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老賈也愣了,「沒事,你再試下其它弓。」說完,他轉身對一名郡兵道,「趕緊去把都尉喊來,說我們撿到寶了。」

  當羅成聽聞出了一個大力士匆匆趕來時,正好看到王鐵漢在試七石弓。

  這可是三百多斤的弓力啊。

  王鐵漢用盡全身力氣,臉脹的通紅,弓緩緩拉開,最後直至拉滿。

  「怪物啊。」老賈嘆道。

  「確實天生神力。」雖說能拉開硬弓,不代表就能用這樣強的弓,但這個力量也是沒誰了。

  史載,孫武為吳國選擇武卒,要求是能操十二石之弓弩,而秦漢時標準也差不多,常見的漢弩中,一石弩到十石弩,其中九石弩弓力約267.84公斤。

  到了魏晉時,弓力依然是選拔士兵的主要標準。《晉書·馬隆傳》記載,西晉武帝咸寧年間,馬隆為討伐河西鮮卑的禿髮部選拔勇士,要求至少「腰引弩三十六鈞、弓四鈞」。弓力折算,大約就是需用「腰開弩」的方式引得237.6公斤的弩,用徒手的方式開得26.4公斤的弓才算合格。

  而《北齊書》上記載,北齊猛將綦連猛在一次與梁國使節比拼力道中,曾瞬間爆發、同時開了四張「力皆三石」的弓。與魏國精銳武卒同樣的十二石弓力,折算成公制,卻是633.6公斤對360公斤的巨大差距,如此看來綦連猛簡直是怪物一般的存在。

  相較之下,《金佗稡編》中「生而有神力,未冠,能引弓三百斤(大約189.9公斤),腰弩八石(大約607.68公斤)」的岳飛,以及《元史》中「猿臂善射,挽弓三石強(超過227.88公斤)」的木華黎,似乎就顯得稍遜一籌了。

  一般來說,弓力測量方法是墜以一定份量的重物。不過弓力也會隨季節與時間的變化有很明顯的差別。

  比如說冬天乾燥時,弓力最強,夏天潮濕時,弓力就最弱。另外同一張弓,早上與中午的弓力也有些許差別。

  九石練弓,就是指掛上九石重物才能把弓拉滿卻又不折的弓力。

  王鐵漢能拉開七石硬弓,這可就是近二百公斤的弓力。

  哪怕換成實戰弓,減一倍,那也起碼能開三石半弓了,絕對是個牛人。

  羅成力大,平時也能開六七石的練弓,但這段時間天天練習弓箭,可練到現在,他也只是步射一石弓,騎射七斗。雖然這裡面的石斗是隋制,可折成漢制也頂多翻三倍,步射也不過三石,騎射不過二石。

  況且他練了好久,步射如今十發往往只能中一,若是換成七斗步弓,便能十發中三。七斗騎弓,更是常常十發難中一發。

  羅成對營中弓手隊的弓手們的要求則是步射六斗,十發能中一,就算合格了。

  「鐵漢啊,你會騎馬嗎?」

  羅成把王鐵漢叫來。

  「不會。」

  「那你會射箭嗎?」

  「也不會。」

  「會長矛大刀嗎?」

  「都不會,我跟我爹專門給人山里伐木的,就是力氣大點。」鐵漢如實的道。

  「嗯,力氣確實是大,我現在正式通知你,你被提前錄取了。」羅成笑著告訴他這個好消息,「闞棱。」

  「義父。」闞棱立即上前。

  「到營門處告之王戶佐,第一位幸運兒產生了,他就是王鐵漢。讓他寫張榜,張榜通告!」

  第181章 劫囚車

  關中。

  京師城郊,灞橋。

  灞橋是一座多孔石拱橋,開皇三年時與大興城一起修建。橋成之日,這裡便成為關東進出京師的重要通道。

  於是,灞橋邊上,便有了灞橋驛。

  天色黃昏,一輛囚車緩緩馳至。

  灞橋驛前,一隊官差早已經等候多時。

  「可是齊郡押解造反欽犯至?」一名青袍小官上前問。

  賈務本翻身下馬,「敢問你是何人?」

  青袍小官遞出一道公文,「在下大理寺官員,奉上官之命,前來接管犯人。」

  「原來是大理寺的,在下便是齊郡張郡丞麾下校尉,奉命押解欽犯王薄入京。」

  「交接吧。」

  青袍小官並不願意跟賈務本多話,直接道。

  賈務本仔細的查驗了公文以及來人的官印等後,便下令手下把犯人移交。

  辦過交接,賈務本來到囚車旁,「王薄,我就送你到此了,大理寺的人來接你了。也許以後都不會再見了!」

  王薄睜開眼睛,掃了下賈務本,又瞧了瞧來人,「有酒嗎?」

  老賈從馬鞍上解下酒袋,王薄喝了幾大口。

  「雖然你不是我同鄉,可畢竟也是齊郡官員,待我死後,能否幫我收個屍,若是嫌麻煩,就把我葬在這大興城外,若是不嫌麻煩,就把我屍首帶回齊郡,就葬在我家後面的長白山下吧。」

  青袍小官不耐煩的過來,「死到臨頭了,就沒有什麼可廢話了,走吧。」

  那隊人馬,便趕著囚車遠去了。

  「校尉,咱們現在怎麼辦?」一名郡兵問。

  賈務本把交接手續放入懷中,看了看天色,「天色不早了,我們就到這灞橋驛歇一晚,明天進京,既然來了一趟,總不能不進京瞧一瞧吧。看看京師風光,再回去也不遲。」

  「校尉,要我說,這都馬上過年了,要不咱們乾脆就在京師過個年,看完花燈再回如何?」

  「是啊,這大過年的,在路上也不方便啊,冷冷清清多沒意思。」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