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一段時間以後,第一批成功戒除了菸癮的出會了。其中有金少山、譚小培、王瑤卿、馬連良、葉龍章、劉硯芳、譚富英、楊寶忠、徐蘭沅等;緊接著,第二批、第三批先後出會,其中有萬子和、茹富蘭、茹富蕙、王連平、方寶泉、張子壽、李玉泰等。最後,“戒菸會”里只剩下4、5個人。也就是說,該會的戒菸成功率,還是非常高的。可惜的是,孟小冬似乎沒有完全徹底地戒除。
1948年下半年,戰事日緊,孟小冬不免有些心慌,也有些不知所措。正在這時,她接到姚玉蘭的信。在信中,姚玉蘭讓她儘快離開北平去上海躲避戰禍。不僅如此,杜月笙考慮到陸路交通已經中斷,便親派門徒、黃金大戲院的後台經理汪其俊乘專機趕到北平接她。她沒有猶豫,立刻就走了,而且是坐杜月笙的專機走的。從此,她再也沒有回過北平。
來到上海後,孟小冬又一次住進“十八層樓”杜公館。這次,姚玉蘭也誠心誠意地力勸孟小冬安心住下,和他們共同生活在一起。她說了一句話令孟小冬感動不已:“讓我們像一家人一樣。”從此,他們就真的像一家人一樣了。此時,六十出頭的杜月笙身體不好,哮喘頻發,孟小冬和姚玉蘭輪換照顧他。杜月笙在兩個愛妾的細心照料下,心情十分舒暢。
這樣的平淡安穩生活只維持了不到半年,1949年4月,眼看人民解放軍即將打過長江,上海似乎不保,因此人心慌慌。杜月笙也面臨人生選擇:一方面,蔣介石召見他,好言相勸讓他去台灣;另一方面,民主人士黃炎培、章士釗也來勸他,轉達共產黨的意見,請他留下。杜月笙有些矛盾,有些掙扎,很費了一番思慮,又再三權衡,最後,他決定,不去台灣,也不留在大陸,而是攜家帶口去香港。這個“家”這個“口”,包括孟小冬。
也許孟小冬曾經有過猶豫,她這樣跟著杜家一起走,算什麼呢?不過,回頭想想,她不跟著去,又該怎麼辦?對於無依無靠又無家無口孤獨寂寞的她來說,她早已將杜月笙、姚玉蘭當作她的親人。在杜家,她雖然無名無份,但她能真實地感受到親人的溫暖、家的溫馨。所以她選擇走,正如梅蘭芳選擇留,都很單純,沒有政治因素。
4月23日,南京解放。4天後,孟小冬隨杜月笙一家人乘坐荷蘭“寶樹雲”號客輪離開了上海。從此,她再也沒有回過上海,甚至沒有回過大陸。
抵達香港後,孟小冬他們住進位于堅尼地台18號的一套公寓。這套公寓有三室一廳,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還算是不小的。但是,杜家人口多,住在一起擠擠軋軋。杜月笙又另外租了房子,讓子女們搬了出去。這樣,孟小冬也就有了屬於她自己的一間房。她的房間布置得很清雅,牆上掛著大大小小的劇照,還擺放著一把胡琴。有一幅《武家坡》的劇照很特別,它好像是被人從中間撕開的。於是有人懷疑,那被撕掉的“人”,可能是梅蘭芳。看得出來,儘管她已經遠離了舞台,但在內心深處,對於過去了的舞台生涯和過去的人,還是很懷念的。她並非有些人想像的那樣,拋棄了過去的一切。
遠離了戰火,遠離了動盪,孟小冬感覺生活一下子變得清靜起來。平時,她仍然以照顧杜月笙病體為主。閒時,特別是杜月笙心情大好時,杜家呼朋喚友,在家裡舉辦一個小型的堂會。這時,馬連良、楊寶森、張君秋,還有琴師王瑞芝都在香港。然後,姚玉蘭唱一段,孟小冬唱一段,大家合唱一段,杜月笙也即興來一段,氣氛頗為熱烈。
孟小冬在大陸的最後半年,是在上海度過的。這個時候,梅蘭芳也在上海。不過,他倆沒有機會見面。即便有機會,恐怕他倆也不會見面。在梅蘭芳決定留下的時候,孟小冬走了。梅蘭芳選擇留,使他從此身不由己地越來越靠向政治;孟小冬選擇走,使原本就遠離政治的她離政治更遠了。
孟小冬走後一個月,上海解放了。梅蘭芳對共產黨的真正認識,就是從在上海街頭看到解放軍開始的。梅夫人福芝芳曾經回憶說:“上海解放那天清晨,蘭芳就上街了,隱隱還有槍聲。去到建國東路,看見有不少解放軍戰士睡在馬路邊。他回來高興地告訴我們,共產黨的軍隊確實已解放上海,紀律好極了。”“紀律好極了”的共產黨軍隊給梅蘭芳留下了深刻、良好的印象。
解放前,他與共產黨並無太多的接觸,始終不知道共產黨曾經以特有的方式保護過他。那是在抗戰勝利之初,他接到過駐上海中共辦事處工作人員轉來的周恩來的問候。於是,他向周信芳表示想去拜訪周恩來。然而,周恩來沒有同意。當時,梅蘭芳只猜測周恩來有些為難,卻不知道周恩來為了保護他。周恩來預料到國共合作隨時會破裂,如果此時與梅蘭芳等文化名人交往過多,一旦國共關係惡化,梅蘭芳必將受到國民黨的迫害。因此,他拒絕與梅蘭芳見面。果如他所預料,國共關係破裂後,素與共產黨關係比較密切的周信芳就倍受國民黨特務的恐嚇,而梅蘭芳安然無恙。
自上海解放到建國後一年間,梅蘭芳被各種政治活動所包圍。在這段日子裡,他頻繁參加上海、北京的各種會議,發表了各種大小講話。最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觀念隨著這大大小小的會議、活動而有了明顯變化。
1948年下半年,戰事日緊,孟小冬不免有些心慌,也有些不知所措。正在這時,她接到姚玉蘭的信。在信中,姚玉蘭讓她儘快離開北平去上海躲避戰禍。不僅如此,杜月笙考慮到陸路交通已經中斷,便親派門徒、黃金大戲院的後台經理汪其俊乘專機趕到北平接她。她沒有猶豫,立刻就走了,而且是坐杜月笙的專機走的。從此,她再也沒有回過北平。
來到上海後,孟小冬又一次住進“十八層樓”杜公館。這次,姚玉蘭也誠心誠意地力勸孟小冬安心住下,和他們共同生活在一起。她說了一句話令孟小冬感動不已:“讓我們像一家人一樣。”從此,他們就真的像一家人一樣了。此時,六十出頭的杜月笙身體不好,哮喘頻發,孟小冬和姚玉蘭輪換照顧他。杜月笙在兩個愛妾的細心照料下,心情十分舒暢。
這樣的平淡安穩生活只維持了不到半年,1949年4月,眼看人民解放軍即將打過長江,上海似乎不保,因此人心慌慌。杜月笙也面臨人生選擇:一方面,蔣介石召見他,好言相勸讓他去台灣;另一方面,民主人士黃炎培、章士釗也來勸他,轉達共產黨的意見,請他留下。杜月笙有些矛盾,有些掙扎,很費了一番思慮,又再三權衡,最後,他決定,不去台灣,也不留在大陸,而是攜家帶口去香港。這個“家”這個“口”,包括孟小冬。
也許孟小冬曾經有過猶豫,她這樣跟著杜家一起走,算什麼呢?不過,回頭想想,她不跟著去,又該怎麼辦?對於無依無靠又無家無口孤獨寂寞的她來說,她早已將杜月笙、姚玉蘭當作她的親人。在杜家,她雖然無名無份,但她能真實地感受到親人的溫暖、家的溫馨。所以她選擇走,正如梅蘭芳選擇留,都很單純,沒有政治因素。
4月23日,南京解放。4天後,孟小冬隨杜月笙一家人乘坐荷蘭“寶樹雲”號客輪離開了上海。從此,她再也沒有回過上海,甚至沒有回過大陸。
抵達香港後,孟小冬他們住進位于堅尼地台18號的一套公寓。這套公寓有三室一廳,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還算是不小的。但是,杜家人口多,住在一起擠擠軋軋。杜月笙又另外租了房子,讓子女們搬了出去。這樣,孟小冬也就有了屬於她自己的一間房。她的房間布置得很清雅,牆上掛著大大小小的劇照,還擺放著一把胡琴。有一幅《武家坡》的劇照很特別,它好像是被人從中間撕開的。於是有人懷疑,那被撕掉的“人”,可能是梅蘭芳。看得出來,儘管她已經遠離了舞台,但在內心深處,對於過去了的舞台生涯和過去的人,還是很懷念的。她並非有些人想像的那樣,拋棄了過去的一切。
遠離了戰火,遠離了動盪,孟小冬感覺生活一下子變得清靜起來。平時,她仍然以照顧杜月笙病體為主。閒時,特別是杜月笙心情大好時,杜家呼朋喚友,在家裡舉辦一個小型的堂會。這時,馬連良、楊寶森、張君秋,還有琴師王瑞芝都在香港。然後,姚玉蘭唱一段,孟小冬唱一段,大家合唱一段,杜月笙也即興來一段,氣氛頗為熱烈。
孟小冬在大陸的最後半年,是在上海度過的。這個時候,梅蘭芳也在上海。不過,他倆沒有機會見面。即便有機會,恐怕他倆也不會見面。在梅蘭芳決定留下的時候,孟小冬走了。梅蘭芳選擇留,使他從此身不由己地越來越靠向政治;孟小冬選擇走,使原本就遠離政治的她離政治更遠了。
孟小冬走後一個月,上海解放了。梅蘭芳對共產黨的真正認識,就是從在上海街頭看到解放軍開始的。梅夫人福芝芳曾經回憶說:“上海解放那天清晨,蘭芳就上街了,隱隱還有槍聲。去到建國東路,看見有不少解放軍戰士睡在馬路邊。他回來高興地告訴我們,共產黨的軍隊確實已解放上海,紀律好極了。”“紀律好極了”的共產黨軍隊給梅蘭芳留下了深刻、良好的印象。
解放前,他與共產黨並無太多的接觸,始終不知道共產黨曾經以特有的方式保護過他。那是在抗戰勝利之初,他接到過駐上海中共辦事處工作人員轉來的周恩來的問候。於是,他向周信芳表示想去拜訪周恩來。然而,周恩來沒有同意。當時,梅蘭芳只猜測周恩來有些為難,卻不知道周恩來為了保護他。周恩來預料到國共合作隨時會破裂,如果此時與梅蘭芳等文化名人交往過多,一旦國共關係惡化,梅蘭芳必將受到國民黨的迫害。因此,他拒絕與梅蘭芳見面。果如他所預料,國共關係破裂後,素與共產黨關係比較密切的周信芳就倍受國民黨特務的恐嚇,而梅蘭芳安然無恙。
自上海解放到建國後一年間,梅蘭芳被各種政治活動所包圍。在這段日子裡,他頻繁參加上海、北京的各種會議,發表了各種大小講話。最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觀念隨著這大大小小的會議、活動而有了明顯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