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頁
他沒有時間耗下去,或許也怕祝子熹對他下手,當即就帶著人離開了。
祝珩有些不解:「舅舅,為何又不讓我與沈閣老見面了?」
按照祝子熹原本的想法,是要安排他和沈問渠會面,不然也不會讓他坐在屏風後。
「我想岔了。」祝子熹搖搖頭,神色冷淡,「我原以為他插手睢陽一案,是不忍忠臣良將無辜枉死,想為將士們討回公道。和他談過後才知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穩固南秦朝堂。」
或許正義公道很重要,但重不過國勢安危。
從沈問渠問他是不是意欲謀反開始,祝子熹就清楚地認識到,他們兩個不是同一路人。
非友即敵,那就沒必要讓沈問渠見到祝珩了。
「雖然以他的為人不太像會對你下手,但還是防備一點比較好。」經歷了這麼多事,祝子熹對祝珩的安危看得格外重,也不再相信任何人。
祝珩微微頷首,心裡動容:「舅舅思慮周全,長安自愧弗如。」
他親自倒了杯茶,遞給祝子熹:「沈問渠忠於南秦,會做出這樣的取捨也正常,只是我不明白他為何要不遠萬里來見你。」
祝子熹抿了口茶,遲疑道:「為了打探關於你的消息?」
「有可能,但我覺得不僅僅是這個原因。」祝珩不喝茶水,把玩著空杯子,修長的指尖撫過白瓷上的釉色,字斟句酌,「他太急切了。」
臨危不亂的沈閣老不該如此疲於奔命,這讓他聯想到將死之人費盡心機尋求活下去的辦法。
祝珩手腕一轉,茶杯被倒扣在桌子上:「來人。」
話音剛落,六道暗色身影便悄無聲息地跪在他面前:「主子。」
這是燕暮寒特地留下的暗衛,供他差遣,保護他的安全。
祝珩眯了眯眼睛,吩咐道:「兩人跟著沈問渠,兩人快馬加鞭趕往大都,任何風吹草動都不要放過,我要知道發生的所有事。」
四名暗衛應聲離去:「遵命。」
祝子熹面上不顯,悄悄在心裡感慨,這媳婦兒娶的好像還不賴:「你懷疑大都出事了?」
「眼下是多事之秋,朝局動盪,誰也說不準哪一日氣數將盡。」
比如北域王廷里的那位,不就突然咽氣了。
祝珩剛得到燕暮寒送來的消息,唏噓不已:「有備無患罷了。」
祝子熹點點頭,看向面前的兩名暗衛:「讓他們離開吧。」
這樣說話都不方便。
「等下,我還有事要他們去做。」沒有避著祝子熹,祝珩直接從懷裡拿出一沓信,語氣變得柔和,「送到北域王廷,務必交到燕暮寒手上。」
祝子熹看愣了,那一沓信能有十封:「你之前飯都顧不上吃,就是忙著寫這東西?分開不過幾日,你和燕暮寒這麼黏糊?」
被長輩打趣,祝珩面子上有些掛不住,含糊地應了聲,打發暗衛離開。
之前他跟蹤金折穆去淮州城,答應了給燕暮寒寫信,分別一月就是十封信,後來出了岔子,但祝珩一直惦記著這件事。
他想給燕暮寒極盡所能的寵愛。
這還是他那個冷心冷情的外甥嗎?
祝子熹發自內心的覺得,祝珩改變了很多:「我之前還擔心你和燕暮寒在一起會受委屈,現在看來,是我想多了。」
燕暮寒雖然在成親當天丟下了祝珩,但無論是暗衛還是睢陽城守衛軍,無論是快馬加鞭的急報還是對祝珩做任何事的支持態度,燕暮寒所做的一切,都表示出他對祝珩的愛意。
祝珩分明也甘之如飴。
「寫那麼多信,是想他了?」祝子熹調侃道,「看來我祝家要出個大情種了。」
祝珩單手握拳掩著唇,輕輕咳了聲,扯開話題:「如今我都成親了,舅舅是不是也該考慮一下自己的終身大事了?」
以前為了照顧他,為了守住祝家,祝子熹沒心情也沒精力去考慮成親的事,如今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祝珩不想看到祝子熹孤獨終老。
「舅舅可曾有過心儀之人?」
一句話把祝子熹問毛了,他放下杯子,板著一張臉故作不悅:「沒大沒小,還開始打探長輩的私事了,和你那小狼崽過好你們的日子就是。」
看這模樣,是有過的。
祝珩笑得促狹:「我不打探,舅舅可要快點給我娶個舅母回來。」
祝子熹低斥一聲,不自在地轉開臉。
派出去的三撥暗衛陸續有了回信,出乎祝珩的意料,最先傳來消息的是前往大都的暗衛。
已經近十日了,自上次王廷的消息之後,燕暮寒再無音訊。
祝珩轉了轉手腕上的珠串,看著玉珠繞著線翻滾,在腕骨上留下一陣陣微涼的感覺。
為什麼沒有消息。
是太忙了,連給他回個信的時間都沒有?還是北域又出了什麼事?
這麼一想,祝珩立馬坐不住了,快速拆開從大都傳回來的密報,同時吩咐道:「去備馬車。」
這邊有祝子熹盯著,應該不會出什麼岔子,他得回一趟北域,去看看燕暮寒發生了什麼事。
然而一看到信上說了什麼,祝珩立馬變了臉色:「等等。」
剛說不會出岔子,立馬就打臉了。
德隆帝立太子了。
立的卻不是大皇子,而是尚且年幼的十三皇子。
祝珩有些不解:「舅舅,為何又不讓我與沈閣老見面了?」
按照祝子熹原本的想法,是要安排他和沈問渠會面,不然也不會讓他坐在屏風後。
「我想岔了。」祝子熹搖搖頭,神色冷淡,「我原以為他插手睢陽一案,是不忍忠臣良將無辜枉死,想為將士們討回公道。和他談過後才知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穩固南秦朝堂。」
或許正義公道很重要,但重不過國勢安危。
從沈問渠問他是不是意欲謀反開始,祝子熹就清楚地認識到,他們兩個不是同一路人。
非友即敵,那就沒必要讓沈問渠見到祝珩了。
「雖然以他的為人不太像會對你下手,但還是防備一點比較好。」經歷了這麼多事,祝子熹對祝珩的安危看得格外重,也不再相信任何人。
祝珩微微頷首,心裡動容:「舅舅思慮周全,長安自愧弗如。」
他親自倒了杯茶,遞給祝子熹:「沈問渠忠於南秦,會做出這樣的取捨也正常,只是我不明白他為何要不遠萬里來見你。」
祝子熹抿了口茶,遲疑道:「為了打探關於你的消息?」
「有可能,但我覺得不僅僅是這個原因。」祝珩不喝茶水,把玩著空杯子,修長的指尖撫過白瓷上的釉色,字斟句酌,「他太急切了。」
臨危不亂的沈閣老不該如此疲於奔命,這讓他聯想到將死之人費盡心機尋求活下去的辦法。
祝珩手腕一轉,茶杯被倒扣在桌子上:「來人。」
話音剛落,六道暗色身影便悄無聲息地跪在他面前:「主子。」
這是燕暮寒特地留下的暗衛,供他差遣,保護他的安全。
祝珩眯了眯眼睛,吩咐道:「兩人跟著沈問渠,兩人快馬加鞭趕往大都,任何風吹草動都不要放過,我要知道發生的所有事。」
四名暗衛應聲離去:「遵命。」
祝子熹面上不顯,悄悄在心裡感慨,這媳婦兒娶的好像還不賴:「你懷疑大都出事了?」
「眼下是多事之秋,朝局動盪,誰也說不準哪一日氣數將盡。」
比如北域王廷里的那位,不就突然咽氣了。
祝珩剛得到燕暮寒送來的消息,唏噓不已:「有備無患罷了。」
祝子熹點點頭,看向面前的兩名暗衛:「讓他們離開吧。」
這樣說話都不方便。
「等下,我還有事要他們去做。」沒有避著祝子熹,祝珩直接從懷裡拿出一沓信,語氣變得柔和,「送到北域王廷,務必交到燕暮寒手上。」
祝子熹看愣了,那一沓信能有十封:「你之前飯都顧不上吃,就是忙著寫這東西?分開不過幾日,你和燕暮寒這麼黏糊?」
被長輩打趣,祝珩面子上有些掛不住,含糊地應了聲,打發暗衛離開。
之前他跟蹤金折穆去淮州城,答應了給燕暮寒寫信,分別一月就是十封信,後來出了岔子,但祝珩一直惦記著這件事。
他想給燕暮寒極盡所能的寵愛。
這還是他那個冷心冷情的外甥嗎?
祝子熹發自內心的覺得,祝珩改變了很多:「我之前還擔心你和燕暮寒在一起會受委屈,現在看來,是我想多了。」
燕暮寒雖然在成親當天丟下了祝珩,但無論是暗衛還是睢陽城守衛軍,無論是快馬加鞭的急報還是對祝珩做任何事的支持態度,燕暮寒所做的一切,都表示出他對祝珩的愛意。
祝珩分明也甘之如飴。
「寫那麼多信,是想他了?」祝子熹調侃道,「看來我祝家要出個大情種了。」
祝珩單手握拳掩著唇,輕輕咳了聲,扯開話題:「如今我都成親了,舅舅是不是也該考慮一下自己的終身大事了?」
以前為了照顧他,為了守住祝家,祝子熹沒心情也沒精力去考慮成親的事,如今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祝珩不想看到祝子熹孤獨終老。
「舅舅可曾有過心儀之人?」
一句話把祝子熹問毛了,他放下杯子,板著一張臉故作不悅:「沒大沒小,還開始打探長輩的私事了,和你那小狼崽過好你們的日子就是。」
看這模樣,是有過的。
祝珩笑得促狹:「我不打探,舅舅可要快點給我娶個舅母回來。」
祝子熹低斥一聲,不自在地轉開臉。
派出去的三撥暗衛陸續有了回信,出乎祝珩的意料,最先傳來消息的是前往大都的暗衛。
已經近十日了,自上次王廷的消息之後,燕暮寒再無音訊。
祝珩轉了轉手腕上的珠串,看著玉珠繞著線翻滾,在腕骨上留下一陣陣微涼的感覺。
為什麼沒有消息。
是太忙了,連給他回個信的時間都沒有?還是北域又出了什麼事?
這麼一想,祝珩立馬坐不住了,快速拆開從大都傳回來的密報,同時吩咐道:「去備馬車。」
這邊有祝子熹盯著,應該不會出什麼岔子,他得回一趟北域,去看看燕暮寒發生了什麼事。
然而一看到信上說了什麼,祝珩立馬變了臉色:「等等。」
剛說不會出岔子,立馬就打臉了。
德隆帝立太子了。
立的卻不是大皇子,而是尚且年幼的十三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