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提到徐覃,就不得不提到這個林道安了,因為徐明昭流傳下的文章不多,其中少部分,是在針砭時弊、提出策略、申明改革的必要性,不過後續這樣的文章越來越少,因為徐覃大權在握之後,已經不需要寫這樣的文章闡述自己的觀點,而是在政務上直接實施下去就好了……那便先不說這少部分,來說說這剩下的大部分——沒錯,徐覃流傳下來百分之八十的文章,都在寫這個林道安。

  他寫的,乃是常見的思友文。

  是的,在文人當中,思友文是很常見的一種文體,但是放在徐覃這個改革家、法學家身上,那就顯得有些不尋常了。

  而有趣的是,有一次,萬世通和徐覃幾乎在同一時間給這個林道安寫下了思友詩/思友文,但是萬世通全篇都在弔唁對方,表達對亡友逝去的哀傷,但是徐覃的文章中就固執地認為這個林道安沒死,只是失蹤,並且開始委婉地呼喚對方早點回來。

  由於這兩段相互矛盾的記載,因此,關於這個林道安死沒死,究竟是什麼時候死的,也是歷史上的一個謎團。

  而後續這兩人的思友詩/文中,也是一如既往,一個認為對方死了,時常弔唁,一個認為對方沒死,不停搜尋。

  可以知道,在官方記載中,林道安的下落是「求道而去」、「縹緲難尋」,說得很高級,其實意思就是失蹤了,找不到了,人不見了。

  至於是死是活,沒個准數。

  但是後面又被人加了句話:「或有歸期。」

  因而,以往的史學家們基本上都公認這個林道安應該是沒死的,至少在當時沒死,都更傾向於徐覃的話。

  不過後面這個結論就被人提出了質疑:如果這個林道安真沒死,那他怎麼不回來?要知道,徐覃的所有文章都幾乎在表達「友人在外面會過得怎麼樣」、「他究竟什麼時候回來」、「他怎麼還不回來」、「外面的生活是怎樣子的」、「他究竟什麼時候回來」、「他怎麼還不回來」、「外面有那麼好嗎」、「他怎麼還不回來」……這種情感。總結一下就是一句話——「他怎麼還不回來」。

  尤其是近期在源江府發現了一座古墓,墓主人便是這個林道安的後代,上面清清楚楚地寫了林道安英年早逝,未有子息,故而墓主人的先祖就被過繼給了林道安。按照史學家們的測算,從時間上來說,林道安確確實實在年輕時便已經身亡了,而非如徐明昭所說的那樣,只是失蹤——在墓志銘中,還寫著墓主人十分孝順,經常去林道安的墓前祭拜先祖呢!

  故此,依照現在的主流觀點,大家都傾向於林道安是失蹤後身亡了,而不是像徐覃文中說的那樣一直活著、只是去某個地方遊歷了。

  史書上所謂的「或有歸期」,也許是徐覃自己叫人寫上去的,畢竟徐覃當時大權在握,在史書上增減幾句話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要知道,當時除了徐覃,沒有一個人還認為林道安依然活著,這從他們歷史記載中談到林道安的一些語句里便可以看出來。

  至於林道安明明沒有流傳下什麼出色的詩文,也沒有在政治軍事文化上有什麼建設,完全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古人,卻偏偏有那麼多人來探究他的死亡……那都得虧他沾了好基友徐覃的光。

  徐覃,那可是能在網際網路歷史版塊中屠版的人物,所到之處,一片腥風血雨,毀譽參半。

  愛他者贊他千古無雙,恨他者斥他禍國殃民。

  有人崇敬膜拜他,認為他是被昏君世族拖累的清流砥柱,明明有力挽狂瀾的經世之才,卻被小人害死,導致王朝覆滅、山河重改;而有人則憎惡厭煩他,認為他是心腸冷硬手段殘忍的無情酷吏,大奸若忠,是隱藏在史書下、王朝覆滅真正的罪魁禍首。

  徐覃的政績大家都能看到,他改革了土地政策,帶兵擊退了北方戎狄,恢復了經濟,規範了人才選拔制度,嚴厲打擊了各地的違法犯罪行為,執法嚴明,公平公正……而他執政時的弊端也人盡皆知,重稅的政策壓得所有人都喘不過氣,律法的嚴苛更是讓天下人都如履薄冰,更別提他還以重稅養兵,好大喜功,不停對外征戰,雖然擴大了國家領土,卻也導致當時大量青年男子身亡,雍朝腹地十室九空……

  傳聞徐覃執政時,京城文武百官上朝時皆會在袖中備一張白帕,用來擦汗,等這些文武百官下朝後回到家,他們的家人們便發現,原本官袍中乾燥的白帕子,早就被汗浸得濕潤無比,甚至都能擠出水來。

  而據傳,徐覃所居住的宅子周圍,更是荒無人煙。越是靠近徐覃居住的地方,那裡的房價就跌得越厲害。這在寸土寸金的京城,幾乎是一件難以想像的事情。

  雖然這些只是雍朝末期的軼聞,卻也說明了當時的官員和百姓,的確都對徐覃畏之如虎。

  徐覃也被當時的人稱為鬼相。

  故而最後徐覃幾乎是被全起而攻之,站在他身邊支持他的人寥寥無幾,可以說是眾叛親離。

  徐覃死後,更是連屍骨都無人收殮。

  後來的正朝開國□□崇敬徐覃,尊他為正朝太師,雖有心為徐覃收殮屍骨,但奈何當時離徐覃身亡已有幾十年,原本的雍朝京城也被大火燃盡,徐覃屍骨已然無處可尋,便只能為徐覃立了個衣冠冢。

  至於徐覃死後四分五裂的屍體究竟去了哪裡,至今也是一個未解之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