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同時,兩稅法是官民一體納課稅,為官者也一樣要納課稅的,只是免於服役而已。這樣一來,羅成才不管你家有多少個奴隸,你有錢多用點奴隸是你的事,但你錢財多,你就得交稅。

  他甚至已經在醞釀著,如徵車船稅一樣,對擁有奴隸也徵稅。

  至於說幾百萬高句麗人如果為編戶,不僅是課稅問題,對朝廷還有其它好處什麼的,羅成認為這都比不上未來的隱患。

  漢魏時將大量的胡人內遷,結果就變成了後來的五胡亂華。

  所以說,對於高句麗這種立國七百餘年,本身人口基數多達幾百萬,以及能達到中原漢人一成以上人口的,那就得極小心的對待。

  否則,說不定哪天遼東又變天了。

  乾脆一勞永逸。

  「狠人我一個人來做,罵名我一人來擔,但不使子孫將來憂也。」

  況且,奪的也不僅僅是幾百萬人口,還有那無數的土地、錢財呢,若這些都留給高句麗人,那從中原遷移百姓過來,又哪有那麼多土地。

  就算把這些高句麗人遷往中原,中原又哪來這麼多土地安置他們。

  有時,就是如此殘酷。

  大隋以均田和府兵制立國,開國之初多興盛,可才三十年就亂起來,其實也是人口暴增之後,土地不足,均田制推行不下去,租庸調製這個以均田制為根本的稅制自然也就出了問題。

  百姓分不到田,稅還那麼重,這日子自然難過,遇到楊廣這麼個愛折騰的,一有機會,自然就天下大亂了。

  所以羅成現在雖然依然還在推行均田制,可稅制卻已經改成兩稅制,並且不再是無工商之稅了。

  要安撫中原的百姓,要讓他們安居樂業,首先得給他們田地,讓他們活的下去。

  而要讓所有人都每丁百畝地,這根本是不可能的。

  就好比此前忠武軍在遼東,也是只讓忠武軍成為地主,至於其它的漢人流民是佃農,而高句麗人是農奴,只有這樣的金字塔結構,才可能撐的起來。

  否則,人人都是地主自耕農,哪來的這麼多土地可授?還得有職分田、爵位田、公廨田、學田、牧場這些?

  要知道當初隋人口最多時,官方戶籍已經八百九十萬戶,人口近五千萬,這還僅是戶籍上的在籍人口,沒算奴隸道士和尚妓女那些。要是按這個人口數量,每丁都均到足額的田,那隋朝得有幾十億畝地。

  可就算到了後世之時,全國耕地也才不過十幾億畝而已。

  而唐代耕地也才八億多畝,宋代更只有五億多畝,雖然唐宋畝不同,但唐和宋的畝都是少於後世的畝的,這意味著古代的耕地其實更少。

  而這也就說明,根本不可能人人都實授足額均田。

  以前羅成一家,五丁二中男,一家也才幾十畝地而已,交納正租調後,也就勉強過日子,遇上災荒或者上麵攤派,那日子就得拉饑荒。

  「吐谷渾可以說是一個教訓,叛服無常,最後朝廷滅了吐谷渾置郡縣,可結果,根子還是沒變,那裡依然是以吐谷渾、羌氐等族為主,所以依然是個控制不了的混亂之地,現在主上把高句麗直接滅了,徹底滅亡其國,也是好事。」

  這時,一名騎兵趕來。

  他帶來了皇帝的詔令。

  「大秦皇帝令!」

  皇帝詔封羅士信為趙王,授安東道節度使、東京留守兼左神策軍使。

  詔封李靖為衛國公,授兵部尚書,召回北京入朝輔政。

  詔封宋老生為宋國公,授節度副使封右神策軍使兼樂浪太守。

  詔封徐世績為英國公,授節度參謀兼左神策軍副使兼遼西太守。

  李靖率一眾將校接過旨意,皇帝旨意除授這四位官爵外,又對安東的兩軍將士皆給錢帛賞賜,還特別降旨,左右神策軍將士,每人皆特授高句麗青壯奴兩個。

  所有軍官,皆加散官一階,所有士兵,俱授勳一轉。

  「殿下已經登基了嗎?」徐世績問。

  「嗯,九月初一,陛下改范陽府為北京,改臨朔宮為紫禁宮,正式在北京紫禁宮接受隋後主楊暕禪讓,定國號大秦,改元開元,以今年為開元元年。」

  第786章 圖形凌煙閣

  百官山呼萬歲。

  金殿之上,羅成終於坐到了那把椅子上,這把椅子並沒有想像中坐的那麼舒適,甚至有點咯屁股。

  不過坐在這裡,居高臨下,可以看到滿殿紫緋綠青的文武眾臣們一起拜賀。這種感覺,卻又非一般。

  天子,天之子。

  「眾卿平身!」

  「謝吾皇!」

  在原來楊廣的行宮臨朔宮中,羅成正式登基稱帝。

  百官勸進,隋後主楊暕三下禪讓詔書而羅成方受。

  「敕封隋後主楊暕為歸命侯,進給衣服車乘,田五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

  作為對楊暕配合的酬謝,羅成給的賞賜還是很大方的,授給一個侯爵,還給了他五千畝地,一年另給五千石谷、五千貫錢、絹五百匹、綿五百斤。這比一般的侯爵待遇,可是好太多。

  此時楊暕已經去除帝服,換上了一身紫袍玉帶,他恭敬的上前拜謝皇恩。

  「臣楊暕謝吾皇賞賜!」

  此時是公元617年,若按大業年號來算,此時是大業十三年。羅成大業五年來到這裡,轉眼已經九年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