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陛下,遼東城久攻不下,將士們傷亡慘重,士氣低落,請求暫緩攻城,讓將士們先緩一緩。」

  負責攻打遼東城的兵部尚書裴世矩無奈請旨。

  「哼。」楊廣哼了一聲,便甩袖回到六合城的輪宮上。

  回到輪宮上的皇帝直接爆發了。

  他痛罵裴世矩無能。

  「若是段文振還在,遼東城定已攻下,朕用裴世矩為兵部尚書,真是用錯了人。」

  「若是用羅藝攻打新城,此時新城肯定也已經攻下,而不是如郭衍這個廢物,帶了兩個御營軍,打了這麼久,卻連一座被羅成打殘的新城都攻不下。」

  「還有宇文述、于仲文、來護兒,這些傢伙究竟在幹什麼,為什麼一點消息都沒有送回來?」

  時間一天天的拖過去,局勢沒有絲毫的好展。

  原計劃七個軍橫掃遼東,御營六軍緊接隨後接管諸城,然後七軍再推進到平壤去。

  可現在呢。

  這都八月了。

  七軍打到現在,一座像樣的大城都沒攻下來,雖然也打下了幾座小堡小寨,可有什麼用?七軍二十萬人,卻已經只剩下了一半。

  十萬人已經折損在了遼東。

  御營六軍不得不分擔七軍的任務,去掃蕩周邊,但打到現在,也一樣十分讓人惱怒,新城派了御營兩個軍,遼東城下補充了御營兩個軍,另兩個軍也派去協攻安市、卑沙等,一樣毫無捷報。

  每天奏上來的消息不是這裡攻城失利,折損了多少人,就是那裡失利折損了多少兵。

  這算來算去,從左七軍渡河開始,到如今,短短的這段時間,七軍與御營六軍,原本共十三個軍足足四十萬人馬。

  可打到現在,不知不覺的已經折損了十五萬人。

  最要命的還是折損的這十五萬基本上都是戰兵部隊,總共四十萬人的這十三個軍,戰輔兵比例是三比二,戰兵總共才二十五萬左右,現在折了近十五萬戰兵,這意味著,不但七軍被打殘了,就是他的御營六軍,其實也一樣殘了。

  十三個軍,只剩下了十萬左右的戰兵,因此表現上看著十三個軍還有二十五萬人,但戰鬥力卻已經嚴重下降。

  這也是如今遼東城越打越打不動的直接原因了。

  雖然裴世矩建議各軍直接先從輔兵中抽人補滿戰兵損失,但這種補充,對戰鬥力的提升,一時半會是難以見效的。

  「陛下,請稍安勿燥,遼東諸城雖然攻打不利,但九軍與水師卻定會有好消息傳來。只要平壤打下來,那麼這裡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蕭皇后安撫皇帝道。

  「朕現在對遼東十三軍已經毫無期待了,但我對九軍與水師也充滿擔心,朕有預感,只怕這次九軍未必能破平壤城。」

  楊廣長嘆一聲。

  「若九軍不能破平壤,則此次征遼就敗了。」

  皇帝心裡此時已經有些後悔了,他後悔聽信了段文振的策略,出動了這麼多兵馬。一旦平壤攻不下,而諸軍又不能打通到平壤的通道,則九軍只怕將有去無回。

  「陛下,妾身最近收到弟弟的來信,信中提到如今中原各地,烽火四起,賊匪不斷,尤其是關東河南河北諸地,更是如此。而且今年夏天黃河決堤發大水,水淹河南河北四十餘郡,數百萬民眾受災,水災過後便是饑荒,遍地災民饑民,而許多地方官府卻不肯開倉放糧,還要徵召災民運糧來遼東,更是惹得無數百姓加入了賊軍之列。」蕭後憂心忡忡的對楊廣道。

  「不可能,那些話是蕭瑀告訴你的?定是危言聳聽,誇大其辭。朕雖在遼東,可如果中原真有如此重大災情,有這麼多的盜匪,為何裴蘊、虞士基、裴世矩、蘇威等人絲毫不知,他們為何一點也沒向朕奏報?」

  「蘇威等告訴朕,今年黃河雖發水,但也就是只十餘郡受到些許波及,損失不大,至於地方上,更沒有什麼大量的饑民,各地官府庫糧充足,哪來的那麼多饑民,哪來的那麼多盜匪?」

  蕭後見此,也知道再怎麼說,皇帝也怕是聽不進去了。

  「陛下,何不多派謁者、御史、刺史等三台官員下去巡訪。另外,臣妾記得羅成的老師張須陀現任齊郡通守,他是一郡通守,主要負責地方的兵馬剿匪治安等,齊郡又處於關東中心,陛下何不下旨問問張須陀如今齊郡的情況呢?」

  「朕是要問,朕不但要問,還要查。你那個弟弟蕭瑀向來有些對朝庭不滿,他說出什麼樣的話來朕都不奇怪。梓童,你貴為皇后,為朕統領後宮就好,至於這朝事國事,還是交由朕與百官們來負責吧,就不要插手了。」

  一句話,說的蕭後啞口無言,再多說,那她就成後宮干政了。

  「陛下,臣妾告退,陛下請早些歇息,莫過多操勞,傷了身子。」蕭後退下。

  「召王婕妤侍寢!」

  王氏奉命而來。

  王氏一手推拿功夫十分出色,楊廣閉著眼睛趴在那裡任王氏拿捏。

  「最近怎麼沒見婆婆面?」楊廣突然問。

  「回陛下,臣妾舅父好像病了,自從新城回來後就憂思成疾,一直臥病在床。」王氏小聲回答。

  「病了?那病的重不重,會不會死?」楊廣冷哼一聲冷冰冰的道。

  王氏聽了這聲,手都不由的哆嗦了一下。

  第389章 李家有女初長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