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農閒下來。

  各軍鎮和郡縣,也重新開始徵召青壯們輪番去集訓,也有徵召百姓去修路築城修河,還有來僱傭百姓去挖礦造船打鐵的。

  遼河兩岸,一片生機勃勃。

  從遼西到遼東的官道上,無數的商隊運送著貨物前來,又帶走許多從遼東採購的牲畜皮毛返回。

  而北邊的許多契丹、奚、室韋、霫等部落,也都趕來遼東互市交易。

  就連東邊的靺鞨人和高句麗人,也忍不住派商隊過來交易。

  遼西的望海鎮,遼河口的營口城,遼南的大連港和旅順港,現在也都異常的紅火繁忙,無數的船隻往來,載來一船船的貨物,甚至也源源不斷的從中原送來闖關外的流民百姓。

  對於商業貿易,對於邊市交易,羅成是積極的倡導著,哪怕他推出了中原沒有的工商稅,可依然阻止不了商人們的熱情。

  蓋因雖有稅,可無費無捐,只要進了遼東,便能一路通暢,沒有人勒索沒有人打劫,而且相比於中原的混亂,現在這邊十分安定,商貨需求極高,經商就是為賺錢,來遼東既然能賺錢,那管他交不交稅,都無所謂。

  商市的繁榮,也帶動著遼東的手工作坊製造行業的發展,更為節度使衙門帶來了大量的稅收。

  節度使衙門有錢,郡縣有錢,物價安穩,邊疆太平。

  等到五月之時。

  軍隊停訓,學校停課,甚至官員們也都下到鄉里開始幫忙搶收。

  到處都是收穫的景象,一家老少都在地里搶收麥子。

  老婦人在家做飯,年幼的孩子在地里拾麥穗,青壯男人婦人們都在地里揮動著麥鐮,馬拉騾背人挑,一車車一旦旦的麥被送到打穀場上。

  到處都是金色。

  第672章 世外桃園

  處處都是歡欣的人群。

  為了能夠多把力氣,大家也都殺雞宰鴨加餐,捨得下本。

  不少人口少的家庭,甚至還幾家一起合夥收割。

  而在軍屯裡,軍士們更加是熱情飽滿,甚至展開了割麥子、挑麥子、打麥子的比賽,還對前三名以錢帛獎賞,刺激的大家更是嗷嗷叫。

  天公也很作美。

  一連十餘天,都是火辣辣的大晴天,沒有一絲絲雨,這讓無數的麥子都搶收下來,得以安全入倉。

  收糧之後,便是交倉。

  軍屯田裡的糧食,一分留屯倉,一分交軍鎮,一分交帥府。官屯裡的糧食,一分留屯倉,一分交郡縣,一分交帥府。

  而百姓們也都在收穫後,拉著糧食排隊上交。

  府兵們的軍田不需要交田租公糧,但是需要按畝數交納一筆社倉糧和義倉糧,社倉糧是由郡中統一管理調度的糧食,以備災荒之用。而義倉糧,則是設在縣中,由縣府代為管理,只在本縣災荒時救濟備災,或在平時救濟本縣孤寡病殘所用。

  社倉糧和義倉糧都是按畝徵收,都是畝納二升。

  相對於畝收起碼一石的產量,這個畝納二升的義倉、義倉糧,其實所納不高,加起來也不到百分之四。但另一方面,因為沒有上限,只按畝徵收,所以又比起現在中原的社倉、義倉糧要多,畢竟中原規定,義倉糧按戶徵收,最高的上上戶也才五石,其餘各有差等。

  而一個府兵如果家裡有一千畝地,那麼義倉糧就得交二十石,社倉糧還得交二十石。

  但總的來說,還算合理,畢竟是在田地的基礎上徵收,你交的多,說明你地多,自己能留的也多。

  百姓並沒有多少不滿。

  府兵只交義倉和社倉糧,但他們家眷名下所授的田地,卻是要交租的。

  按之前羅成與他們的約定,除府兵外,其餘均田授地的百姓,也是按畝收租,按照平均畝產一石這個平均量,定的是每畝取粟三斗,原本還訂了要征草一稱,後來取消了,只一畝征粟三斗。

  一畝征粟三斗,比起最初定下的征一半產出要低的多,實際是也就三成甚至不到。但因遼東人少地多,均田到位,因此有資格授田的每丁實際上都有一百畝地,甚至妻子也能分到五十畝,未成丁的中男也分到五十畝,所以一個家庭一般都有二三百畝地。

  如此一個家庭如果是一夫一妻加上三個孩子五口人,則可能有地三百畝,一年田租公糧是九十石,這個數量比起中原的租庸調製又有巨大區別。中原是按丁收租,一丁收租兩石。

  相差巨大,不過中原的百姓多數均田都不到位,均地百畝只是田額,實際上沒幾個能達到這個數目的,且中原各種攤派費用也多。

  五口之家,授田三百畝,交租九十石,再加上社倉和義倉糧共十二石,則總共需交納一百零二石粟。

  可除此外,不需要再交納絹布的調,只需再服二十天免費役,就無其它負擔了。

  三百畝地,除掉這交掉的一百零二石糧,再扣去種子等,其實也還是能有不少餘留的。

  而如果遇災,導致歉收或絕收,官府也會根據實際情況減少或免除田租。

  另外一方面,安東道對於糧食的管控又非常嚴格。

  百姓交完公糧以後,餘留的糧食,除了自留之外,如果要出售,那麼便只能賣給官府。

  由官府以高於市價約一成的價格和糴。

  和糴其實就是官府統購,這種制度其實從北魏就開始了,但安東道的糴買要好些,雖不讓其它商人來收購百姓手中的糧食,但他們卻以高於市價一成的價格糴入,然後入倉儲存。等到災荒缺糧之時,再糶出,以市價出售糧食,既能賑災濟民,又能平穩糧價,維護民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