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堅持

  2010年我大學畢業,一個人艱苦地在大城市裡奮鬥。一個人租一間十幾平的小房子,工資低,勉強解決溫飽。一個人上班,一個人下班,周末宅兩天,兩天沒說一句話。

  說實話,貧窮和寂寞是創作的理想時期。但是那段時間我除了寫詩什麼也沒寫,因為我對寫作失望了。

  不敢寫呀,寫的越多,失望越大,沒有出頭之日呀。

  有時特別羨慕那些名家,寫點什麼就可以出點什麼,不怕沒書出,就怕沒書寫。而我們苦呀,不怕沒東西寫,就怕出不了。

  本以為自己會在大城市裡成就一番事業,最後落腳一個節奏緩慢、生活安逸的小縣城裡過活。

  那幾年《致青春》小說正火,想想我大學時寫的小說,我覺得可以改改。

  在要不要修改第四部 小說的問題上我猶豫了三年。畢竟現在的文學不容易出成績,付出與收穫不太成比例。2014年我下定決定要改一改這本小說,刪去了原書的四分之三,然後續寫了一半之後自駕去西藏了,回來之後完成了後半部分有關西藏的內容,成就了《只為與你相見》。

  寫好之後繼續重複著很多年前的動作:投稿。

  以前在網上看過一個關於投稿的帖子,說沒投過500家都不要放棄。

  其實後來才知道,這樣投稿是很盲目的。一般出書都是先提交選題,然後選題通過了再寫全稿。先寫好去投稿很得不償失的,經常都是白忙活一場。

  那段日子,也有好多編輯加我,一般都是自費的。其實我的要求不低也不高,稿費什麼的我都無所謂,只要不用我出錢,怎麼出都行。因為我實在沒臉對朋友說自己是自費出書的。

  唉,怎麼說呢,可能真的成為一種情結了。

  後來也真有圖書公司和我簽約了。合同的各種苛刻我都能接受,只要能出版。圖書公司說他們操作比較快,一般三、四個月可能出版出來。說是三、四個月,最後拖了半年,中途我也不喜歡催人家,半年來我只問過三次進展。後來還是退稿了,原因不詳,合同作廢。

  還好我沒有提前向朋友同事炫耀,提都沒提,要不然我丟大發了。

  不過在此過程中我認識了一個出版界的人,一個很好的人。也因為這個恩人,事情才有了一絲轉機,《只為與你相見》是我這17年來唯一被出版的作品。

  該小說於2014年9月開始投搞,一共投稿271次,回復64次,要求合作、自費、補貼出版的13次,要求改稿1次,過審核無下文的3次,簽約1次,合同期內未能出版一次,補簽協議一次。

  這些都是真實的數字!

  還好中學時代寫的書稿全燒了,燒了也好,不然現在又要糾結怎麼出版的問題了。

  工作穩定,平淡無奇地過日子,就在我以為自己將要永遠地平淡地終老此身的時候,好多勵志的人物一次次地點燃了我文學的火苗。打工詩人余秀華,農民作家范雨素...我才三十歲,我還有的是時間,我還有的是機會。

  不寫就亡,寫了就葬。就是葬了也不能亡,所以我仍然在堅持寫作。

  有人問過我,什麼時候才會創作枯竭,我的回答是功成名就的時候,所以19年來,我的創作一直沒有枯竭。

  是迎合讀者的口味,還是堅持自己的內心

  經常有人問我寫作能賺多少錢,我一時不知道該怎麼去回答,就好像什麼事情都可以用錢來衡量一樣。

  網上有好多招匿名寫手的,也有人找過我,說實話,我已經過了缺錢的年紀,寫作為了情結,出書為了夢想,不是為了錢。

  也有很多人都說自己寫作不為出名,只為情結。一開始我也是這麼認為的,也認為自己就是這麼做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寫作之人最大的願望便是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文字,不出名誰認識你,又會有誰去讀你的文字?

  當下好多雞湯書盛行,那我撈點乾貨還不行嘛?沒想到,也不知是撈乾了味淡了還是怎麼的,出版之路依然很艱難。

  也有人告訴我,要多寫市場書,不要去裝AC之間寫一些所謂的純文學,純文學作品沒市場。也不要去寫小說,百分之九十的出版社見到小說就頭疼,要多寫一些社科書、勵志書。如果我真這麼做了,那還是我的文學夢嗎?文學不是文字。

  晉江里的書無數,什麼風格的都有,但是金榜卻是最近的流行趨勢,在要不要寫熱文這件事上,我思考了好久好久!這本書數據撲到死,也是在我預料之中的,所以後邊我可能要花很長的時間去想一想,我到底該寫些什麼。

  我只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愛好寫作的人,我的大腦里同時構思了好多作品,正如前面所說的,寫了又出版不了,會很難過的。

  但是我仍然在堅持寫作,不管能不能出版;我仍然在堅持我的內心,哪怕我寫的文字只有一個人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