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9頁
宣德一朝御瓷篩選標準極為嚴格,稍有瑕疵者皆砸碎掩埋於御窯廠之內。這件青花雖屬淺淡之色卻依然入貢,說明本品燒造水平絕對符合當時的標準。」
鹿欣說道:「我知道你很高興,不過該吃飯還是要吃飯。」
她看看鐘表,說道:「就算不餓,這個時間也該吃晚飯了。你想研究,等吃完飯再做。今天我來做飯。」
沈瑜笑著說:「辛苦了。」
第1248章 明宣德折腰盉碗
沈瑜和鹿欣一起把碗筷洗刷乾淨,回到書房,泡了兩杯茶。
鹿欣看他坐到椅子上,問道:「你不想休息一會兒嗎?」
沈瑜說:「看到這幾件東西,就沒有睡意了。」
鹿欣做到他旁邊,說道:「如果喜歡,不如先放在書房裡欣賞一段時間,慢慢研究。」
沈瑜猶豫片刻,說道:「算了,還是拿到博物館吧。於老師還沒回去,讓他也看一看。」
鹿欣笑了:「你這樣炫耀,不好吧。」
沈瑜說道:「不是炫耀。請鑑定師一起研究,也是請他們幫忙宣傳。」
鹿欣看拿起另一隻青花碗,說道:「這種碗的造型不常見了。你這碗的價值與青花瓶的價值接近?」
沈瑜說道:「折腰盉碗為宣德一朝所首創,目前所知,存世約為二十餘件,品類豐富,有青花、藍地白花、礬紅、青花釉里紅、青花礬紅、仿汝釉,以青花為大宗,所飾紋樣多端,分別為雲龍、折枝花果、折枝海石榴、纏枝蓮花、纏枝蓮托八寶諸式圖案。」
他指著青花碗外壁上的圖案說道:「紋飾其構圖疏朗自然,留白得當,避免了常見繁密侷促之弊病,筆觸細膩,雖見工致卻不落於媚弱,在濃淡相抹中獨顯宣青之豪邁氣概。
胎釉溫潤,寶光內蘊,歷數百年而風采依舊,與穠美蒼妍之青花相得益彰,是為佳瓷之品格。前賢明人王士性《廣志繹》卷之四中評曰:「本朝以宣、成二窯為佳,宣窯以青花勝,成窯以五彩。」
種種記錄表明,在宣德之後的明朝,宣德瓷器就是精品。
這種碗是御用之物,等級頗高,胎釉精良、繪畫工致、式樣新穎、款字端美,集宣窯諸優點於一身,所以價值很高。由此即可窺見一二。」
鹿欣問道:「你說要想研究一些問題,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嗎?
沈瑜說道:「折腰盉碗為宣宗朝創新的造型,可惜其功用在文獻失載。
我買的這件瓷器不完整。
盉碗也可以寫合碗,完整器是由兩部分組成,上半部分鈕狀圓蓋,下半部為折腰狀碗,上下相合,故名合碗。但是完整帶蓋的合碗傳世太少。
盉是古代溫酒的銅製器具,那盉碗會是溫酒的瓷器嗎?從盉碗尺寸來看,一般都是10cm左右的高度,不可能是用來溫酒的。
有人認為是盛放湯的瓷器。
首都博物院藏《明宣宗宮中行樂圖》手卷中「投壺」一幕對其有清楚明確描繪。」
他從電腦上調出圖片,放大一處細節:「這張畫,是當年宣宗宮廷休閒生活的真實寫照,其服飾器用均合當時之規制。投壺是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做的一種投擲遊戲,《禮記·投壺》曰:「投壺者,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故此,投壺必伴隨飲酒,在此亦有同樣的反映。
你看,畫中有一朱漆方桌上陳放三個大小不一的梅瓶,顯然為儲放不同類的酒,右邊置一雞心執壺和一套帶雙耳的勸杯,左邊出現與盉碗式樣完全一致的器皿。
朱漆方桌應為酒宴專用,所陳器物皆為酒器之組合,由此可以判斷盉碗為宣宗御用酒器。然而究竟在飲酒過程中其功能如何,在哪一環節起到作用?需要考察明代宮廷御用酒的情況。
明末清初人宋起鳳在《稗說》卷四「酒醋局」條中對明內府造酒如此記載:「上用御酒一種,取玉泉水浸米,米佳糯,篩簸淨,取全粒不損者入水淘洗三四次,浸之,數易新水,凡一晝夜,入籠蒸熟,晾冷,和曲末香料拌勻入瓮。期滿,柞為酒漿液,貯大甓中固封,存其米汁之氣,再數日方進御。此為新酒。至初春,局中用大鑊逐瓿隔湯煮之,有火候取出,置高燥地面,存閱月,復進用,謂之熟酒。色如金蠟珀,少帶微黃,其香甘更倍醇,易入口。此二種皆備宮中御用,外廷所賜悉出大官光祿署,不易得也。」
由此可知,明代皇宮中常用的酒漿是酒精含量很低的釀造酒,像今天的黃酒。當中加入「曲末香料」愈久愈香,因此直至飲用之前,酒里這些渣末一定會留存在儲器底部,飲用時酒由梅瓶倒出,經執壺斟入勸杯,難免會帶入這些渣末,需要沉澱片刻再飲入,杯底沉澱的渣末就需要在下一次斟酒之前倒掉,已免影響雅興。
宣宗喜好飲酒,為諸類文獻所證,故其一朝瓷質酒具較後世製作多,式樣豐富亦可表明其對飲酒一事的重視。宣宗御器廠遺址中均出土與朱漆方桌一樣的各式酒器。
折腰盉碗的作用也可能是承放酒渣,與宴食中的渣斗相似,故需要置蓋密封,以遮渣物。」
兩人正在聊天的時候,沈瑜的手機響了。
鹿欣幫他把手機拿了過來。
沈瑜拿起手機來看了看,立刻接聽。
他聽完之後,說很快就過去。
鹿欣等他放下手機,問道:「是不是有什麼事情?」
鹿欣說道:「我知道你很高興,不過該吃飯還是要吃飯。」
她看看鐘表,說道:「就算不餓,這個時間也該吃晚飯了。你想研究,等吃完飯再做。今天我來做飯。」
沈瑜笑著說:「辛苦了。」
第1248章 明宣德折腰盉碗
沈瑜和鹿欣一起把碗筷洗刷乾淨,回到書房,泡了兩杯茶。
鹿欣看他坐到椅子上,問道:「你不想休息一會兒嗎?」
沈瑜說:「看到這幾件東西,就沒有睡意了。」
鹿欣做到他旁邊,說道:「如果喜歡,不如先放在書房裡欣賞一段時間,慢慢研究。」
沈瑜猶豫片刻,說道:「算了,還是拿到博物館吧。於老師還沒回去,讓他也看一看。」
鹿欣笑了:「你這樣炫耀,不好吧。」
沈瑜說道:「不是炫耀。請鑑定師一起研究,也是請他們幫忙宣傳。」
鹿欣看拿起另一隻青花碗,說道:「這種碗的造型不常見了。你這碗的價值與青花瓶的價值接近?」
沈瑜說道:「折腰盉碗為宣德一朝所首創,目前所知,存世約為二十餘件,品類豐富,有青花、藍地白花、礬紅、青花釉里紅、青花礬紅、仿汝釉,以青花為大宗,所飾紋樣多端,分別為雲龍、折枝花果、折枝海石榴、纏枝蓮花、纏枝蓮托八寶諸式圖案。」
他指著青花碗外壁上的圖案說道:「紋飾其構圖疏朗自然,留白得當,避免了常見繁密侷促之弊病,筆觸細膩,雖見工致卻不落於媚弱,在濃淡相抹中獨顯宣青之豪邁氣概。
胎釉溫潤,寶光內蘊,歷數百年而風采依舊,與穠美蒼妍之青花相得益彰,是為佳瓷之品格。前賢明人王士性《廣志繹》卷之四中評曰:「本朝以宣、成二窯為佳,宣窯以青花勝,成窯以五彩。」
種種記錄表明,在宣德之後的明朝,宣德瓷器就是精品。
這種碗是御用之物,等級頗高,胎釉精良、繪畫工致、式樣新穎、款字端美,集宣窯諸優點於一身,所以價值很高。由此即可窺見一二。」
鹿欣問道:「你說要想研究一些問題,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嗎?
沈瑜說道:「折腰盉碗為宣宗朝創新的造型,可惜其功用在文獻失載。
我買的這件瓷器不完整。
盉碗也可以寫合碗,完整器是由兩部分組成,上半部分鈕狀圓蓋,下半部為折腰狀碗,上下相合,故名合碗。但是完整帶蓋的合碗傳世太少。
盉是古代溫酒的銅製器具,那盉碗會是溫酒的瓷器嗎?從盉碗尺寸來看,一般都是10cm左右的高度,不可能是用來溫酒的。
有人認為是盛放湯的瓷器。
首都博物院藏《明宣宗宮中行樂圖》手卷中「投壺」一幕對其有清楚明確描繪。」
他從電腦上調出圖片,放大一處細節:「這張畫,是當年宣宗宮廷休閒生活的真實寫照,其服飾器用均合當時之規制。投壺是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做的一種投擲遊戲,《禮記·投壺》曰:「投壺者,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故此,投壺必伴隨飲酒,在此亦有同樣的反映。
你看,畫中有一朱漆方桌上陳放三個大小不一的梅瓶,顯然為儲放不同類的酒,右邊置一雞心執壺和一套帶雙耳的勸杯,左邊出現與盉碗式樣完全一致的器皿。
朱漆方桌應為酒宴專用,所陳器物皆為酒器之組合,由此可以判斷盉碗為宣宗御用酒器。然而究竟在飲酒過程中其功能如何,在哪一環節起到作用?需要考察明代宮廷御用酒的情況。
明末清初人宋起鳳在《稗說》卷四「酒醋局」條中對明內府造酒如此記載:「上用御酒一種,取玉泉水浸米,米佳糯,篩簸淨,取全粒不損者入水淘洗三四次,浸之,數易新水,凡一晝夜,入籠蒸熟,晾冷,和曲末香料拌勻入瓮。期滿,柞為酒漿液,貯大甓中固封,存其米汁之氣,再數日方進御。此為新酒。至初春,局中用大鑊逐瓿隔湯煮之,有火候取出,置高燥地面,存閱月,復進用,謂之熟酒。色如金蠟珀,少帶微黃,其香甘更倍醇,易入口。此二種皆備宮中御用,外廷所賜悉出大官光祿署,不易得也。」
由此可知,明代皇宮中常用的酒漿是酒精含量很低的釀造酒,像今天的黃酒。當中加入「曲末香料」愈久愈香,因此直至飲用之前,酒里這些渣末一定會留存在儲器底部,飲用時酒由梅瓶倒出,經執壺斟入勸杯,難免會帶入這些渣末,需要沉澱片刻再飲入,杯底沉澱的渣末就需要在下一次斟酒之前倒掉,已免影響雅興。
宣宗喜好飲酒,為諸類文獻所證,故其一朝瓷質酒具較後世製作多,式樣豐富亦可表明其對飲酒一事的重視。宣宗御器廠遺址中均出土與朱漆方桌一樣的各式酒器。
折腰盉碗的作用也可能是承放酒渣,與宴食中的渣斗相似,故需要置蓋密封,以遮渣物。」
兩人正在聊天的時候,沈瑜的手機響了。
鹿欣幫他把手機拿了過來。
沈瑜拿起手機來看了看,立刻接聽。
他聽完之後,說很快就過去。
鹿欣等他放下手機,問道:「是不是有什麼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