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白天我們去鄉間田壟,划船,徒步,騎單車。
鄉間小路兩邊開滿了橙花,香滿了一路,單車輕盈掠過,遠處炊煙裊裊。
她在前,我在後,我哼唱起《南海姑娘》,她笑眯眯回頭說一句:唱跑調了。
就這樣,我帶她旅行,她什麼也不用管,背著手跟著我走就行了。
就像小時候,不管多遠的路途,我只管牽著她的手,背上自己漂亮的小背包,戴上小墨鏡,蹦蹦躂躂,就隨著她走過了那些名山大川。
五歲,七歲,九歲……一年年的暑假、寒假,都會跟著媽媽去旅行。
她帶我,乘船沿長江三峽順流而下,在繁星密布的夏夜天空下,站在船頭,她輕盈的藍色格紋裙子被風chuī著,我仍記得,那時江水的滔滔,那時風裡的芬芳,那時她光滑皮膚上的清涼。
我們一起想像夜色中掠過的山峰,像什麼動物,有什麼傳說。
多年之後,那個牽著她溫暖的手,依偎著她站在船頭的小女孩,開始獨自旅行,向著未知的遠方,向著海洋,越走越遠,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
在巴塞隆納的港口,在瑞士的雪山,在布拉格的大橋,在威尼斯的舞會,在柏林的歌劇院,在奧地利的城堡,在萊比錫的教堂燭光下,在維羅納晚禱的鐘聲里……她翻看我拍的照片,聽我講異國他鄉的故事。她總是一邊牽掛,一邊驕傲;一邊嘮叨,一邊自豪。那些很好的時光,很好的地方,五光十色的美好,不同時空的不同人生,我看著,媽媽就覺得像她自己也看見了一樣;我經歷著,就像她也經歷了一樣。
當我遠離故鄉,遠離父母,在自己的這條路上,獨自為夢想前行的時候,似乎也離媽媽的生活越來越遠。
我們過著兩種生活,兩種不同觀念下的不同人生。
母女是最親密的兩個人,常常,也是鬥爭最激烈的兩個人。
有多少母親,總想在女兒身上實現自己的寄託,修復自己人生中的遺憾和不完美。
就會有多少女兒,總要去反抗被複製和修改,要去捍衛自我和獨立。
於是這場戰爭無休無止。
母女之間的戰爭,貫穿了許多女孩子的青chūn,直到女孩變成女人,變成妻子和母親,這種無奈的戰爭似乎才得到和解。
甚至有些人,終生無法和解。
我和媽媽之間,愛與被愛的對抗,從我十幾歲開始醞釀,漸漸隨著我的獨立,這對抗也越發激烈,終於在我決意遠赴歐洲時,到達對抗的巔峰。
我是野馬一樣桀驁的xing子,頭也不回,朝自己認定的路上飛奔。
媽媽卻想做個好牧人,拼盡全力,在後面想勒住我的韁繩。
她害怕這匹烈馬跑得太遠太累,迷失回家的方向。
媽媽總是覺得她不知道我在外面過得怎麼樣,冷暖寒暑,yīn晴圓缺,都經歷了些什麼。
即使你的生活,在所有人眼裡都鮮花著錦,即使再多人艷羨,這世上有一個人,還是會覺得這都不夠好,總是覺得你在受苦受累——這個人就是母親。
小的時候,她教我堅qiáng,不抱怨,不訴苦。
後來她常常近乎央求地要求我:“有什麼事就跟媽媽說一說吧。”
在那個很冷的冬天,據說是歐洲一百年來最冷的冬天,我獨自在歐洲。
那個時候我和媽媽的對抗,正在激烈時。
一天午後,我坐在落地窗後,對著外面白茫茫的雪景,突然很想告訴她,這裡下大雪了,很漂亮。用skype打通她的電話,很多年沒有煲過電話粥的我們,也或許從來沒有過吧,我竟不記得了……那一天,卻隔著兩個大洲,煲了一個多小時。
那天她溫柔平和極了,反常的,沒有說一句責備勸誡的話。
這麼多年來,或許那是我第一次向她求援,自己並沒意識到,以為只想跟她說聲,下雪了。
在那個疲憊到臨界點的時刻,無意識地,我向她伸出了手,渴望得到她的溫暖。
也是在那一天,她明白了,不是只有勒緊韁繩才能保護她的小馬駒,而是只需這一句,“沒關係,媽媽在這裡”——就足以替孩子抵擋哪怕來自全世界的寒意。
持續將近十年的,母女間隱形不可見的戰爭,在那天結束了。
我們不再對抗。
當她拼命拉緊韁繩,我拼命掙扎,只想擺脫和遠離。
當她放開手,我轉身走向她,伸手牽住她,帶著她一起自在奔跑。
次年的母親節,我遠在義大利,請朋友幫我訂了花,送上門。
她收到花後,寫了一封長長的郵件給我。
她說:女兒,你替我實現了夢想,你是我的驕傲。
我回答——
我才不要去替你實現夢想呢。
夢想要憑自己去實現才稱得上是夢想。
我不想只是替你看世界,我想帶你一起走,讓你自己來看這世界的多姿多彩。
我鼓勵她拿起筆,書寫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故事,一步步走近她的願望。
當我還是一個不知道海水是什麼味道的小丫頭時,她帶回海水給我嘗,帶回遠方和廣闊,令我嚮往,令我有勇氣去追尋,去將夢想一個個安置進真實的生活。
現在她六十歲了,在我眼裡,她不是一個從此在家頤養天年,整日念叨著“常回家看看”的老太太。在我眼中,她依然是那個站在船頭夜風中,裙袂與發梢一起飛揚的美麗女子。
我做了很多年她的女兒,現在我的年齡和她變成我媽媽的時候相近了。
我想我們終於可以做一對能彼此理解,能以心靈開放溝通的好朋友。
第七章如花美眷
“米線,誰的三鮮米線……”
這一口軟軟糯糯的蒼老話音,我到現在也沒能忘記。
耳邊響起這聲音,眼前就又看到她,佝僂瘦小的身子,白髮燙成小卷,兩鬢用鐵絲髮夾蓬鬆夾上去。很小巧的一張臉,滿是皺紋,皺得看不清五官,嘴巴也癟了,眼睛眯得細長,因為她總是笑——顫巍巍雙手端一碗米線走過來,對著你笑;收了錢,低頭在圍裙兜兜里找補,對著你笑;佝身慢悠悠掃地,掃到你面前,低聲細語說,同學,請讓一下,還是對著你笑。
她個子很小,兩肩高低不齊,從背後看,一側肩胛拱起,不知道是因疾病還是傷殘。
那時,中午放了學,常去她的小鋪子吃米線。尤其yīn雨天,熱乎乎捧著大湯碗,挑著細滑的米線,哪怕坐在四面透風,頂上偶爾還漏雨的篷子下,也滿足極了。米線鋪搭在校門口一條小巷子裡,教職工宿舍樓下空地,搭了個簡易狹小的廚房,外麵塑料布篷子一拉,幾張桌凳擺上,就是他們一家人的鋪子。
兒子是廚師,一個戴眼鏡的微胖中年人,好像在爐子前生了根似的,不停重複煮米線、挑米線的動作,大冬天也忙得滿臉是汗。媳婦打下手,洗菜洗碗備調料,手腳麻利,人也和氣;老婆婆端米線,收錢,收拾桌子,掃地……一家人分工協作,有條有理,每天生意都很好,學生們排隊排老長。
大多數女生比較懂事,看到米線煮好,會自己去端,吃完了也自己把碗端回去,不忍心看老婆婆顫巍巍來做。每次老婆婆都連聲說謝謝,笑眯眯望著我們走,說同學再見,明天早點來吃啊。
他們家的米線真是好吃。
老婆婆的口音,帶雲南腔調,問過她,好像是昆明人。
她家老爺子,偶爾也來米線鋪坐坐,陽光好的時候,拄個拐杖,坐在門口,望著學生們來來去去。他年紀大了,也許有八十歲了,幫不上鋪子裡的忙,就坐在那裡。偶爾老婆婆太忙,沒聽到有學生叫她收錢,老爺爺就幫忙喊一嗓子,嗓音洪亮。老婆婆走過來,笑眯眯埋怨他一句,聽到了聽到了,喊那麼大聲……
我特別喜歡這個老爺子,因為他和我的爺爺有種說不出的相似,那時候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感覺,只是看見他坐在那裡,就覺得滿心親切。他滿頭銀髮全部往後梳得整齊,戴金邊眼鏡,鬍子颳得gāngān淨淨,坐在凳子上,任何時候都是同一個姿勢:腰杆筆直,大腿與小腿成直角,兩臂平伸身前拄著拐杖,坐得一絲不苟。
他不大說話,總是獨自坐在一小片陽光里,眼睛望著遠處出神,樣子嚴肅。
每次我們吃完,走的時候,都要和老婆婆說聲再見。老爺爺在鋪子裡的時候,我也到他面前,打聲招呼,說一聲,爺爺,我們走了。
他微笑點頭,說,好好,同學慢走。
就這樣在他們鋪子裡吃了很多次的米線之後,那天,我記得是夏天,下bào雨。
鋪子裡擠滿了等位子的學生,我和同伴去得晚,只好打著傘站在外面等。
雨大風大,我們兩人擠在一把傘下,一邊哆哆嗦嗦,一邊嘻嘻哈哈聊天,年紀小,chuī風淋雨不當回事。老婆婆從鋪子裡瞧見了,著急的,招手叫我們進去躲雨,說要淋感冒的。我們不想擠在一堆大呼小叫的男生當中,寧可在外面等。過了一會兒,老婆婆撐把花傘,顫巍巍地從鋪子裡小碎步跑來,把我的袖子輕輕牽了,歉意地說,同學,對不起啊,今天人太多,我帶你們到家裡去吃好不好?
我和同伴都愣了,覺得不好意思,怎麼能上別人家裡去打擾。
我們推辭。
老婆婆說,我家裡gān淨的,你們放心。
這樣一說,我們更不好意思得耳根都紅了,哪裡還能說什麼,只好跟著她上樓。
她家裡gān淨整潔得出奇,我不好意思太刻意打量別人家,不記得陳設了,印象里,只記得屋子裡有股好聞的茶香,特別安靜。老婆婆說,老爺子在裡屋睡午覺,今天下雨,他骨頭疼。
我們趕緊放輕腳步。
她領我們到一張四方的小餐桌坐下,說等一會兒媳婦會把米線端上來。
正對餐桌的那面牆上,掛了個老鏡框,很多張老照片鑲在一起那種,一抬頭就看見。
我和同伴幾乎同時“啊”地叫了起來。
鏡框正中央,最醒目的一張老照片,是一對男女的合照。
男的穿軍裝,帽徽是青天白日,濃眉飛揚,英俊,氣度不凡。
女的穿旗袍,齊肩波làng捲髮,鵝蛋臉,一雙眉毛真是書中說的娥眉,彎彎裊裊的眉弓下,杏眼星眸,含qíng脈脈,口鼻也像月份牌上的胭脂美人,標緻極了,沒有缺點可以挑。
兩個人看著都不到三十歲的年紀。
真正的驚艷。
照片上的女子,若要拿一個參照來描述,就拿當年的電影皇后胡蝶吧,在我眼裡,若胡蝶的美貌打80分,她就是90分,不誇張。
鄉間小路兩邊開滿了橙花,香滿了一路,單車輕盈掠過,遠處炊煙裊裊。
她在前,我在後,我哼唱起《南海姑娘》,她笑眯眯回頭說一句:唱跑調了。
就這樣,我帶她旅行,她什麼也不用管,背著手跟著我走就行了。
就像小時候,不管多遠的路途,我只管牽著她的手,背上自己漂亮的小背包,戴上小墨鏡,蹦蹦躂躂,就隨著她走過了那些名山大川。
五歲,七歲,九歲……一年年的暑假、寒假,都會跟著媽媽去旅行。
她帶我,乘船沿長江三峽順流而下,在繁星密布的夏夜天空下,站在船頭,她輕盈的藍色格紋裙子被風chuī著,我仍記得,那時江水的滔滔,那時風裡的芬芳,那時她光滑皮膚上的清涼。
我們一起想像夜色中掠過的山峰,像什麼動物,有什麼傳說。
多年之後,那個牽著她溫暖的手,依偎著她站在船頭的小女孩,開始獨自旅行,向著未知的遠方,向著海洋,越走越遠,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
在巴塞隆納的港口,在瑞士的雪山,在布拉格的大橋,在威尼斯的舞會,在柏林的歌劇院,在奧地利的城堡,在萊比錫的教堂燭光下,在維羅納晚禱的鐘聲里……她翻看我拍的照片,聽我講異國他鄉的故事。她總是一邊牽掛,一邊驕傲;一邊嘮叨,一邊自豪。那些很好的時光,很好的地方,五光十色的美好,不同時空的不同人生,我看著,媽媽就覺得像她自己也看見了一樣;我經歷著,就像她也經歷了一樣。
當我遠離故鄉,遠離父母,在自己的這條路上,獨自為夢想前行的時候,似乎也離媽媽的生活越來越遠。
我們過著兩種生活,兩種不同觀念下的不同人生。
母女是最親密的兩個人,常常,也是鬥爭最激烈的兩個人。
有多少母親,總想在女兒身上實現自己的寄託,修復自己人生中的遺憾和不完美。
就會有多少女兒,總要去反抗被複製和修改,要去捍衛自我和獨立。
於是這場戰爭無休無止。
母女之間的戰爭,貫穿了許多女孩子的青chūn,直到女孩變成女人,變成妻子和母親,這種無奈的戰爭似乎才得到和解。
甚至有些人,終生無法和解。
我和媽媽之間,愛與被愛的對抗,從我十幾歲開始醞釀,漸漸隨著我的獨立,這對抗也越發激烈,終於在我決意遠赴歐洲時,到達對抗的巔峰。
我是野馬一樣桀驁的xing子,頭也不回,朝自己認定的路上飛奔。
媽媽卻想做個好牧人,拼盡全力,在後面想勒住我的韁繩。
她害怕這匹烈馬跑得太遠太累,迷失回家的方向。
媽媽總是覺得她不知道我在外面過得怎麼樣,冷暖寒暑,yīn晴圓缺,都經歷了些什麼。
即使你的生活,在所有人眼裡都鮮花著錦,即使再多人艷羨,這世上有一個人,還是會覺得這都不夠好,總是覺得你在受苦受累——這個人就是母親。
小的時候,她教我堅qiáng,不抱怨,不訴苦。
後來她常常近乎央求地要求我:“有什麼事就跟媽媽說一說吧。”
在那個很冷的冬天,據說是歐洲一百年來最冷的冬天,我獨自在歐洲。
那個時候我和媽媽的對抗,正在激烈時。
一天午後,我坐在落地窗後,對著外面白茫茫的雪景,突然很想告訴她,這裡下大雪了,很漂亮。用skype打通她的電話,很多年沒有煲過電話粥的我們,也或許從來沒有過吧,我竟不記得了……那一天,卻隔著兩個大洲,煲了一個多小時。
那天她溫柔平和極了,反常的,沒有說一句責備勸誡的話。
這麼多年來,或許那是我第一次向她求援,自己並沒意識到,以為只想跟她說聲,下雪了。
在那個疲憊到臨界點的時刻,無意識地,我向她伸出了手,渴望得到她的溫暖。
也是在那一天,她明白了,不是只有勒緊韁繩才能保護她的小馬駒,而是只需這一句,“沒關係,媽媽在這裡”——就足以替孩子抵擋哪怕來自全世界的寒意。
持續將近十年的,母女間隱形不可見的戰爭,在那天結束了。
我們不再對抗。
當她拼命拉緊韁繩,我拼命掙扎,只想擺脫和遠離。
當她放開手,我轉身走向她,伸手牽住她,帶著她一起自在奔跑。
次年的母親節,我遠在義大利,請朋友幫我訂了花,送上門。
她收到花後,寫了一封長長的郵件給我。
她說:女兒,你替我實現了夢想,你是我的驕傲。
我回答——
我才不要去替你實現夢想呢。
夢想要憑自己去實現才稱得上是夢想。
我不想只是替你看世界,我想帶你一起走,讓你自己來看這世界的多姿多彩。
我鼓勵她拿起筆,書寫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故事,一步步走近她的願望。
當我還是一個不知道海水是什麼味道的小丫頭時,她帶回海水給我嘗,帶回遠方和廣闊,令我嚮往,令我有勇氣去追尋,去將夢想一個個安置進真實的生活。
現在她六十歲了,在我眼裡,她不是一個從此在家頤養天年,整日念叨著“常回家看看”的老太太。在我眼中,她依然是那個站在船頭夜風中,裙袂與發梢一起飛揚的美麗女子。
我做了很多年她的女兒,現在我的年齡和她變成我媽媽的時候相近了。
我想我們終於可以做一對能彼此理解,能以心靈開放溝通的好朋友。
第七章如花美眷
“米線,誰的三鮮米線……”
這一口軟軟糯糯的蒼老話音,我到現在也沒能忘記。
耳邊響起這聲音,眼前就又看到她,佝僂瘦小的身子,白髮燙成小卷,兩鬢用鐵絲髮夾蓬鬆夾上去。很小巧的一張臉,滿是皺紋,皺得看不清五官,嘴巴也癟了,眼睛眯得細長,因為她總是笑——顫巍巍雙手端一碗米線走過來,對著你笑;收了錢,低頭在圍裙兜兜里找補,對著你笑;佝身慢悠悠掃地,掃到你面前,低聲細語說,同學,請讓一下,還是對著你笑。
她個子很小,兩肩高低不齊,從背後看,一側肩胛拱起,不知道是因疾病還是傷殘。
那時,中午放了學,常去她的小鋪子吃米線。尤其yīn雨天,熱乎乎捧著大湯碗,挑著細滑的米線,哪怕坐在四面透風,頂上偶爾還漏雨的篷子下,也滿足極了。米線鋪搭在校門口一條小巷子裡,教職工宿舍樓下空地,搭了個簡易狹小的廚房,外麵塑料布篷子一拉,幾張桌凳擺上,就是他們一家人的鋪子。
兒子是廚師,一個戴眼鏡的微胖中年人,好像在爐子前生了根似的,不停重複煮米線、挑米線的動作,大冬天也忙得滿臉是汗。媳婦打下手,洗菜洗碗備調料,手腳麻利,人也和氣;老婆婆端米線,收錢,收拾桌子,掃地……一家人分工協作,有條有理,每天生意都很好,學生們排隊排老長。
大多數女生比較懂事,看到米線煮好,會自己去端,吃完了也自己把碗端回去,不忍心看老婆婆顫巍巍來做。每次老婆婆都連聲說謝謝,笑眯眯望著我們走,說同學再見,明天早點來吃啊。
他們家的米線真是好吃。
老婆婆的口音,帶雲南腔調,問過她,好像是昆明人。
她家老爺子,偶爾也來米線鋪坐坐,陽光好的時候,拄個拐杖,坐在門口,望著學生們來來去去。他年紀大了,也許有八十歲了,幫不上鋪子裡的忙,就坐在那裡。偶爾老婆婆太忙,沒聽到有學生叫她收錢,老爺爺就幫忙喊一嗓子,嗓音洪亮。老婆婆走過來,笑眯眯埋怨他一句,聽到了聽到了,喊那麼大聲……
我特別喜歡這個老爺子,因為他和我的爺爺有種說不出的相似,那時候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感覺,只是看見他坐在那裡,就覺得滿心親切。他滿頭銀髮全部往後梳得整齊,戴金邊眼鏡,鬍子颳得gāngān淨淨,坐在凳子上,任何時候都是同一個姿勢:腰杆筆直,大腿與小腿成直角,兩臂平伸身前拄著拐杖,坐得一絲不苟。
他不大說話,總是獨自坐在一小片陽光里,眼睛望著遠處出神,樣子嚴肅。
每次我們吃完,走的時候,都要和老婆婆說聲再見。老爺爺在鋪子裡的時候,我也到他面前,打聲招呼,說一聲,爺爺,我們走了。
他微笑點頭,說,好好,同學慢走。
就這樣在他們鋪子裡吃了很多次的米線之後,那天,我記得是夏天,下bào雨。
鋪子裡擠滿了等位子的學生,我和同伴去得晚,只好打著傘站在外面等。
雨大風大,我們兩人擠在一把傘下,一邊哆哆嗦嗦,一邊嘻嘻哈哈聊天,年紀小,chuī風淋雨不當回事。老婆婆從鋪子裡瞧見了,著急的,招手叫我們進去躲雨,說要淋感冒的。我們不想擠在一堆大呼小叫的男生當中,寧可在外面等。過了一會兒,老婆婆撐把花傘,顫巍巍地從鋪子裡小碎步跑來,把我的袖子輕輕牽了,歉意地說,同學,對不起啊,今天人太多,我帶你們到家裡去吃好不好?
我和同伴都愣了,覺得不好意思,怎麼能上別人家裡去打擾。
我們推辭。
老婆婆說,我家裡gān淨的,你們放心。
這樣一說,我們更不好意思得耳根都紅了,哪裡還能說什麼,只好跟著她上樓。
她家裡gān淨整潔得出奇,我不好意思太刻意打量別人家,不記得陳設了,印象里,只記得屋子裡有股好聞的茶香,特別安靜。老婆婆說,老爺子在裡屋睡午覺,今天下雨,他骨頭疼。
我們趕緊放輕腳步。
她領我們到一張四方的小餐桌坐下,說等一會兒媳婦會把米線端上來。
正對餐桌的那面牆上,掛了個老鏡框,很多張老照片鑲在一起那種,一抬頭就看見。
我和同伴幾乎同時“啊”地叫了起來。
鏡框正中央,最醒目的一張老照片,是一對男女的合照。
男的穿軍裝,帽徽是青天白日,濃眉飛揚,英俊,氣度不凡。
女的穿旗袍,齊肩波làng捲髮,鵝蛋臉,一雙眉毛真是書中說的娥眉,彎彎裊裊的眉弓下,杏眼星眸,含qíng脈脈,口鼻也像月份牌上的胭脂美人,標緻極了,沒有缺點可以挑。
兩個人看著都不到三十歲的年紀。
真正的驚艷。
照片上的女子,若要拿一個參照來描述,就拿當年的電影皇后胡蝶吧,在我眼裡,若胡蝶的美貌打80分,她就是90分,不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