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頁
呃……靈均虛心地低下了頭——爹爹教給的話太長了,自己忘記了……
「姓沈的,你又給她吃葡萄乾?」旁邊的魏長安突然發現了不對勁,伸手就擰上了沈去疾的耳朵:「葡萄乾兒太甜,不是說好了不給她多吃的嗎?」
在魏長安的質問中,沈去疾抱起膝頭的女兒,邊哎呦喂地嚷嚷著疼,邊輕巧地從魏長安手裡掙脫出來,三兩步就跑離床邊。
「不是,沒給多吃,就吃了幾粒,真的,桃花,不信你問你女兒!」沈去疾理直氣壯地胡說八道著。
奈何靈均小可愛真的不會睜著眼睛說瞎話,她誠實地朝娘親點頭,伸出兩隻手捧在一起:「真的,只有這麼多,娘親。」
三個丫鬟剛端著飯菜走到屋門口,屋子裡就傳出她家大少夫人的聲音,伴著她家大少爺的求饒聲,熱鬧極了。
「姓沈的!你欺負我現在不能追你跑是吧?你給姑奶奶過來!」
「桃花,桃花,你,你別生氣,我錯了,錯了呢,下次不敢了……」
外面的三個丫頭互相看看彼此,一齊無聲地笑了起來——她家大少爺是個溫潤端方,平和恭良,少年老成的君子,這樣一個完美的人,也只有在她家大少夫人面前,會像個孩子一樣,說笑打鬧貧嘴耍賤,甚至偶爾還會有點耍小無賴……
新逸軒院子裡的植物黃綠交錯,路邊那棵李子樹上,掛滿了紅彤彤的李子,香氣四溢。
攔下抬手準備敲門的如意後,吉祥突然想起了大少爺怎麼教也教不會小小姐的那句話。
既許一人之偏愛,願盡餘生以慷慨。
全文 完
作者有話要說: 請繼續往下一頁翻
☆、後記
書中的故事就這樣結束了。也許讓有的小可愛失望了,若是如此,作者君在這裡給諸位致歉了——因為半途修改大綱,致使作者君沒能構想出一個更加不負眾望的最後。而大綱里的結局是個悲劇,如下:
故事最初的開始,是作者君在熬夜的時候,突然想起了一個結局,就是第四十六章里魏長安做的那個夢——沈去疾被沉河,魏長安說了一句「姓沈的,黃泉路遠,你等我。」
然後全文完。
所以開篇的時候作者君就是衝著這個結局去寫的,至於後來寫著寫著成了這樣的結局,呃……這個沒有理由,只是大綱改了整個後半部分罷了。
作者君是個文筆不太好的廢柴,對於人物的塑造,形象的描寫,性格的刻畫等這些東西都不成功,以至於可能沒有如願地將我原本想的沈去疾和魏長安寫出來,故而,在此多謝看文的各位,願意包容作者君的這些不足,耐心把文看到了最後。
文中,「沈去疾」這個人並不完美,還有頗為典型的兩面性,可以說是個矛盾體的結合。
在父親楚仲鼎的教育下,沈去疾骨子裡被烙下君子端方、忠孝為上的烙印,她本該是個飽讀詩書舞文弄墨的君子。
造化弄人,楚仲鼎突然離世,沈家大少爺這個身份,讓沈去疾不得不離開學堂,挑起原本落在父親肩上的擔子,不得已成為一個生意人,學著在生意場上舌燦生花,真真假假,虛與委蛇,艱難地維持著本心裡的一方淨土。
她本純善恭良,但人事不允,世事逼迫,再加上混亂的家庭情況,她的性格上多少有了一些缺陷,比如自己拿定主意,說什麼就是什麼,幾乎不和別人商量,有什麼事時會選擇不說,自己憋在心裡慢慢消化。
這個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沒有人心疼你,你要柔弱給誰看?
所以就有了大家看到的這個沈去疾。幸運的是,這樣沉悶的沈去疾,遇見了外向開朗的魏長安,你看,再後來,她學會了試著和魏長安商量。
至於魏長安,她要比沈去疾好得多,父慈母愛不說,還有五個哥哥寵,大大咧咧沒心沒肺,知世故而不世故,當沈去疾在混亂的家庭之中掙扎煎熬的時候,魏長安欣然地承歡父母膝下。
但是可能也有小可愛在文章前幾章的時候看出來了,魏長安小時候無意間撞見過兩個女人在一起,並且其中一個還是她最親的人,所以女女這件事,一方面給她留下了陰影,一方面又為後來她能接受沈去疾做了鋪墊。
甚至有時候,魏長安還有點混不吝的感覺,可能有讀者會不理解,她明明是富貴人家裡出來的大家小姐,怎麼一點也沒有那些大家閨秀的樣子?
在此,作者君想說的是——沒有人用明文規定了大家閨秀就該是什麼什麼樣的,所謂的那些「不符合」,還不也是我們潛意識裡認為的條條框框?我們並沒有資格隨便去評價誰「什麼樣家庭里出來的孩子就該是什麼樣子的」。
宅斗,權謀,手段,內宅里長大的魏長安不是不會,她只是不屑於這些。
比如她回娘家住的時候,大嫂對她頗為不滿,處處挑刺,魏長安選擇明著和大嫂干架,而不是面上笑嘻嘻,背地裡下狠手。這樣光明磊落的她,也只有沈去疾這樣的人才能護得住。
好了,對於角色的補充,就到這裡了,當然,對於這些,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作者君說的這些,也不是金科玉律的正確,這些也僅僅只是作者君當初想表達的。
作者君是個腦子裡有白點風暴的迷糊蛋,平時說話都常常詞不達意,有時候還會說一些讓人誤會的話,所以,自從開始寫文,作者君就一直擔心小可愛們看不明白文文的內容(真的是作者君的表達能力不太好)。
「姓沈的,你又給她吃葡萄乾?」旁邊的魏長安突然發現了不對勁,伸手就擰上了沈去疾的耳朵:「葡萄乾兒太甜,不是說好了不給她多吃的嗎?」
在魏長安的質問中,沈去疾抱起膝頭的女兒,邊哎呦喂地嚷嚷著疼,邊輕巧地從魏長安手裡掙脫出來,三兩步就跑離床邊。
「不是,沒給多吃,就吃了幾粒,真的,桃花,不信你問你女兒!」沈去疾理直氣壯地胡說八道著。
奈何靈均小可愛真的不會睜著眼睛說瞎話,她誠實地朝娘親點頭,伸出兩隻手捧在一起:「真的,只有這麼多,娘親。」
三個丫鬟剛端著飯菜走到屋門口,屋子裡就傳出她家大少夫人的聲音,伴著她家大少爺的求饒聲,熱鬧極了。
「姓沈的!你欺負我現在不能追你跑是吧?你給姑奶奶過來!」
「桃花,桃花,你,你別生氣,我錯了,錯了呢,下次不敢了……」
外面的三個丫頭互相看看彼此,一齊無聲地笑了起來——她家大少爺是個溫潤端方,平和恭良,少年老成的君子,這樣一個完美的人,也只有在她家大少夫人面前,會像個孩子一樣,說笑打鬧貧嘴耍賤,甚至偶爾還會有點耍小無賴……
新逸軒院子裡的植物黃綠交錯,路邊那棵李子樹上,掛滿了紅彤彤的李子,香氣四溢。
攔下抬手準備敲門的如意後,吉祥突然想起了大少爺怎麼教也教不會小小姐的那句話。
既許一人之偏愛,願盡餘生以慷慨。
全文 完
作者有話要說: 請繼續往下一頁翻
☆、後記
書中的故事就這樣結束了。也許讓有的小可愛失望了,若是如此,作者君在這裡給諸位致歉了——因為半途修改大綱,致使作者君沒能構想出一個更加不負眾望的最後。而大綱里的結局是個悲劇,如下:
故事最初的開始,是作者君在熬夜的時候,突然想起了一個結局,就是第四十六章里魏長安做的那個夢——沈去疾被沉河,魏長安說了一句「姓沈的,黃泉路遠,你等我。」
然後全文完。
所以開篇的時候作者君就是衝著這個結局去寫的,至於後來寫著寫著成了這樣的結局,呃……這個沒有理由,只是大綱改了整個後半部分罷了。
作者君是個文筆不太好的廢柴,對於人物的塑造,形象的描寫,性格的刻畫等這些東西都不成功,以至於可能沒有如願地將我原本想的沈去疾和魏長安寫出來,故而,在此多謝看文的各位,願意包容作者君的這些不足,耐心把文看到了最後。
文中,「沈去疾」這個人並不完美,還有頗為典型的兩面性,可以說是個矛盾體的結合。
在父親楚仲鼎的教育下,沈去疾骨子裡被烙下君子端方、忠孝為上的烙印,她本該是個飽讀詩書舞文弄墨的君子。
造化弄人,楚仲鼎突然離世,沈家大少爺這個身份,讓沈去疾不得不離開學堂,挑起原本落在父親肩上的擔子,不得已成為一個生意人,學著在生意場上舌燦生花,真真假假,虛與委蛇,艱難地維持著本心裡的一方淨土。
她本純善恭良,但人事不允,世事逼迫,再加上混亂的家庭情況,她的性格上多少有了一些缺陷,比如自己拿定主意,說什麼就是什麼,幾乎不和別人商量,有什麼事時會選擇不說,自己憋在心裡慢慢消化。
這個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沒有人心疼你,你要柔弱給誰看?
所以就有了大家看到的這個沈去疾。幸運的是,這樣沉悶的沈去疾,遇見了外向開朗的魏長安,你看,再後來,她學會了試著和魏長安商量。
至於魏長安,她要比沈去疾好得多,父慈母愛不說,還有五個哥哥寵,大大咧咧沒心沒肺,知世故而不世故,當沈去疾在混亂的家庭之中掙扎煎熬的時候,魏長安欣然地承歡父母膝下。
但是可能也有小可愛在文章前幾章的時候看出來了,魏長安小時候無意間撞見過兩個女人在一起,並且其中一個還是她最親的人,所以女女這件事,一方面給她留下了陰影,一方面又為後來她能接受沈去疾做了鋪墊。
甚至有時候,魏長安還有點混不吝的感覺,可能有讀者會不理解,她明明是富貴人家裡出來的大家小姐,怎麼一點也沒有那些大家閨秀的樣子?
在此,作者君想說的是——沒有人用明文規定了大家閨秀就該是什麼什麼樣的,所謂的那些「不符合」,還不也是我們潛意識裡認為的條條框框?我們並沒有資格隨便去評價誰「什麼樣家庭里出來的孩子就該是什麼樣子的」。
宅斗,權謀,手段,內宅里長大的魏長安不是不會,她只是不屑於這些。
比如她回娘家住的時候,大嫂對她頗為不滿,處處挑刺,魏長安選擇明著和大嫂干架,而不是面上笑嘻嘻,背地裡下狠手。這樣光明磊落的她,也只有沈去疾這樣的人才能護得住。
好了,對於角色的補充,就到這裡了,當然,對於這些,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作者君說的這些,也不是金科玉律的正確,這些也僅僅只是作者君當初想表達的。
作者君是個腦子裡有白點風暴的迷糊蛋,平時說話都常常詞不達意,有時候還會說一些讓人誤會的話,所以,自從開始寫文,作者君就一直擔心小可愛們看不明白文文的內容(真的是作者君的表達能力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