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到了宋代,崔張故事十分流行。秦觀、毛滂的《調笑令》以一詩一詞詠唱這個愛情故事,使它成為歌舞曲詞。後來又有小說《張公子遇崔鶯鶯》,見於南宋皇都風月主人的《綠窗新話》。此外,羅燁的《醉翁談錄》“小說開闢”中記有小說《鶯鶯傳》。趙令的鼓子詞和《綠窗新話》中的《張公子遇崔鶯鶯》,與元稹的原作不同,它們都刪去了傳奇小說文中張生視鶯鶯為“尤物”“妖孽”的部分,讚賞鶯鶯的真情,同情她的命運,並對張生的行為頗有微詞。

  在王實甫筆下,張生、鶯鶯固然是才子佳人,但才與貌並非是他們結合的惟一紐帶。王實甫強調,這一對青年一見鍾情,“情”一發難收,受到封建家長的阻梗,他們便做出衝破禮教樊籬的舉動。對真摯的愛情,王實甫給予充分的肯定,認為它純潔無邪,不必塗上“合禮”“報恩”之類保護色。這些也都可以看出王實甫本人那種崇尚純真情感,痛恨封建婚姻束縛的文人情懷。

  戲劇是語言的藝術。王實甫在《西廂記》中駕馭語言的技巧,歷來為人們稱道。明代著名戲曲理論家王驥德說《西廂記》“今無來者,後掩來哲,雖擅千古絕調”;另一位戲曲理論家徐復祚也讚嘆它“字字當行,言言本色,可謂南北之冠。”他們都把《西廂記》視為戲曲語言藝術的最高峰。

  王實甫對“情”的關注,比關漢卿、白樸更進一步。因為關、白的良好祝願,還是針對已婚的夫婦而言,而王實甫所祝的“有情人”,則包括那些未經家長認可自行戀愛私訂婚姻的青年。他希望所有戀人能夠如願以償,等於不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放在眼內,這是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膽挑戰。

  在王實甫以前,誰也沒有像他那樣響亮、明確地提出“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他寫的崔、張故事,貫徹著這一題旨,從而使由《會真記》以來流傳了幾百年的題材,呈現出全新的面貌。可以說,《西廂記》雜劇在元代出現,像鶯鶯驀然出現在佛殿一樣,它的光彩,使人目眩神搖,也照亮了封建時代昏沉的夜空。

  第八章 “丹溪先生”朱震亨

  朱震亨,天資聰慧,性情豪爽,好學不倦。6歲時即可日誦千言,閱讀一遍就能知曉書中的大意,說得頭頭是道,因而家中長輩都很喜歡和器重他。世人有“神童”之稱。當朱震亨到了15歲的時候,他父親病逝了,這樣朱震亨一家在家族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家境的衰落,使朱震亨一家的生活變得艱辛起來。

  26歲時,他終於幾經周折來到臨近東陽縣的八華山,結識了當時宋代理學大師朱熹的四代弟子許謙,拜在其門下學習程朱理學,日後師生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雖然朱震亨在學術思想上有很高的造詣,但他後來卻在醫學領域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朱震亨研習朱熹的學術思想,對於其後在醫學的建樹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朱熹關於精神與物質相互依存的觀點、強調清心寡欲以養身的觀點都被朱震亨運用到醫學之中,形成了新的醫學理論。

  那麼朱震亨為什麼要從儒轉醫,有哪些因素促使他轉變的呢?首先是他素懷惠民之心,“吾既窮而在下,澤不能致運。其可遠者,非醫將安務乎?”另一方面,在他30多歲時,母親得了重病,請了許多大夫都束手無策。於是開始有了自己從醫的想法。他找來古代經典醫籍仔細讀了起來,這樣堅持了三年,收穫甚多。又過了兩年,竟然自己處方抓藥,治癒了老母的舊疾。

  又因其師許謙本不以名利為務,教授學生“隨其材分”而定,“咸有所得”。又說:“吾臥病久,非精於醫者不能以起之。子聰明異常人,其肯遊藝於醫乎?”此言正中朱震亨下懷,於是他燒掉了以往所學的儒學之書,一心致力於醫。

  雖然朱震亨自學已有些成就,但始終未遇到理想的老師。直到後來經人介紹認識了羅知悌,羅知悌人稱太無先生。他是金朝河間學派創始人劉完素弟子荊山浮屠的門徒,並旁通李東垣、張子和之學說,在醫學上有很深的造詣。朱震亨得之後說,不勝欣喜,立即到羅知悌的家,拜他為師,兩人一見如故。

  羅知悌先生時已年過古稀,臥於床上,並不親自診視,只是讓弟子察脈觀色,但聽回稟便處方下藥。隨其學習一年之餘後,朱震亨醫技大進,盡得諸家學說之妙旨。回到家鄉,鄉間諸醫“始皆大驚”,不知他在外邊學了多大本事,但看其處方用藥,又嘲笑不已,以為不倫不類。但朱震亨正是用這種被眾醫斥之為離經叛道的方法治癒了許謙的痼疾。四方求治者、求學者盈門不絕。朱震亨總是有求必應,不避風雨,深得人們的愛戴。

  朱震亨能躋身於元代四大名醫之列,除了他能繼承前人的理論和經驗,具有高超的醫術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在醫學理論上推陳出新,提出了許多新的學術見解,從而豐富和發展了傳統的醫學理論,對後世的醫學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其《格致餘論》一書,充分反映了他關於人身“相火”和“氣常有餘,血氣不足”的學術思想。

  朱震亨在強調陰血的重要作用和保養陰血方面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因而被後世稱為“養陰學派”的開山鼻祖。這一學術思想不僅豐富和發展了傳統的理論和治法,而且他所強調的養陰和瀉火二法,對於熱性病的治療尤其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在這一方面,他對明清時代溫病學派的崛起與養陰法的進一步完善,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