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仔細算算, 光是鑄造好的金銀就有上千萬兩之數。國庫一年加起來的稅銀才幾百萬兩,抄一個晉南王府,未來三五年的稅銀都有了!

  榮親王批了這麼多天摺子,也算是知道戶部現在能用的錢大頭基本來自南嶺府下的幾個縣。

  至於整個江南?

  呵呵。

  把控江南的豪強世家別說交稅銀,他們不勾結當地知縣知府搜刮民脂民膏,謊報天災朝國庫伸手要錢就算好事!

  一旦聽聞這麼大一筆銀子入了國庫,全大燕各州府都要天災不斷,急需朝廷賑災。

  榮親王眼珠一轉,頗為無賴地朝燕文帝一笑,「父皇,這筆銀子您要如何安排?」

  自古以來皇帝的錢袋子分兩個,一個國庫一個內庫,如同世家大族一樣,前者是公庫,後者是私庫。

  國庫由戶部掌管,內庫是皇帝的個人帳戶,由皇帝派親信掌控。一般來說,皇帝想在宮內大興土木,那就要自掏腰包。

  想用國庫的銀子給自己修繕寢宮?

  從內閣到六部尚書都要輪流諫言,更別提御史了,那是逮住機會就要噴皇帝一頭。

  所以數千萬兩金銀入了國庫,那就不是皇帝說了算,得是百官決斷,皇帝負責加印蓋璽。

  所以錦衣衛呈密報一來是讓燕文帝趕緊派親兵接手,以防中間出現差錯。二來也是問問這怎麼分。

  多少入內庫?多少入國庫?

  燕文帝沉吟半晌沒說話,自從他接手大燕,坐上皇帝的位子,就知道這活不好干。

  先帝把錢揮霍得一乾二淨,在他登基前期,全靠血洗朝堂抄家充實國庫。

  如今國庫談不上豐厚,但也不算空虛。

  決斷良久,燕文帝忽然問,「歲寒可有摺子要上?」

  這話把人問住了。

  時柯雖和錦衣衛關係密切,也可通過錦衣衛的渠道給皇帝上奏,但這是情急之下的選擇,一般沒事誰走這個路?

  那不就是正正經經寫摺子,然後慢悠悠上奏,等燕文帝批嗎?

  但傳信的人不一般,他是錦衣衛啊,有監察百官的責任。

  所以他還真回答了燕文帝的問題。

  「時大人與唐大人過去一月核算了邊關帳簿與糧草,中間又查看考院修繕記錄,屬下來時,二位大人正準備回俞峰城。」

  張總管得了答案急匆匆回御書房,答完之後就見燕文帝若有所思。

  「入了國庫也是分給一群蠹蟲,取三分之二金銀入內庫,剩下三分之一入國庫。玉器布料孤本典籍通入私庫,朕要賞賜平亂中有功之臣!」

  榮親王琢磨了下,發現狠還是親爹狠。

  三分之二的金銀入了內庫,給誰,怎麼用都是皇帝說了算。

  用這錢大興土木修繕行宮是用,給邊關賞賜擴充駐君更換械弩也是用。

  而且不用看戶部上摺子勸諫,不用聽御史唧唧歪歪說什麼君主自當勤勉節儉,不能貪圖享受。

  看!朕可沒用這錢大肆封賞後宮,反而用在邊關駐軍上,誰不說燕文帝聖明?

  從晉南王府抄沒的大部分孤本典籍玉器珠寶基本是先帝賞賜,也就是說御賜之物。

  不值多少錢,但很有面子,正好適合賞賜。

  晉南王府在京城還有產業,一併查抄,地契之類的也能用來賞賜。

  可以說,為了省錢養兵,燕文帝摳門到了極致。

  榮親王:「……」

  榮親王恍然大悟,他還有得學。

  他回到奏摺桌上,拿出幾本帳簿,核算國庫現在的銀子,再加上未來將要入庫的幾百萬金銀。

  又去對比過去賑濟災民,興修水利用的銀子,發現這些足以夠用。

  當然,他特意挑出來戶部撥給邊關的軍費,看了又看,不是鼻子不是眼地挑剔,「去年糧草補給到了七成,還有人說軍餉糜費?!」

  數萬人駐守邊關,每天出門對敵回來不讓人吃飽飯,莫不是腦子有病等著找抽?

  有摺子上書邊關屯田已能自給自足,不必中央調集糧草,人力畜力消耗大,路上損耗頗多,實在不划算。

  榮親王不等看完,直接扔了。

  屯田多歸多,待作物產出後被邊關豪強搜刮一波,剩下的兩成是駐軍所得,這夠誰吃飯?

  所以他對從未謀面的堂弟時柯印象頗好,對方給錢給糧,誰見了不都捧著。說句迷信的,這是財神爺。

  燕文帝點點桌子,「既然如此,你帶兵走漕運路線,半路換船,從海青港口入京,將錢一文不少送入國庫!」

  榮親王很清楚這事兒得他來,其他人不是有事要忙(指清算晉南王餘黨),就是身份不夠。

  他身份夠高,雖然沒冊封太子,可燕文帝就剩他一個兒子。

  最妙的是,榮親王帶過兵。如今燕文帝將親衛派給他,未嘗不有讓他接管兵權的意思。

  再有,消息靈通的人此刻應該接到消息,尤其是私底下小動作不斷的豪強,此刻應盤算著幾家出多少青壯,如何在半路截殺運送隊伍。

  榮親王摺子一扔,硃筆架上,向燕文帝行禮道,「兒臣接旨!」

  輾轉幾番,晉南王之事終於在四月底收尾。

  中途未嘗沒有人自持身份勸諫天子將金銀送入國庫,但全被擋了回去。

  分到國庫的銀子,戶部有人接管,分到內庫的銀子當然是榮親王押送入宮。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