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頁
隆慶帝高興之餘,眼中的餘光又瞄到了宋朗旭,不免就想起豐產司的帳目來。
謝雪齋是個能幹的,將各項事務打理的井井有條不說,另有收益交入內庫之中,看著那個數字,隆慶帝就能樂的合不攏嘴,深嘆自己識人之明,尋到一位為國為民還能力出眾的能臣。
只是目前,他遇到了一樁難事,不知道該派誰去處理,既要有能力,還要有權威,兼要他能放心。
既要又要還要是皇帝的特權,所以他絲毫不覺得自己要求太高。
宋朗旭正在專心整理文書筆記,發覺御書房內寂然無聲他也沒停下手中動作,先將筆記整理齊整後,這才轉身立在一旁,等著隆慶帝發話。
隆慶帝目視虛空,發了一刻鐘呆,這才想起什麼來,「宋愛卿,朝中最近在爭吵下派官員督管新式織布機的事情,你怎麼看?」
宋朗旭早就發現,隆慶帝平時對臣子也分了等級,普通臣子稱為卿,特別看重的稱為愛卿,以示心中偏好。但他並不覺得混上這個稱呼就能放鬆躺平,反而認認真真提出自己的意見:「諸位大臣的想法都好也有道理,一派人覺得應該派專人督管,專事專辦,一派人覺得前程未定不應勞民傷財,由當地長官兼任即可。」
「而依我來看,有句話叫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何不兩策並用呢?」
隆慶帝精神一振,「如何並用?」
「像江南這種土地豐茂,織造風行的地方,自然該由朝廷派出專人監管,那裡產業鏈成熟,已經成了規模,專人專管能夠發揮出最大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利用資源。而貧瘠之地,一切都要從頭開始,當地長官熟悉情況,才能更好的發揮用處。」
說到這裡,他做出輕鬆的表情:「說不定新派去的官員,連當地方言都聽不懂呢!這該怎麼開展工作?」
隆慶帝被逗的一樂,忍俊不禁,不由得回憶起舊事,從前有個偏遠地區出來的二甲進士,官話學的不好,御前對答時又結結巴巴,弄的隆慶帝硬是沒聽懂他說什麼的,只能幹巴巴講了幾句場面話,讓人退下了。
雖然逗樂,倒也不無道理,隆慶帝覺得此法可行,默默記下,又命宋朗旭將整理好的織布機廠建立要決多謄抄幾分,到時候好發給臨行官員。
這要決宋朗旭早就寫過,圖文並茂數據詳實,需要留心的地方都一清二楚,只要智商正常點的,按圖索驥也能幹好這趟公差。
宋朗旭應了是之後,又重新側立一旁,等候召喚。
隆慶帝見著他不驕不躁的狀態,心中便有了底。
*
侍奉的時辰過了,宋朗旭跟過來的同僚交班之後,悄然離去,路上偶爾遇見剛進宮的諸位大人,也點頭致意。
之前跟何御史在門口吵了一架,已經有人感嘆過他牙尖嘴利,得勢不饒人。等到棉絲案一過,眾人才發現此人深藏不露,一出手就如雷霆,斷無退路。
這樣果決果斷,難免讓他們害怕,便忍不住在宋朗旭路過時,多看幾眼。可是這些日子宋朗旭御前行走,舉止有度不亢不卑,即使是再怎麼樣也沒有生氣動怒,又挽回不少印象分。
宋朗旭壓根不在乎這些人想什麼,合則聚不合則散,本也是朋友之間相處的道理,強求不得。
他面上帶著笑意,腳步不慢的離開。
第二日,朝堂上果然宣布了最終結果,先派遣兩位戶部的官員去江南,專司機器改造之事,令整個江南,都要遍布新式織機,同時下令豐產司,研究提升棉花產量之法。
官員領命,各自忙碌。
宋朗旭不記得棉花提升產量之法,好像要什麼摘棉鈴,防蟲等等?又不敢貿然說出耽誤了師兄的研究方向,只好暗暗記下,打算先在自家的田裡試試。
只是他還沒來得及去棉花地里忙活,又被宣進宮中,隆慶帝瞧了他好幾次,這才悠悠把事情說出來。
原來是製鹽法的事。
自從新的製鹽法被提煉總結後,隆慶帝思前想後,派出一個心腹官員去了硯州,親自督查製作,意圖改造。
當然,硯州也正是趙師兄趙辰之掌握的地域,依山傍水,靠近海岸線。
手握良策,又有地利,按理說應該早就研究出改良之法,但愣是舉步維艱,難以成功。前些日子更是傳出消息來,藏著製鹽法的密室險些被燒了。
雖然其中放著的秘法安然無恙,火漆密封俱在,但隆慶帝覺得謄抄一份秘法又不麻煩,萬一呢?
為了加快進度,也為了查清此事,他只得再派一人過去,而這個人選,就很難選。
他原先派的心腹為主,趙辰之為副,本來好好的,再來一個管事的,到底聽誰呢?
但如果派宋朗旭去,自然是名正言順,首先他也是新式製鹽法的發現人,論起資格來不落於人。其次跟趙辰之有些香火情,又被名分壓制,遇事好商量。
所以隆慶帝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派出他去。
宋朗旭聽的皺眉,這事.....棘手的很吶!一聽就知道麻煩重重,難以處置。
但製鹽法改良本是他提出來的,事關天下萬民,他就算找不到背後鬧鬼的人,也要先將此法研究<hr>
謝雪齋是個能幹的,將各項事務打理的井井有條不說,另有收益交入內庫之中,看著那個數字,隆慶帝就能樂的合不攏嘴,深嘆自己識人之明,尋到一位為國為民還能力出眾的能臣。
只是目前,他遇到了一樁難事,不知道該派誰去處理,既要有能力,還要有權威,兼要他能放心。
既要又要還要是皇帝的特權,所以他絲毫不覺得自己要求太高。
宋朗旭正在專心整理文書筆記,發覺御書房內寂然無聲他也沒停下手中動作,先將筆記整理齊整後,這才轉身立在一旁,等著隆慶帝發話。
隆慶帝目視虛空,發了一刻鐘呆,這才想起什麼來,「宋愛卿,朝中最近在爭吵下派官員督管新式織布機的事情,你怎麼看?」
宋朗旭早就發現,隆慶帝平時對臣子也分了等級,普通臣子稱為卿,特別看重的稱為愛卿,以示心中偏好。但他並不覺得混上這個稱呼就能放鬆躺平,反而認認真真提出自己的意見:「諸位大臣的想法都好也有道理,一派人覺得應該派專人督管,專事專辦,一派人覺得前程未定不應勞民傷財,由當地長官兼任即可。」
「而依我來看,有句話叫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何不兩策並用呢?」
隆慶帝精神一振,「如何並用?」
「像江南這種土地豐茂,織造風行的地方,自然該由朝廷派出專人監管,那裡產業鏈成熟,已經成了規模,專人專管能夠發揮出最大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利用資源。而貧瘠之地,一切都要從頭開始,當地長官熟悉情況,才能更好的發揮用處。」
說到這裡,他做出輕鬆的表情:「說不定新派去的官員,連當地方言都聽不懂呢!這該怎麼開展工作?」
隆慶帝被逗的一樂,忍俊不禁,不由得回憶起舊事,從前有個偏遠地區出來的二甲進士,官話學的不好,御前對答時又結結巴巴,弄的隆慶帝硬是沒聽懂他說什麼的,只能幹巴巴講了幾句場面話,讓人退下了。
雖然逗樂,倒也不無道理,隆慶帝覺得此法可行,默默記下,又命宋朗旭將整理好的織布機廠建立要決多謄抄幾分,到時候好發給臨行官員。
這要決宋朗旭早就寫過,圖文並茂數據詳實,需要留心的地方都一清二楚,只要智商正常點的,按圖索驥也能幹好這趟公差。
宋朗旭應了是之後,又重新側立一旁,等候召喚。
隆慶帝見著他不驕不躁的狀態,心中便有了底。
*
侍奉的時辰過了,宋朗旭跟過來的同僚交班之後,悄然離去,路上偶爾遇見剛進宮的諸位大人,也點頭致意。
之前跟何御史在門口吵了一架,已經有人感嘆過他牙尖嘴利,得勢不饒人。等到棉絲案一過,眾人才發現此人深藏不露,一出手就如雷霆,斷無退路。
這樣果決果斷,難免讓他們害怕,便忍不住在宋朗旭路過時,多看幾眼。可是這些日子宋朗旭御前行走,舉止有度不亢不卑,即使是再怎麼樣也沒有生氣動怒,又挽回不少印象分。
宋朗旭壓根不在乎這些人想什麼,合則聚不合則散,本也是朋友之間相處的道理,強求不得。
他面上帶著笑意,腳步不慢的離開。
第二日,朝堂上果然宣布了最終結果,先派遣兩位戶部的官員去江南,專司機器改造之事,令整個江南,都要遍布新式織機,同時下令豐產司,研究提升棉花產量之法。
官員領命,各自忙碌。
宋朗旭不記得棉花提升產量之法,好像要什麼摘棉鈴,防蟲等等?又不敢貿然說出耽誤了師兄的研究方向,只好暗暗記下,打算先在自家的田裡試試。
只是他還沒來得及去棉花地里忙活,又被宣進宮中,隆慶帝瞧了他好幾次,這才悠悠把事情說出來。
原來是製鹽法的事。
自從新的製鹽法被提煉總結後,隆慶帝思前想後,派出一個心腹官員去了硯州,親自督查製作,意圖改造。
當然,硯州也正是趙師兄趙辰之掌握的地域,依山傍水,靠近海岸線。
手握良策,又有地利,按理說應該早就研究出改良之法,但愣是舉步維艱,難以成功。前些日子更是傳出消息來,藏著製鹽法的密室險些被燒了。
雖然其中放著的秘法安然無恙,火漆密封俱在,但隆慶帝覺得謄抄一份秘法又不麻煩,萬一呢?
為了加快進度,也為了查清此事,他只得再派一人過去,而這個人選,就很難選。
他原先派的心腹為主,趙辰之為副,本來好好的,再來一個管事的,到底聽誰呢?
但如果派宋朗旭去,自然是名正言順,首先他也是新式製鹽法的發現人,論起資格來不落於人。其次跟趙辰之有些香火情,又被名分壓制,遇事好商量。
所以隆慶帝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派出他去。
宋朗旭聽的皺眉,這事.....棘手的很吶!一聽就知道麻煩重重,難以處置。
但製鹽法改良本是他提出來的,事關天下萬民,他就算找不到背後鬧鬼的人,也要先將此法研究<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