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從名牌大學退學,就好比愛美的女孩丟棄了她的迪奧香水。
「大家……大家多吃點,辛苦你們照顧小惜這孩子。」時惜母親急匆匆站起身,不小心打碎時惜的玻璃杯,又是一陣手忙腳亂。
整個局,阿久都只聽不說,話題偶爾被踢皮球似的拋到自己這時,她也能遊刃有餘地踢回去。
回家後阿青問起其中味道,她淡笑不語,沒否認也沒給予肯定,留白往往是最具餘韻的語言,拖得人心痒痒的。
日子這樣尋常反覆,總會令人的眼睛不自覺帶上審視,像在雞蛋裡挑骨頭似的挑挑揀揀,例如大家開始好奇為什麼每次只有時惜的母親來找他,他的父親呢?
雙親與家庭,是一個隱私的話題,每當碰及此處,人們會不動聲色移開話題,生怕戳到對方痛處,然後自己得花一番時間安慰與道歉。
主動提及此話題的是時惜。
那天很不巧的,樓下的小珍水管裂了。時惜到那兒時,小珍褲子高高捲起,像田地中插秧的小姑娘那般艱辛,冰冰涼的水貼著腳踝,一點一點往上漫。
時惜渡著流動的水,彎腰細細檢查破碎的地方,小珍在一旁遞他所需的工具。
時惜第一次主動開口,不大熟練,帶著些彆扭:「我已經將近十年沒有見過我爸了。」
像是想打破兩人的尷尬場面,又像是埋在心裡的東西久了總要拿出來曬一曬。
「我常常考試都是班級第一,他很驕傲。但有一天我回來說,我不想學了,我至今也忘不了……」
忘不了他上一秒還笑意盈盈的父親,突然被撕裂開的表情,臉旁的骨骼一緊,就知道他咬緊了牙。
幾個字不受控制地從牙縫裡蹦出來:「你個小兔崽子,不讀書!不讀書以後有什麼出息!」
「我想去踢球,我想成為一名足球運動員。」時惜抱緊了手中的球,衣服被沾染上泥土,在他父親眼中,卻如一張潔白無瑕的紙被骯髒的泥土的入侵。
混亂的場面也席捲了他那段記憶,時惜不太記得後來父親說了什麼,只依稀留存些感覺,那時母親身體的溫度似也能融化所有的不堪。
父親摔門的聲音,決然而去的背影,是時惜記憶里最後一筆,是過往這幅畫上的臨摹,寥寥幾筆,未盡之言。
提筆的剎那,就已道盡了故事的結局。
未盡的話語,不像告別那般直白,清清楚楚地對你說一句「再見」;不像失聯那般簡單,讓你對今後的日子抱有期待與無限念想。
它不聲不響地處在其中,給你道別又給你想像,恰到好處地拿捏著你的不甘,你的情緒,你的一舉一動。
然後在你轉頭時,光明磊落站在你面前,體驗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痛楚。
是有一些疼。
時惜講完他的故事,水管也驚奇地被修好了。他摸了摸後腦勺,被小珍敬佩的目光送出門。
提著一套老舊的修理工具,撒著拖鞋,往樓上走去。
聽說,時惜也是整棟樓的閒人。
眾人踏著日光在外奔波忙碌,為生活討一點盼頭時,時惜一邊盼著自己變得更好,又一邊焦慮地躺在床上上下滑動手機。
有時看看視頻,有時刷刷新聞,更多時候像個無頭蒼蠅在招聘網上亂撞,太差的看不上,太好的要不起。
唯一一份心儀的工作,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投了簡歷,最終石沉大海,連面試的簡訊都沒有接收的資格。
他那時還以為自己的手機沒話費了,連夜冒著大雨充了一百,收到的卻是移動的繳費簡訊。
過後頭腦清醒了,想一想,真逗。
又是躺在床上,開了的外掛,在這樣的日子裡循環往復。尋常與習慣本就無話可說,說出來倒像是記流水帳似的,晃一晃就過了。
但總有些突發事件給人心敲上一錘,把上帝規定的軌跡撥亂。
二樓的梅姨病了,39度的高燒。對於年輕人熬一熬就過了,放在老年人身上似是一次渡劫。
渡的還是生與死。
白日裡,人去樓空。能幫上忙的只有時惜這一個閒人,他突然慶幸自己是個閒人。
伴著紛擾錯亂的腳步,時惜將梅姨送去了醫院,把梅姨扶到最近的椅子上。
他懇切地說:「姨,您堅持一會兒,我掛個號就來。」
得到梅姨虛弱的同意後,時惜這才放心地穿梭在人群中。
人人手上都拿著各類的診斷書,穿梭在方格瓷磚與潔白天花板間,門診前長隊扭扭曲曲地蜿蜒成一條線,赤裸裸地橫插在時惜和梅姨中央。
像阻隔了年齡與光陰的玻璃,看得見,卻過不去,也摸不著。
就如再也摸不到那年的初夏,熱氣騰騰,同樣綠樹成蔭。他的心涼如珠翠,沒有哪縷熱氣願意緩解一二,他的身體汗流浹背,也沒有哪片綠蔭願意分擔一二。
那時他坐在泛黑的椅子上,拿著醫院開的診斷結果,「髕骨骨折」,白底黑字,變成一個個兒時遊戲中的炸彈,「砰——」一聲,在心裡開花。
醫生繼續說著:「如果後期恢復的好,還是可以踢球,只是要避免劇烈運動。」
他用了「如果」,做了假設。是在安慰,又是給自己留些餘地。
時惜捧著診斷書,站在穿梭焦急的醫院人群中。
站在人群中格格不入本身就是一種尷尬。
「大家……大家多吃點,辛苦你們照顧小惜這孩子。」時惜母親急匆匆站起身,不小心打碎時惜的玻璃杯,又是一陣手忙腳亂。
整個局,阿久都只聽不說,話題偶爾被踢皮球似的拋到自己這時,她也能遊刃有餘地踢回去。
回家後阿青問起其中味道,她淡笑不語,沒否認也沒給予肯定,留白往往是最具餘韻的語言,拖得人心痒痒的。
日子這樣尋常反覆,總會令人的眼睛不自覺帶上審視,像在雞蛋裡挑骨頭似的挑挑揀揀,例如大家開始好奇為什麼每次只有時惜的母親來找他,他的父親呢?
雙親與家庭,是一個隱私的話題,每當碰及此處,人們會不動聲色移開話題,生怕戳到對方痛處,然後自己得花一番時間安慰與道歉。
主動提及此話題的是時惜。
那天很不巧的,樓下的小珍水管裂了。時惜到那兒時,小珍褲子高高捲起,像田地中插秧的小姑娘那般艱辛,冰冰涼的水貼著腳踝,一點一點往上漫。
時惜渡著流動的水,彎腰細細檢查破碎的地方,小珍在一旁遞他所需的工具。
時惜第一次主動開口,不大熟練,帶著些彆扭:「我已經將近十年沒有見過我爸了。」
像是想打破兩人的尷尬場面,又像是埋在心裡的東西久了總要拿出來曬一曬。
「我常常考試都是班級第一,他很驕傲。但有一天我回來說,我不想學了,我至今也忘不了……」
忘不了他上一秒還笑意盈盈的父親,突然被撕裂開的表情,臉旁的骨骼一緊,就知道他咬緊了牙。
幾個字不受控制地從牙縫裡蹦出來:「你個小兔崽子,不讀書!不讀書以後有什麼出息!」
「我想去踢球,我想成為一名足球運動員。」時惜抱緊了手中的球,衣服被沾染上泥土,在他父親眼中,卻如一張潔白無瑕的紙被骯髒的泥土的入侵。
混亂的場面也席捲了他那段記憶,時惜不太記得後來父親說了什麼,只依稀留存些感覺,那時母親身體的溫度似也能融化所有的不堪。
父親摔門的聲音,決然而去的背影,是時惜記憶里最後一筆,是過往這幅畫上的臨摹,寥寥幾筆,未盡之言。
提筆的剎那,就已道盡了故事的結局。
未盡的話語,不像告別那般直白,清清楚楚地對你說一句「再見」;不像失聯那般簡單,讓你對今後的日子抱有期待與無限念想。
它不聲不響地處在其中,給你道別又給你想像,恰到好處地拿捏著你的不甘,你的情緒,你的一舉一動。
然後在你轉頭時,光明磊落站在你面前,體驗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痛楚。
是有一些疼。
時惜講完他的故事,水管也驚奇地被修好了。他摸了摸後腦勺,被小珍敬佩的目光送出門。
提著一套老舊的修理工具,撒著拖鞋,往樓上走去。
聽說,時惜也是整棟樓的閒人。
眾人踏著日光在外奔波忙碌,為生活討一點盼頭時,時惜一邊盼著自己變得更好,又一邊焦慮地躺在床上上下滑動手機。
有時看看視頻,有時刷刷新聞,更多時候像個無頭蒼蠅在招聘網上亂撞,太差的看不上,太好的要不起。
唯一一份心儀的工作,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投了簡歷,最終石沉大海,連面試的簡訊都沒有接收的資格。
他那時還以為自己的手機沒話費了,連夜冒著大雨充了一百,收到的卻是移動的繳費簡訊。
過後頭腦清醒了,想一想,真逗。
又是躺在床上,開了的外掛,在這樣的日子裡循環往復。尋常與習慣本就無話可說,說出來倒像是記流水帳似的,晃一晃就過了。
但總有些突發事件給人心敲上一錘,把上帝規定的軌跡撥亂。
二樓的梅姨病了,39度的高燒。對於年輕人熬一熬就過了,放在老年人身上似是一次渡劫。
渡的還是生與死。
白日裡,人去樓空。能幫上忙的只有時惜這一個閒人,他突然慶幸自己是個閒人。
伴著紛擾錯亂的腳步,時惜將梅姨送去了醫院,把梅姨扶到最近的椅子上。
他懇切地說:「姨,您堅持一會兒,我掛個號就來。」
得到梅姨虛弱的同意後,時惜這才放心地穿梭在人群中。
人人手上都拿著各類的診斷書,穿梭在方格瓷磚與潔白天花板間,門診前長隊扭扭曲曲地蜿蜒成一條線,赤裸裸地橫插在時惜和梅姨中央。
像阻隔了年齡與光陰的玻璃,看得見,卻過不去,也摸不著。
就如再也摸不到那年的初夏,熱氣騰騰,同樣綠樹成蔭。他的心涼如珠翠,沒有哪縷熱氣願意緩解一二,他的身體汗流浹背,也沒有哪片綠蔭願意分擔一二。
那時他坐在泛黑的椅子上,拿著醫院開的診斷結果,「髕骨骨折」,白底黑字,變成一個個兒時遊戲中的炸彈,「砰——」一聲,在心裡開花。
醫生繼續說著:「如果後期恢復的好,還是可以踢球,只是要避免劇烈運動。」
他用了「如果」,做了假設。是在安慰,又是給自己留些餘地。
時惜捧著診斷書,站在穿梭焦急的醫院人群中。
站在人群中格格不入本身就是一種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