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黃河北岸的楊義臣聽聞大敗,調集運糧船欲渡黃河救援,可羅存孝占據河口,楊義臣的船隻無法靠岸,折損數百兵丁,最後只得做罷。

  夕陽西下。

  西邊晚霞如火。

  羅存孝方才下令各路兵馬停止追擊收兵。

  打掃戰場,清點戰果,此戰羅存孝以左神武軍兩萬餘人,再加上河南民兵約一萬餘人,全部加一起也不到四萬人,卻大敗了李建成王世充的十四萬人馬,若再加上北岸的楊義臣軍六萬人,那就是四萬敗二十萬。

  陣斬八千餘級,俘虜五萬餘人,另外還有投降者萬餘,並有無數人潰逃。

  消息急報回長安城。

  李淵聞訊,暈倒在地。

  等眾人將他扶起喚醒,李淵第一句話便是,「趕緊奏請太皇太后和陛下,準備馬上遷都。」

  「遷都?」眾人驚訝。

  李淵面如土色,李建成這一敗,可是把關中的一半本錢給丟了,雖然那八萬人馬不如給世民的六萬精銳,但已經是關中最後的兵馬了。

  現在李世民在邠州還沒與薛仁杲決出勝負,無法率兵南下,僅憑著潼關萬把敗兵,如何守的住?

  一旦潼關失守,那長安就更守不住了。

  「趁秦軍還未入關,趕緊奉天子和太皇太后遷都。」

  至於遷到哪去,李淵還沒想好,可長安已經呆不下去了。

  第820章 秘而不宣

  清晨。

  一陣急促的馬蹄聲把邠州五隴阪驛丞自睡夢中驚醒。

  服侍他的白直少年敲門進來告訴他,有來自長安的急遞經過。驛丞趙安連忙起床,風塵僕僕的驛卒正在驛站的休息區狼吞虎咽。

  吃飯的時候,背上的包裹也沒有解下。

  驛丞趙安到來,那驛卒趕緊放下筷子。

  「加急驛信,請驛丞安排驛卒和驛馬接力送信。」

  「送往何處?」

  趙安核驗了這名驛卒的身份憑證,確認無誤後問他。

  「長武城,給趙國公。」

  關中京西的初冬黎明,乾燥而又寒冷。

  幾名驛卒正在馬廄區給驛馬餵草料,住宿區里休息的官吏則還剛剛起床,這個早晨,如往常一樣忙碌起來。

  五隴阪驛就在邠州的官道邊上,一邊是邠州城一邊是涇河。清晨,還能聽到遠處邠州軍營里的士兵操練之聲,能聽到涇河中的流水聲。

  此處距離長武城,還有八十里。

  五隴阪驛,只是自秦漢以來建立的驛郵系統中小小的一個點,這是一座方形的土城堡,四邊各有百餘步,外面是土夯而城的一丈多高土牆,只開有一門,門邊有角樓。驛城內則分為了馬廄區、住宿區和辦公區。

  驛站在漢代被稱為國之血脈,是國家公文政令通傳的重要支撐。

  朝廷政令的下達,地方情況的上報,往來官吏的接待,都是由這一個個驛站完成。

  甚至在有的時候,這些驛站還能承擔起軍事堡壘的作用。

  五隴阪驛歸屬於邠州管轄,擁有四十名驛卒,四十匹驛馬,還有驛車二十輛,另外還有驛牛等。

  從長安城一直到敦煌,這一路上每隔二十里便有一座驛站。

  雖然現在天下動亂,各方割據,但各個豪強境內的驛站,卻並沒有荒廢中斷,甚至比以往更加忙碌。

  一名驛卒接過驛丞的書信,背上了上一名驛卒接力送來的驛信,騎上已經餵好的驛馬,出了驛站,向著八十里外的長武城進發。

  「最近長安城發生什麼大事了嗎?」

  趙安親自給那位驛卒泡了杯茶,這位驛卒已經完成了任務,接下來會在這裡休息一天,然後再返回八十里外自己的驛站復命。

  那名驛卒飯飽之後,身體稍精神了些。

  捧起熱茶,抿了一口,發覺這茶很好,他一下子識出,這應當是供給沿途過往的官員們喝的好茶,平時他們這樣的驛卒可沒機會喝上。

  「謝趙驛丞。」

  「都是驛站的兄弟,客氣什麼。」

  「我小聲跟你說,你莫外傳啊,唐王要遷都了。」

  「遷都?為何?」

  「因為東秦的魏王羅存孝剛剛在弘農大敗了唐王世子殿下率領的二十萬東征大軍,世子殿下僅帶回八千殘兵,王世充帶著三千殘兵敗往武關,而楊帥統領的六萬軍雖保全,但卻隔在黃河北,如今潼關僅一萬餘人駐守,唐王說長安難守,已經決意遷都了。」

  「東征大敗?遷都?遷哪?」

  驛丞趙安心中震驚萬分,就如同先前聽說大業天子在江都被弒一樣。

  「羅存孝帶的兵很多嗎?」

  「據說只率了一軍精銳而已。」

  一軍,秦軍一軍不過兩萬四。

  兩萬四敗二十萬?哪怕北路的楊帥的六萬人馬還在,可世子殿下也有十四萬啊。

  ……

  五隴阪的驛卒宋捌子騎著驛馬一路奔馳,僅用了半天,便趕到了八十里外的長武城下。

  此時,圍攻長武城的西秦軍已經從城下退卻二十里紮營,不再攻城。

  宋捌子背上的驛卒標識,讓他很快進入城中。

  城中。

  趙國公、行軍元帥李世民正與諸將商議軍情。

  「昨日又有一員西秦軍校偷偷來投,這已經是幾天內來投的第七個軍官了,從他們交待的情況中,都能證實,薛仁杲軍糧已絕,後方再也無法轉運供應過來。薛仁杲營中之糧,最多只能再堅持十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