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頁
有人想要阻止史官,於是一把上前撕爛那紙,踩碎那筆,將所有的物證都毀個乾淨,史官卻道:「此間發生的一切即使毀去記載,我也依舊銘記於心,要將它公之於眾。」
有人咒罵,有人利誘,有人威脅,但衛國的史官卻是這朝堂間最固執的一批人,每一個都是,眼前這個尤甚。
他只是啐了一口:「史家大事,豈可擅改!」
於是一柄劍當胸貫過,結束了他的生命。
有人扔下劍,不屑道:「不聽勸告,自取滅亡,此段歷史尋人重寫,又有何不可?」
不同於執劍人的年輕氣盛,更多年紀大些的、參與了這場宮變的人憂心忡忡。
這事……絕不會這樣簡單結束的。
果然,當日記載靈望殿發生之事的史官,並不止殿中被殺死的那一人。
更多的人從他們不知道的密道中遁走,將那日的所見所聞記載下來。
他們殺過一個在衛國極負盛名的史官,那人死前不閃不避,只仰天而笑:「史官載史,怎可失職求生!白紙覆墨,墨點難除!」
他們也殺過好幾個名聲不顯,卻同樣固執的史官———
「世家聚以弒君,我載而死,天下知之而共記!」
他們好像不怕死似的,一人死去後,便有另一人便接過他的職責。流血不能讓他們退卻,死亡不能讓他們畏懼,羅織罪名不能讓他們求饒———權勢在這一刻,竟連寥寥數行墨字都不能更改。
他們在和史官夾著血的較量之間,衛王宮忽然傳來噩耗———太后薨逝。
沒人知道太后為什麼會死,也許是出於對世家逼死了她唯一孩子的怨怒,所以以死抗爭;也許是擔心自己從此受制於人,一輩子看人臉色,故而決定自盡;許是被這一次宮變驚到生了重病,身體每況愈下,最後撒手人寰……無論原因如何,都已隨著太后的死,一併埋到了深深的地下。
本來可以由太后出面收養一個旁支的宗氏子,以小宗祧大宗,但現在太后薨逝,便再也無人能夠給予名正言順的正統身份。
衛國其他的皇子早在那場慘烈的爭位里死的死,殘的殘,流放的流放,最具有競爭力的大皇子衛修竹也自刎在了宮中。
太后薨逝得太巧,堵住了世家的最後一條路。世家隨便推一個宗氏子上去,將他記載到太后或衛帝名下,再怎麼用「國不可一日無君」的理由,都是明晃晃昭告天下的不軌之心,百年之後,史書之上,他們的名聲將會愈發臭不可聞。
這對於注重名聲的世家來說,比殺了他們更讓他們難受。
帝王和太后接連去世,廣樂處處都掛著白布,像在冬日開出了一簇又一簇梨花。
帝王啟殯前往皇陵那日,廣樂下了好大好大一場雪,幾乎淹沒了前路。
據說……瑞雪兆豐年。
嘉平下旬,衛國世家聚之弒君,十日後,太后薨逝。
開歲初,蕭帝重整兵馬,稍作休整,揮兵善荼郡。
開歲初,羌帝領兵南下至泡桐縣,戰兩日,小捷。
開歲中,燕國善荼郡敗多勝少,頹勢已現,六日後,開城獻降。
開歲中,羌帝領兵連克四縣,至少昊山,山路陡峭難行,行軍漸緩。
開歲末,蕭帝領軍至木樨河,水未結冰,然天寒至極,士卒疲弊,被迫滯留。
開歲末,少昊山百里後橋樑朽毀,羌國大軍暫止。
開歲末,衛帝啟殯,天有雪,厚三尺,茫茫而不見前路。
至此,天下有雪,大戰稍歇。
第340章 終有一戰
◎在如浪潮般的勸阻里,雙方帝王出戰。◎
「下雪了……」
不知是誰的嘆息散在風中。
去年的今日雖多有動亂,但還是能尋到些許桃源淨土,也勉強能稱個太平。而如今———處處瘡痍,處處戰亂,一望無垠的白雪下,是累累如山的屍骸。
本該有的爆竹聲中團圓滿,驅完年獸換舊符,在這樣的境地下,也無人去做。
破敗的牆上沒有簇新的紅對聯,屋前的台階下沒有竹子燃燒的痕跡,街上冷冷清清,家家門戶緊閉,沒有歡笑,沒有慶賀,沒有走街串巷跑來跑去瘋鬧嬉笑的孩子,也沒有穿著新衣拎著年貨挨家挨戶拜年的百姓,好像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遺忘了這場新年。
鵝毛大雪紛紛揚揚落在樹梢上、屋頂上、院牆上、地面上……天地都是雪白。
冬日萬籟俱靜,除了雪花飄落的聲音。
雪越下越厚,以至於並未駐紮在城池中的軍隊只能頂著大雪從帳篷里鑽出來開始清理,以免因為晚間積雪壓塌了帳篷而喪命。
「好冷啊……」不知是誰在清理雪堆的時候忽然輕聲嘆息,「什麼時候能打完啊……」
「我想回家。」和他一組清理積雪的人低著頭,「去年這個時候我在家裡的炕上,我娘說淘換了兩塊好皮子,給我做雙暖和的冬靴,我爹在炕邊刨木頭,要給祖母做把搖椅,我妹子端著蒸好的餅子,裡面夾著她醃的白菜,那味道香得嘞……」
他的頭越埋越低,像要一頭扎到雪地里,聲音裡帶著些許哽咽:「我好想回家啊!我好想回家啊!」
他的腳在雪中踩得咯吱作響,他穿的是草鞋,裡面塞了些許碎布條,透過布條和草鞋的縫隙,能看到凍的青紫的腳背。<hr>
有人咒罵,有人利誘,有人威脅,但衛國的史官卻是這朝堂間最固執的一批人,每一個都是,眼前這個尤甚。
他只是啐了一口:「史家大事,豈可擅改!」
於是一柄劍當胸貫過,結束了他的生命。
有人扔下劍,不屑道:「不聽勸告,自取滅亡,此段歷史尋人重寫,又有何不可?」
不同於執劍人的年輕氣盛,更多年紀大些的、參與了這場宮變的人憂心忡忡。
這事……絕不會這樣簡單結束的。
果然,當日記載靈望殿發生之事的史官,並不止殿中被殺死的那一人。
更多的人從他們不知道的密道中遁走,將那日的所見所聞記載下來。
他們殺過一個在衛國極負盛名的史官,那人死前不閃不避,只仰天而笑:「史官載史,怎可失職求生!白紙覆墨,墨點難除!」
他們也殺過好幾個名聲不顯,卻同樣固執的史官———
「世家聚以弒君,我載而死,天下知之而共記!」
他們好像不怕死似的,一人死去後,便有另一人便接過他的職責。流血不能讓他們退卻,死亡不能讓他們畏懼,羅織罪名不能讓他們求饒———權勢在這一刻,竟連寥寥數行墨字都不能更改。
他們在和史官夾著血的較量之間,衛王宮忽然傳來噩耗———太后薨逝。
沒人知道太后為什麼會死,也許是出於對世家逼死了她唯一孩子的怨怒,所以以死抗爭;也許是擔心自己從此受制於人,一輩子看人臉色,故而決定自盡;許是被這一次宮變驚到生了重病,身體每況愈下,最後撒手人寰……無論原因如何,都已隨著太后的死,一併埋到了深深的地下。
本來可以由太后出面收養一個旁支的宗氏子,以小宗祧大宗,但現在太后薨逝,便再也無人能夠給予名正言順的正統身份。
衛國其他的皇子早在那場慘烈的爭位里死的死,殘的殘,流放的流放,最具有競爭力的大皇子衛修竹也自刎在了宮中。
太后薨逝得太巧,堵住了世家的最後一條路。世家隨便推一個宗氏子上去,將他記載到太后或衛帝名下,再怎麼用「國不可一日無君」的理由,都是明晃晃昭告天下的不軌之心,百年之後,史書之上,他們的名聲將會愈發臭不可聞。
這對於注重名聲的世家來說,比殺了他們更讓他們難受。
帝王和太后接連去世,廣樂處處都掛著白布,像在冬日開出了一簇又一簇梨花。
帝王啟殯前往皇陵那日,廣樂下了好大好大一場雪,幾乎淹沒了前路。
據說……瑞雪兆豐年。
嘉平下旬,衛國世家聚之弒君,十日後,太后薨逝。
開歲初,蕭帝重整兵馬,稍作休整,揮兵善荼郡。
開歲初,羌帝領兵南下至泡桐縣,戰兩日,小捷。
開歲中,燕國善荼郡敗多勝少,頹勢已現,六日後,開城獻降。
開歲中,羌帝領兵連克四縣,至少昊山,山路陡峭難行,行軍漸緩。
開歲末,蕭帝領軍至木樨河,水未結冰,然天寒至極,士卒疲弊,被迫滯留。
開歲末,少昊山百里後橋樑朽毀,羌國大軍暫止。
開歲末,衛帝啟殯,天有雪,厚三尺,茫茫而不見前路。
至此,天下有雪,大戰稍歇。
第340章 終有一戰
◎在如浪潮般的勸阻里,雙方帝王出戰。◎
「下雪了……」
不知是誰的嘆息散在風中。
去年的今日雖多有動亂,但還是能尋到些許桃源淨土,也勉強能稱個太平。而如今———處處瘡痍,處處戰亂,一望無垠的白雪下,是累累如山的屍骸。
本該有的爆竹聲中團圓滿,驅完年獸換舊符,在這樣的境地下,也無人去做。
破敗的牆上沒有簇新的紅對聯,屋前的台階下沒有竹子燃燒的痕跡,街上冷冷清清,家家門戶緊閉,沒有歡笑,沒有慶賀,沒有走街串巷跑來跑去瘋鬧嬉笑的孩子,也沒有穿著新衣拎著年貨挨家挨戶拜年的百姓,好像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遺忘了這場新年。
鵝毛大雪紛紛揚揚落在樹梢上、屋頂上、院牆上、地面上……天地都是雪白。
冬日萬籟俱靜,除了雪花飄落的聲音。
雪越下越厚,以至於並未駐紮在城池中的軍隊只能頂著大雪從帳篷里鑽出來開始清理,以免因為晚間積雪壓塌了帳篷而喪命。
「好冷啊……」不知是誰在清理雪堆的時候忽然輕聲嘆息,「什麼時候能打完啊……」
「我想回家。」和他一組清理積雪的人低著頭,「去年這個時候我在家裡的炕上,我娘說淘換了兩塊好皮子,給我做雙暖和的冬靴,我爹在炕邊刨木頭,要給祖母做把搖椅,我妹子端著蒸好的餅子,裡面夾著她醃的白菜,那味道香得嘞……」
他的頭越埋越低,像要一頭扎到雪地里,聲音裡帶著些許哽咽:「我好想回家啊!我好想回家啊!」
他的腳在雪中踩得咯吱作響,他穿的是草鞋,裡面塞了些許碎布條,透過布條和草鞋的縫隙,能看到凍的青紫的腳背。<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