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收個親戚之女做義女,許給羅成都是特意給羅成抬高身份了,想嫡女,不可能的事情。

  「小子今年才十六,剛剛束髮成童,還未到加冠之齡,談婚娶親之事還太早了。」羅成最終還是拒絕了。

  「小子,你可想好了,別人想求這樣的機緣還不可得呢。張儀臣雖只是個縣令,可他們張家那也是幾百年的世家,尤其是張儀臣如今才三十出頭,但就是縣令,以他的才幹,多歷練幾年,將來直達部堂也是非常可能的。」

  「你若成為他的義女婿,將來得到的可就不止是章丘縣令的支持,還有來自張氏家族的支持。有他們的支持,你知道有多重要嗎?」

  「郡丞,小子明白我只是個農家子,可我如今實在還是太年輕。」

  張須陀搖了搖頭。

  「你小子果然還是太年輕啊,不過你這性子我倒是喜歡,有我幾分年輕之時的風範。算了,不想就不想,也不用擔心什麼,張儀臣那裡我親自替你去說,老夫的面子他還要給幾分的。你也不用擔心張儀臣以後會找你麻煩,他是個聰明人,不會幹那蠢事的,不過以後他肯定也不會那麼用心用力的幫你就是。」

  「明白。」

  張須陀拿起杯子飲了口茶,他打量著羅成的臉,卻見他面上並沒有什麼波動。

  「聽說你現在在練槊?」

  「嗯,上次我三哥嗣業奪了王薄的馬槊,送給了我,我每天早上練一會,不過沒有人指點,就是瞎練。」

  「馬槊是騎戰利器,然若無良法訓練,便無法發揮其真正威力。」張須陀指點羅成道,「何謂馬槊?矛長丈八曰槊,馬槊其實是長矛變化而來。」

  按他所說,馬槊這種騎兵利器出現的時間並不算早,是在晉後五胡亂華那大混亂時代的產物,馬槊也是和甲騎具裝同時代的產物。

  西晉八王之亂,引發五胡亂華,從而中原陷入三百年動盪之中。

  戰亂不止,兵戈不休,武器裝備和戰術等都在這個時代飛速發展。

  連人帶馬全副武裝的重騎兵甲騎具裝在這個時代非常耀眼,而隨著人馬皆甲的具裝騎士出現,那麼騎兵們就需要一種相對應的更鋒利的破甲兵器。

  普通的長矛已經達不到這種需求了。

  於是乎,馬槊出現了。

  馬槊長度和長矛差不多,丈八。不是一丈八尺,而是一丈八寸,這個一丈也是漢代的單位。

  古語有云,七尺為槍,八尺為棍,長矛一丈零八寸。

  漢一尺相當於二十三厘米,因此丈八長矛約為兩米四八,八尺高的男兒也就一米八四左右,並不是很誇張。

  馬槊正是這個長度,將近兩米五,在馬上使用長度是絕對夠了,但普通長矛的破甲能力不行,同時傳統的矛杆也不夠強。

  因此最後便有了馬槊,馬槊的槊鋒更長,槊刃達到了五六十厘米長。同時,馬槊的槊刃還是八面棱形結構,這種棱形的鋒刃結構,最適合破甲。

  不管是兩當甲還是魚鱗鎖子甲、明光甲等各種鐵甲,在這種破甲棱槊刃之下,也是一擊必破。

  而馬槊的槊杆也由過去的普通木桿,改成了複合木桿。

  什麼叫複合木桿,就跟後世衣櫃板材一樣的,採用的是複合技術。

  槊杆用的木料採用桑木中名貴的桑柘木,用細柘杆浸泡油晾乾後,再用魚泡膠粘合而成。然後還要橫向纏繞麻繩,勒入槊杆,使其擁有橫向受力能力,最後還要漆生漆,裹以葛布,最終形成一個整體的槊杆。

  光是一根槊杆,前後的工序幾十道,需要三年的時間才能製成。尤其是其使用的材料,一根馬槊的材料足夠製作十架強弓。

  這樣的馬槊杆具要極強的硬度並帶有足夠的韌性,適合騎兵的具體衝鋒力度,不易折斷。

  配上六十厘米的八面棱形破甲槊刃,那真是所向無敵。

  「如果你要學槊,我可以教你!」張須陀主動道。

  第138章 拜師

  張須陀就是一名馬槊高手。

  據說隋軍中用槊最厲害的將領,首推史萬歲。史萬歲是開國四大名將,光論勇武可稱第一。一把馬槊,那是無人可敵。

  張須陀曾經就是史萬歲的部下,他的馬槊雖是家傳技法,可也曾得過史萬歲的親自點拔。

  「魏晉以來,但凡稱名將者,莫不用馬槊,且都是馬槊高手。只有一些出身普通的將領,才會用其它。比如說本朝有兩個大將不用馬槊,一是右屯衛大將軍麥鐵杖,他擅用大刀。二是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擅用鐵槍。」

  麥鐵杖和來護兒兩人都曾經是南陳人,麥鐵杖早年還做過賊,勇猛而有膂力,一日夜能光腳跑五百里,後來加入隋軍,跟隨開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楊素東征西討屢立戰功,如今深得大業天子寵信,官居右屯衛大將軍,一把金背大砍刀少有敵手。

  另一人來護兒也曾是南陳人,幼時家貧,後來游過長江投奔隋軍,在開國四大名將之一的賀若弼手下任斥候,江南平叛中又隨楊素征討,屢立功勳,如今也同樣是深得大業天子寵信,官居右翊衛大將軍,一把纏鐵槍出神入化。

  這兩人有個特點,一是出身江南,二是出身普通,不是將門,也不是武家,屬於那種天生力氣較大十分勇猛可又只是半路出家投身軍伍的,因此他們最後都沒成為馬槊高手,而是一個練了大刀,一個練了鐵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