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窩闊台生長在戰亂不斷的時代,從小就得到了騎馬射箭的鍛鍊和薰陶,隨父成吉思汗參加了多次戰役,這其中不乏西征和攻金這樣的關鍵之戰,經過歷次戰役的歷練,他逐漸成為一位驍勇善戰、足智多謀的將領。更為突出的是他治國的才能也超過了其他的兄弟,這一點成吉思汗是看在眼中的,他深知窩闊台的才能比他最為疼愛的拖雷更為全面。
成吉思汗根據4個兒子的才能和特長,分別給他們安排不同的掌管方向,特地安排窩闊台主持朝政,很有針對性地讓他慢慢過渡。成吉思汗改變了當時蒙古幼子繼承汗位的舊傳統習俗,擢升三子窩闊台為繼承人。《元朝秘史》記載,成吉思汗西征前夕,皇后示意讓他在4個嫡子中指定一個繼承人。此事傳出後,朮赤與察合台發生了爭執,於是二人共推敦厚的窩闊台,通過商議便通過此提議。
同時按照蒙古習俗,幼子為“守產”之子,理應繼承父親的財產和牛羊。作為幼子的拖雷又是成吉思汗最為疼愛的兒子心中肯定是憤憤不平。成吉思汗曾經讓拖雷擔任監國,還曾經將拖雷稱為自己的“那可爾”(同伴)。可見,成吉思汗對拖雷的喜愛是不言而喻的。
成吉思汗曾經想將帝位傳給拖雷,但是有了前面的家族內部紛爭,他最後決定將帝位傳給嫡三子窩闊台。其實更為主要的原因可能成吉思汗還是覺得窩闊台在掌控大局等方面更適合作為一國之君。從這點可以看出成吉思汗在大事的決斷上還是非常理性的,並沒有因個人的偏好而耽誤整個蒙古帝國的前程。
同時,大約是為了補償,更因為蒙古習俗的使然,成吉思汗隨後將絕大多數的財產分給了拖雷。這裡有一個最直接的對比是這樣的:拖雷所得軍戶為10萬1 000戶,汗位繼承人窩闊台僅得4千戶。
隨後,窩闊台與其父西征。當時蒙古軍西征分路:一路由窩闊台、察合台指揮進攻訛答剌;另一路由朮赤指揮沿忽章河而下取氈的;又一路由阿剌黑那顏率領南下,再一路由成吉思汗和拖雷統率主力越過沙漠,直趨不花剌。窩闊台、察合台在統兵攻打訛答剌時,該城防禦工事堅固,儲糧充足。因此攻防之戰極為激烈,直到數月後城中在糧盡援絕時,城中部分軍士想突圍出走,又被全部圍殲。最後攻陷了訛答剌。
公元1220年秋,成吉思汗又派遣窩闊台、察合台統率右翼軍進攻花剌子模首都玉龍傑赤(今土庫曼庫尼亞烏爾根奇),命朮赤率本部兵從其駐營地南下會合,3 000個蒙古軍在奪取橋樑時全被守軍殺死,朮赤想用“軟攻”法攻取以保這個富裕的都市,於是在進攻方式等方面與察合台發生爭執。
此時在阿富汗境內的成吉思汗知道後委派窩闊台為最高指揮官,皆由他統率,窩闊台很好的調解了兄弟之間矛盾,嚴整了軍紀,然後統率大軍攻城,激戰持續9天,堅守者在力竭的情況下,只得請降。蒙古軍趕走居民於城外,將10萬工匠遣送東方,部分被分配各軍。公元1225年春,窩闊台隨父回到蒙古故土,從此結束了持續7年的第一次遠征。西征後,窩闊台被成吉思汗受封於今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封為窩闊台汗國。
據《史集》記載:公元1226年7月,成吉思汗攻下京兆(今西安)後,終因積勞過度,在六盤山的營帳中病死。在臨死前,成吉思汗召見諸子,告誡他們由窩闊台繼承汗位,要他們精誠團結,服從窩闊台的指揮。他堅定地說:“我指定窩闊台為我的繼承人,把帝國的鑰匙放在他英勇才智的手中。”
不過,蒙古帝國時期有一個這樣的規矩,即使老皇帝有遺囑,也必須通過忽鄰勒台大會的最後批准,新帝才能繼位。這是一個必須得走的形式。但是,當時由於蒙古的忽鄰勒台(部落議事會制度)仍起作用,成吉思汗的遺言不能馬上實現,其汗位就這樣空缺了兩年。這兩年中,由拖雷監攝國政。
直到公元1229年,此時朮赤已死,察合台全力支持窩闊台,蒙古宗王和重要大臣舉行大會,會議由拖雷主持,由耶律楚材從中周旋。雖然成吉思汗生前曾指定窩闊台為繼承人,但拖雷卻掌握著絕大部分蒙古百姓和軍隊,拖雷的態度起初曖昧不明,並無堅決推戴之意,窩闊台不得不一再推讓給他。因此自夏至秋,聚會多時,議猶未決。
最後經過40天的議論考量,實力雄厚的拖雷覺得再這樣下去,反而讓自己處於很被動的局面,於是表示願意接受父親的主張,將汗位給予三哥窩闊台。由於拖雷的實力實在太雄厚,雖然他已經點頭應允,窩闊台仍然頗為躊躇,又經過多次推讓後,窩闊台終於被二哥察合台、弟弟拖雷、叔父斡惕赤斤一起又推又拉地登上了蒙古帝國的大汗寶座。
從此,窩闊台開始採用“合汗”稱號,因此元朝文獻中有時稱之為“合汗皇帝”而略其名。窩闊台登上帝位之後,拖雷遵守諾言,盡心盡力地輔佐他。不過我們可以想像,窩闊台心裏面不可能不對這位實力超群的弟弟滿心忌憚。
第二章 “儒”、“道”武裝窩闊台
對於窩闊台本人來說,他是成吉思汗諸子中最為明智的。他具有與父親一樣的判別能力和穩重,但沒有繼承其父親的那種天生的軍事才能與能力。他是一位生性隨和且無憂無慮的大汗,但他嗜酒如命,利用他的絕對權威按自己的方式飲酒取樂,以致最後送命喪於酒上。同時他又在待人方面表現出了非常寬厚和慷慨的一面。
成吉思汗根據4個兒子的才能和特長,分別給他們安排不同的掌管方向,特地安排窩闊台主持朝政,很有針對性地讓他慢慢過渡。成吉思汗改變了當時蒙古幼子繼承汗位的舊傳統習俗,擢升三子窩闊台為繼承人。《元朝秘史》記載,成吉思汗西征前夕,皇后示意讓他在4個嫡子中指定一個繼承人。此事傳出後,朮赤與察合台發生了爭執,於是二人共推敦厚的窩闊台,通過商議便通過此提議。
同時按照蒙古習俗,幼子為“守產”之子,理應繼承父親的財產和牛羊。作為幼子的拖雷又是成吉思汗最為疼愛的兒子心中肯定是憤憤不平。成吉思汗曾經讓拖雷擔任監國,還曾經將拖雷稱為自己的“那可爾”(同伴)。可見,成吉思汗對拖雷的喜愛是不言而喻的。
成吉思汗曾經想將帝位傳給拖雷,但是有了前面的家族內部紛爭,他最後決定將帝位傳給嫡三子窩闊台。其實更為主要的原因可能成吉思汗還是覺得窩闊台在掌控大局等方面更適合作為一國之君。從這點可以看出成吉思汗在大事的決斷上還是非常理性的,並沒有因個人的偏好而耽誤整個蒙古帝國的前程。
同時,大約是為了補償,更因為蒙古習俗的使然,成吉思汗隨後將絕大多數的財產分給了拖雷。這裡有一個最直接的對比是這樣的:拖雷所得軍戶為10萬1 000戶,汗位繼承人窩闊台僅得4千戶。
隨後,窩闊台與其父西征。當時蒙古軍西征分路:一路由窩闊台、察合台指揮進攻訛答剌;另一路由朮赤指揮沿忽章河而下取氈的;又一路由阿剌黑那顏率領南下,再一路由成吉思汗和拖雷統率主力越過沙漠,直趨不花剌。窩闊台、察合台在統兵攻打訛答剌時,該城防禦工事堅固,儲糧充足。因此攻防之戰極為激烈,直到數月後城中在糧盡援絕時,城中部分軍士想突圍出走,又被全部圍殲。最後攻陷了訛答剌。
公元1220年秋,成吉思汗又派遣窩闊台、察合台統率右翼軍進攻花剌子模首都玉龍傑赤(今土庫曼庫尼亞烏爾根奇),命朮赤率本部兵從其駐營地南下會合,3 000個蒙古軍在奪取橋樑時全被守軍殺死,朮赤想用“軟攻”法攻取以保這個富裕的都市,於是在進攻方式等方面與察合台發生爭執。
此時在阿富汗境內的成吉思汗知道後委派窩闊台為最高指揮官,皆由他統率,窩闊台很好的調解了兄弟之間矛盾,嚴整了軍紀,然後統率大軍攻城,激戰持續9天,堅守者在力竭的情況下,只得請降。蒙古軍趕走居民於城外,將10萬工匠遣送東方,部分被分配各軍。公元1225年春,窩闊台隨父回到蒙古故土,從此結束了持續7年的第一次遠征。西征後,窩闊台被成吉思汗受封於今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封為窩闊台汗國。
據《史集》記載:公元1226年7月,成吉思汗攻下京兆(今西安)後,終因積勞過度,在六盤山的營帳中病死。在臨死前,成吉思汗召見諸子,告誡他們由窩闊台繼承汗位,要他們精誠團結,服從窩闊台的指揮。他堅定地說:“我指定窩闊台為我的繼承人,把帝國的鑰匙放在他英勇才智的手中。”
不過,蒙古帝國時期有一個這樣的規矩,即使老皇帝有遺囑,也必須通過忽鄰勒台大會的最後批准,新帝才能繼位。這是一個必須得走的形式。但是,當時由於蒙古的忽鄰勒台(部落議事會制度)仍起作用,成吉思汗的遺言不能馬上實現,其汗位就這樣空缺了兩年。這兩年中,由拖雷監攝國政。
直到公元1229年,此時朮赤已死,察合台全力支持窩闊台,蒙古宗王和重要大臣舉行大會,會議由拖雷主持,由耶律楚材從中周旋。雖然成吉思汗生前曾指定窩闊台為繼承人,但拖雷卻掌握著絕大部分蒙古百姓和軍隊,拖雷的態度起初曖昧不明,並無堅決推戴之意,窩闊台不得不一再推讓給他。因此自夏至秋,聚會多時,議猶未決。
最後經過40天的議論考量,實力雄厚的拖雷覺得再這樣下去,反而讓自己處於很被動的局面,於是表示願意接受父親的主張,將汗位給予三哥窩闊台。由於拖雷的實力實在太雄厚,雖然他已經點頭應允,窩闊台仍然頗為躊躇,又經過多次推讓後,窩闊台終於被二哥察合台、弟弟拖雷、叔父斡惕赤斤一起又推又拉地登上了蒙古帝國的大汗寶座。
從此,窩闊台開始採用“合汗”稱號,因此元朝文獻中有時稱之為“合汗皇帝”而略其名。窩闊台登上帝位之後,拖雷遵守諾言,盡心盡力地輔佐他。不過我們可以想像,窩闊台心裏面不可能不對這位實力超群的弟弟滿心忌憚。
第二章 “儒”、“道”武裝窩闊台
對於窩闊台本人來說,他是成吉思汗諸子中最為明智的。他具有與父親一樣的判別能力和穩重,但沒有繼承其父親的那種天生的軍事才能與能力。他是一位生性隨和且無憂無慮的大汗,但他嗜酒如命,利用他的絕對權威按自己的方式飲酒取樂,以致最後送命喪於酒上。同時他又在待人方面表現出了非常寬厚和慷慨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