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頁
與此同時,看著陛下沉浸在喜得麟兒的興奮中,她心裡的那股嫉妒和恨意又冒了出來,雖然沒有一開始燒得那麼劇烈,但始終不曾熄滅,就算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也一樣。
她反而越發惱恨。
憑什麼她的孩子要從序排字,皇后的孩子卻能單獨列名,還是「世醒」這樣一個寓意極重的名字?
憑什麼她的孩子早早就被封王開府,定下前程,皇后的孩子卻能久居深宮,獨占含涼殿?
憑什麼她的孩子只能拜尋常夫子為師,皇后的孩子卻能以二公為師、禁軍統領為傅?
憑什麼陛下只把目光放在皇后的孩子身上,仿佛只有皇后的孩子才是他的孩子,而她的孩子,她好不容易盼來的第二個孩子,只是一份對於她之前失去了孩子的補償?
她知道帝後嫡子身份貴重,雖然陛下另立了東宮太子,但誰都清楚,將來的大統會由誰來繼承。
她其實不在乎江山,不在乎自己的孩子能不能坐上那個位置。
她只是很嫉妒,嫉妒皇后的孩子能得到陛下那般重視。
常言道,母以子貴,這一情形卻在皇后與六皇子的身上反了過來,乃是子以母貴。
她十分明白,如果不是從皇后腹中托生,六皇子就算再天資聰穎,也不會得到陛下一個多餘的眼神。
陛下對六皇子的偏愛,追根究底,都是對皇后的偏愛。
所以她嫉妒皇后,嫉妒皇后能得到陛下的心,能被陛下視若珍寶,而她卻被棄如敝履,只拿一個孩子作為打發。
這叫她怎麼不恨?
尤其是陛下也曾同她鴛鴦交頸,恩愛親昵,然而有了皇后,陛下對她就只剩下絕情了。
她在內心深處清楚,陛下天性涼薄,就算沒有皇后,她也不可能永遠獲得寵愛,更大的可能是新人換舊人,但這反而在她的忍受範圍之內。
當陛下還是太子時,她就對他一見傾心。
她知道他身上有婚約,不可能娶她為妻,她也知道他身旁註定要環繞無數女子,她只能作為千紫萬紅中的一朵,等待著偶爾的甘霖。
她對這些早有心理準備,她喜歡他,愛著他,願意為了他忍受深閨寂寞。
反正大家都是一樣的,不是嗎?她得不到陛下全部的寵愛,別人也得不到,這世間沒有一人能得到。
偏偏、偏偏!
張氏露出一個似泣非泣的笑:「都說帝王無情,可是陛下……你為什麼要在對其他人絕情之後,又對一人深情呢?」
她跪在地上,仰頭望著陛下,發出詢問。
「你到底是有情還是無情?如果有情,為什麼對諸般女子皆不在意,昨日還在房裡服侍的丫鬟,今日就能轉手送予他人?如果無情,又為什麼願意為了她散盡後宮,不要子嗣?」
陛下漠然開口:「朕對皇后有情,與對你們無情,有何相干?」
「當然相干!」她激動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你最不該做的事,就是對她一人深情!如果你對她不好一點,或者對別的女子好一點,我都不會這樣嫉恨她!是你!是你把我逼成了這般模樣!」
「我在心中發誓,一定要把她打落雲端,哪怕拼盡一切,都要把那個賤人拉下來!踩在泥地里狠狠發泄、羞辱!要不然我就算死了也不能瞑目!」
就這樣,張氏憋著一口氣,開始了長達十數年的隱忍。
她深知陛下對皇后的喜愛,知道尋常手段扳不倒皇后,便把重心放到了皇后生產一事上面。
不管她的人有沒有失手,他們在一夜之間被情理乾淨都是不爭的事實,這固然讓她感到恐懼,但也同時給了她一個確鑿的信息,那就是皇后生產當晚有內情。
於是,她開始暗中追查,終於在去歲尋找到一位真定大長公主的舊仆,從對方口中了解了當年的真相。
原來,在皇后有孕時,大長公主曾派心腹搜尋與皇后產期相近的孕婦亦或早產的嬰兒,而在皇后生產當晚,大長公主則從宮外抱了一名男嬰進長生殿。
那名舊仆就是被委以重任的心腹之一,她在皇后產子之後被賜衣錦還鄉,卻在歸途中遭到刺殺,雖然僥倖留得一條性命,但也病入膏肓,被張家找到沒多久後就去世了。
臨死前,舊仆說了「信王」二字,給他們指明了追查的方向。
張氏順著查下去,駭然發現,皇后當年懷的是信王的孩子!
她在初時不敢置信,直到一番仔細查探下來,她才不信也得信。
現如今,滿宮皆知帝後琴瑟和鳴,但在二十年前卻並非如此。
當時的皇后還是阮家大姑娘,與還是太子的陛下早有婚約,卻在青州與信王相識相知。
三人的事雖然沒有鬧到明面上,但在暗地裡傳得風風雨雨,誰都知道太子與信王皆心繫阮家姑娘,兄弟二人險些失和。
最後還是先帝出面,做主讓太子與阮家姑娘完婚,才結束了這樁荒唐事。
但阮家大姑娘顯然很不滿意這樣的安排,於是,哪怕她成為了太子妃,成為了皇后,她也還是舉案意難平,對曾經的少年知心人余情未了。
至於信王,雖然自心儀的女子另嫁他人之後,他就離開了長安,四處雲遊,但在陛下登基三年後,他又回到了長安,並且在他回來的幾個月後,皇后就懷孕了,這中間的端倪一猜便知。<hr>
她反而越發惱恨。
憑什麼她的孩子要從序排字,皇后的孩子卻能單獨列名,還是「世醒」這樣一個寓意極重的名字?
憑什麼她的孩子早早就被封王開府,定下前程,皇后的孩子卻能久居深宮,獨占含涼殿?
憑什麼她的孩子只能拜尋常夫子為師,皇后的孩子卻能以二公為師、禁軍統領為傅?
憑什麼陛下只把目光放在皇后的孩子身上,仿佛只有皇后的孩子才是他的孩子,而她的孩子,她好不容易盼來的第二個孩子,只是一份對於她之前失去了孩子的補償?
她知道帝後嫡子身份貴重,雖然陛下另立了東宮太子,但誰都清楚,將來的大統會由誰來繼承。
她其實不在乎江山,不在乎自己的孩子能不能坐上那個位置。
她只是很嫉妒,嫉妒皇后的孩子能得到陛下那般重視。
常言道,母以子貴,這一情形卻在皇后與六皇子的身上反了過來,乃是子以母貴。
她十分明白,如果不是從皇后腹中托生,六皇子就算再天資聰穎,也不會得到陛下一個多餘的眼神。
陛下對六皇子的偏愛,追根究底,都是對皇后的偏愛。
所以她嫉妒皇后,嫉妒皇后能得到陛下的心,能被陛下視若珍寶,而她卻被棄如敝履,只拿一個孩子作為打發。
這叫她怎麼不恨?
尤其是陛下也曾同她鴛鴦交頸,恩愛親昵,然而有了皇后,陛下對她就只剩下絕情了。
她在內心深處清楚,陛下天性涼薄,就算沒有皇后,她也不可能永遠獲得寵愛,更大的可能是新人換舊人,但這反而在她的忍受範圍之內。
當陛下還是太子時,她就對他一見傾心。
她知道他身上有婚約,不可能娶她為妻,她也知道他身旁註定要環繞無數女子,她只能作為千紫萬紅中的一朵,等待著偶爾的甘霖。
她對這些早有心理準備,她喜歡他,愛著他,願意為了他忍受深閨寂寞。
反正大家都是一樣的,不是嗎?她得不到陛下全部的寵愛,別人也得不到,這世間沒有一人能得到。
偏偏、偏偏!
張氏露出一個似泣非泣的笑:「都說帝王無情,可是陛下……你為什麼要在對其他人絕情之後,又對一人深情呢?」
她跪在地上,仰頭望著陛下,發出詢問。
「你到底是有情還是無情?如果有情,為什麼對諸般女子皆不在意,昨日還在房裡服侍的丫鬟,今日就能轉手送予他人?如果無情,又為什麼願意為了她散盡後宮,不要子嗣?」
陛下漠然開口:「朕對皇后有情,與對你們無情,有何相干?」
「當然相干!」她激動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你最不該做的事,就是對她一人深情!如果你對她不好一點,或者對別的女子好一點,我都不會這樣嫉恨她!是你!是你把我逼成了這般模樣!」
「我在心中發誓,一定要把她打落雲端,哪怕拼盡一切,都要把那個賤人拉下來!踩在泥地里狠狠發泄、羞辱!要不然我就算死了也不能瞑目!」
就這樣,張氏憋著一口氣,開始了長達十數年的隱忍。
她深知陛下對皇后的喜愛,知道尋常手段扳不倒皇后,便把重心放到了皇后生產一事上面。
不管她的人有沒有失手,他們在一夜之間被情理乾淨都是不爭的事實,這固然讓她感到恐懼,但也同時給了她一個確鑿的信息,那就是皇后生產當晚有內情。
於是,她開始暗中追查,終於在去歲尋找到一位真定大長公主的舊仆,從對方口中了解了當年的真相。
原來,在皇后有孕時,大長公主曾派心腹搜尋與皇后產期相近的孕婦亦或早產的嬰兒,而在皇后生產當晚,大長公主則從宮外抱了一名男嬰進長生殿。
那名舊仆就是被委以重任的心腹之一,她在皇后產子之後被賜衣錦還鄉,卻在歸途中遭到刺殺,雖然僥倖留得一條性命,但也病入膏肓,被張家找到沒多久後就去世了。
臨死前,舊仆說了「信王」二字,給他們指明了追查的方向。
張氏順著查下去,駭然發現,皇后當年懷的是信王的孩子!
她在初時不敢置信,直到一番仔細查探下來,她才不信也得信。
現如今,滿宮皆知帝後琴瑟和鳴,但在二十年前卻並非如此。
當時的皇后還是阮家大姑娘,與還是太子的陛下早有婚約,卻在青州與信王相識相知。
三人的事雖然沒有鬧到明面上,但在暗地裡傳得風風雨雨,誰都知道太子與信王皆心繫阮家姑娘,兄弟二人險些失和。
最後還是先帝出面,做主讓太子與阮家姑娘完婚,才結束了這樁荒唐事。
但阮家大姑娘顯然很不滿意這樣的安排,於是,哪怕她成為了太子妃,成為了皇后,她也還是舉案意難平,對曾經的少年知心人余情未了。
至於信王,雖然自心儀的女子另嫁他人之後,他就離開了長安,四處雲遊,但在陛下登基三年後,他又回到了長安,並且在他回來的幾個月後,皇后就懷孕了,這中間的端倪一猜便知。<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