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雖然沒能搞死宇文家,可皇帝一心護著,能有這結果已經不錯了。

  不過羅成心裡倒反而有點希望宇文述能在雲南站住腳,甚至是能夠穩定那裡了。畢竟雲南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因為距離中原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過於遙遠,再加上地理地勢的複雜,所以一直都游離在中原王朝的邊上。

  當地人自給自足,男耕女織,雖說落後,可倒也逍遙自得。

  加之,一直以來他們也沒出什麼像樣的人物,對於中原王朝也大多是建立較鬆散的那種依附臣屬關係,所以倒也自在。

  直到漢武帝時,當時這位漢武帝一直想要打通往西域的通道,在河西受阻後,便想著向南打一條通道出來,經天竺去與月氏國聯繫,然後一起干匈奴人。

  為了這個戰略計劃的實現,漢武帝開始派人深入雲南,並在雲南的大理地區設置了葉瑜、雲南、邪龍、比蘇四個縣,屬益州郡管轄。

  從西漢到東漢,基本上中原都是如此,雖然當年漢武帝最後南下印度的計劃失敗,可中原王朝卻從此也算是進入到了雲南地區。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對雲南的控制便更加下降,雲南之地,也開始有一些夷帥發展起來,也有一些漢人豪強大姓也慢慢起來。

  所以到了北周之時,雲南儘管一直都在當時的王朝版圖之上,可實際上也就是地圖上宣示下主權而已。

  到了隋朝之時,雲南之地出現了一個比較強大的家族,爨(cuàn)氏,地處南寧。

  這個爨氏,其實本身也是來自於漢族,算是漢族官員在當地發展起來,經過幾百年的時間,慢慢的就西南化,成為了當地的大豪強,反被稱為南蠻。

  這種情況其實很普遍,尤其是在南方,不管是在嶺南地區,還是在越南地區,或是在雲南甚至是川西,太多太多。

  漢家豪強過去,借著中原王朝的背景,依靠著比較先進的技術,然後又善於與中原通商,於是慢慢的就強大起來。再加上與當地的那些土人頭領等通婚聯姻,慢慢的自己也就融入進去,甚至最後成了一方領袖。

  比如說此時嶺南的馮盎家族,馮家本來是北燕皇族,後來北魏滅燕,北燕王族一支便逃奔南朝宋,宋將他們安置到嶺南,授為刺史。馮家在北方時,已經算是跟漢通婚漢化過的,到了嶺南後,又積極跟當地的俚人冼氏通婚,經過數代的通婚聯姻之後,馮家便成了嶺南東部第一豪強。

  當代馮家家主馮盎還跟楊廣去東征過高句麗,並且做到了左武衛大將軍之職。

  此外嶺南的另兩大家族寧氏和陳氏,也都是早年南下的漢人豪強。

  雲南的爨氏其實也跟嶺南的馮寧陳三大豪強一樣,都是這麼來的,只不過雲南這個地方更偏一些。

  在隋開國之初。

  爨族首領爨翫便接受了招撫,還被授為昆州刺史,可沒多久,他就叛變了。

  叛變原因就是中原對雲南根本是鞭長莫及,沒有那個控制能力,卻還總要指手畫腳,甚至要求多多,爨氏自然就又叛亂了,自己當老大多爽,何必給你當小弟。

  後來文帝派出了大將史萬歲前去平亂,破爨氏三十餘部,俘兩萬餘人,於是諸爨大懼。

  爨氏只得再請降,這傢伙也聰明,直接以大量金銀財寶行賄史萬歲,然後就被史萬歲放虎歸山,於是他第二年又叛了。

  後來朝廷另派楊武通率兵前往平亂,再次俘獲了爨翫及其子爨宏達等,並將他們押往長安。

  這兩次叛亂以及平定後,爨氏的領袖被滅,爨氏遭受了致命打擊,勢力有所縮減。

  可沒幾年,文帝病逝,楊廣繼位,可剛繼位的楊廣忙著平兄弟楊諒的叛亂,後來又忙著對付吐谷渾等。

  倒是把這雲南給忽視了,大業三年乾脆撤掉了總管府,然後算是放棄了雲南之地。

  在雲南更南之地,則還有濮部,也稱為緬國,他們是哀牢族一支,也是自雲南走出去的,此時在瀾滄江和怒江流域居住生活。

  其實早在魏晉之時,當地漢人豪強形成的大姓,和土人夷帥之間的爭鬥激烈,互相兼併,但到了後來,便只剩下一個爨氏大姓集團。

  他們盤踞南寧,只是在形式上對中原王朝奉正朔,實際是在地方閉關自守,鞏固勢力。

  再後來,爨氏也分成了兩爨蠻,分為東爨和西爨。

  爨氏竊據一方,朝廷遙授他們刺史太守之位,世代相襲,延袤兩千里。

  眼下被隋朝稱為南中地區的雲南,比以前更亂,沒有了爨氏的一家獨大,現在各地是部落支離,首領星碎。

  滇東的西爨白蠻,和東爨的烏蠻各不統屬,互相征戰,內鬥不停。

  而在洱海邊,六詔部落也相繼開始崛起。

  在南中地區,千百年來的傳統,就是各部經常互相進行掠奪性戰爭,長年這樣打來打去,使得根本難以發展,全損耗於內鬥之中了。

  羅成提出把宇文述調去南中,倒也符合皇帝的心思。

  在大業五年平滅吐谷渾,大業九年又平滅高句麗這一東一西兩大威脅之後,皇帝現在正愁沒敵手呢。

  當年被迫放棄了南中地區,現在正好可以再去收回來。

  趁著眼下南中各部混亂之際,正好出手,絕不讓他們再斗出個老大來獨霸一方。

  羅成的提議也其實是從羅藝那裡早知道了皇帝最近的一些調查和商議內容,所以才順勢提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