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關中有四塞之險,又處於邊角,那絕對是易守難攻的。

  而除了能守,關中還能養。

  能養,也是成就帝王霸業的關鍵,否則光能守又有什麼用,養不了軍,就成不了勢。關中平原,極為富饒,養兵是絕對沒問題的。

  想秦漢都是立足於關中,而當年宇文泰等人據關中一隅,卻硬生生的最後反開創了西魏北周大隋三朝。

  能守,能養。

  還得能出。

  而關中也同樣符合這一點。

  既能守的住,也能打的出去。

  真正說能守能養的最佳之地,其實是蜀中,蜀中才是真正好守又好養的地方,可蜀中卻難出。

  蜀道難,所以別人難以進攻他,他也同樣難以出擊別人,正因此,蜀地在亂世之中,極易成就割據勢力,卻極難出蜀一統天下,正因如此。哪怕三國之時,蜀漢文臣猛將干雲,最終也是被魏滅亡。

  河東之地則是能養好出也好守,可在守這方面又相對關中差了此地,且河東面臨著關中、河南、河北三面夾擊,甚至還有北方的草原胡人,因此河東是個四戰之地,很能積聚實力。

  與之相比。

  李淵覺得羅成的根據之地遼東,其實很差。

  遼東可守可攻,但難養。

  因為遼東人口太少,到現在也才百來萬人口,還是把奴隸都算上去。這麼點人口基數,就意味著羅成難以養出太多兵來。

  畢竟正常養一兵起碼得二十個農夫。

  養十萬兵,就得二百萬農夫,而二百萬並不指人口,而是指丁男農夫,這意味著得有四五百萬甚至是七八百萬人口才供的起十萬之兵。

  眼下羅成還沒入關打仗,所以這方面倒還體現不出多少問題。

  如果他入關做戰,且不能迅速奪取中原,一旦陷入僵硬,則這就會成為致命的問題。

  李淵想起,當年宇文泰隨著侯莫陳入關平叛,結果最後卻據關中自立,然後反奪取了天下。

  自己或許也有機會。

  想到此處,李淵終於做出了決擇,下定了決心。

  「兩位將軍忠心耿耿,我李淵身為宰相,自然更不容說。且請兩位將軍立即點齊兵馬,咱們殺回江都平亂,討平叛逆,然後扶皇帝靈柩回關中,恢復朝綱,振興大隋!」

  陳棱和沈光見狀,於是一起拱手。

  「吾等敢不奉相國之令!」

  當下。

  李淵與二將召集大營兵馬,進行了一個短暫的討賊誓師。

  李淵痛數了叛逆們的罪行之後,還不忘記許諾了許多有力的好處。

  「討滅江都城中叛逆後,江都府庫中的錢帛,盡皆賞賜給平亂將士們。」

  「平亂之後,扶皇帝靈柩返京。」

  對著以洛陽和江淮地區為主的北北大營兵將,李淵沒說返回長安,而是說返京,大家於是理解為返回洛陽。

  五萬江北大營兵馬,全軍拔營啟程,返回江都。

  宇文化及此時卻還在逼迫蕭後下旨立楊浩為帝,蕭後不從。

  宇文化及道,「請三思。」

  一名驍果急忙趕來,「將軍。」

  宇文化及瞪了他一眼,他立馬改口道,「稟大丞相,李淵和陳棱沈光他們殺回來了!」

  宇文化及面色劇變,急忙轉身離開。

  蕭後看著他慌張離去的樣子,心裡總算舒坦了一些,一名宮女對皇后哭著道,「李相國終於帶兵來討逆了。」

  可蕭後並沒表現出高興來。

  皇帝被弒殺,隨駕的宗室和皇親國戚俱被殺戮一空,只留下了秦王楊浩。

  就算李淵殺了王世充等叛逆,奪回了江都又如何呢,依然改變不了如今天下的局勢。

  大隋已經完了,她心裡非常清楚。

  暮色之下。

  李淵率五萬兵馬終於殺到了江都城下。

  宇文化及等親自登城督戰,如臨大敵。

  李淵派出數百聲音大的士兵來到城下,向城上喊聲,一面宣布宇文化及等人的罪行,一面又大聲的說只誅逆首,對於被裹挾的亂兵,只要肯反正,便即往不咎,還說等滅了叛逆後,便要扶皇帝靈柩還京。

  「別聽他們的廢話,給我放箭!」宇文化及惱怒的道。

  因為天黑,李淵也只是派人過來叫罵一陣,然後便收兵,後撤十里安營,準備明日再戰。

  六十里外。

  杜伏威本來還準備再派一支兵馬去攻奪江都北面的山陽,以切斷彭城來護兒的兵馬。

  卻不料得報說對面二十里外紮營的江北大營有大動靜。

  「再探!」

  探馬不斷打探回報。

  等最後聽說江北大營居然拔營東撤時,他還有些奇怪。

  而這時,又一封軍情送到。

  「原來江都兵變,宇文化及司馬德堪等人居然弒君做亂,奪取了江都城,李淵他們是回江都城討逆去了。」

  「大帥,咱們是否追擊李淵軍?」一將問。

  杜伏威哼了一聲,「讓李淵率軍回江都,咱們坐山觀虎鬥豈不更好?」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到時咱們再出手也不遲!」闞棱也在一邊道。

  第736章 還君以命

  這一晚,宇文化及惡夢連連。

  幾次都夢到江都城破,李淵等率軍殺入,將他擒拿,然後各種刑罰加身。

  醒來,汗水浸濕了衣被。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