馬邑。年輕時他豪俠熱心,任俠好友,投身軍伍,也曾滿膛熱血。

  在遼西,他見不得宇文化及的陰謀詭計,憤而辭去官職歸鄉。

  只是人都是會變的。

  從曾經的一個府兵小校,到鎮守一方的節度使,坐擁三郡之地,五萬兵馬,一言九鼎,在這裡都是他的一言堂,他早已經習慣了這種大權在握高高在上的感覺。

  如今突然一下子就權力盡失,這種失落感是極深的。

  若是沒有突厥南侵,或許這種感覺只會深埋心底。

  可偏偏如今卻有一個機會擺在面前。

  頡利二十萬大軍南侵,圍思摩,困嗣業。

  李淵已經接受了定楊可汗的冊封,發兵十萬北上。河北的竇建德也接受了平楊可汗的冊封,三家聯盟,其勢已成。

  是當大秦沒什麼實權的定襄道右都督指揮使,還是當突厥的南面可汗?

  劉武周動搖了。

  只是他還有些猶豫,還未下定決心。

  但今天的這個酒宴私聚,卻讓他看到了老兄弟們的真實想法,他們更不甘心。

  心中一團火在燃燒。

  幹掉羅嗣業,稱雄代北,不要再當什麼無權的代國公了,要當就當晉王,當河東天子。

  羅嗣業現在很危急,他和羅思摩雖有五萬人馬,可此前羅思摩已經大敗一陣,折損了許多兵員,更何況漠南的許多突厥人都在頡利南下之後,公然又投奔他,這使得頡利在漠南聲勢大振。

  羅嗣業從九原城下匆匆趕回,數月的辛苦化為東流,兵馬疲憊,卻也無法一戰解圍,只能駐軍於定襄附近,相互呼應,堅守待援。

  援軍,正是他們代北這五萬人馬。

  在皇帝計劃中,劉武周的代北五萬兵馬是最近的,也是最完整的,休整良久,糧械充足,有他們出戰足夠解定襄之圍,甚至能夠擊敗頡利。

  可現在頡利多了兩個盟友,關中李淵、河北竇建德都向頡利稱臣,各派重兵來援。

  李淵的十萬兵馬已經向九原進軍,而只要他答應頡利,接受南面可汗的冊封,那麼河北的竇建德也將向他靠攏,從他這裡借道圍殲羅嗣業。

  將軍們酒醉之後肆無忌憚的怨恨狂妄之語,卻如同一把把乾柴扔入他心中的烈火之上。

  「莫要喝了點馬尿,就胡言亂語,小心被朝廷派來的官員們聽到了,到時治你們的罪。」劉武周笑著說道。

  苑君璋紅著眼睛道,「大帥,我們怕他們個鳥,這代北三郡是咱們打下來的,可皇帝說割走半個馬邑另設雲中郡就割走了,還劃給了羅嗣業,咱們也不說啥了。可咱們這幾年不說功勞,苦勞總有吧,憑什麼如今過河拆橋,太原河東拿下了,咱們就沒用處了是吧,就要裁撤咱們辛苦招募練起來的兵馬,要把咱們兄弟伙都給拆分的七零八散,下一步又是什麼?是不是要把咱們調去那什麼嶺南安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