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論理我是側妃,終該給她請安,可李成器早在叩請賜婚日立下規矩,我與她早無尊卑之分。平日不見不覺有何,此時相對倒有了些尷尬。
她只靜看著我,過了很久才走進來,忽然躬下身,鄭重行了一禮。
我被她嚇了一跳,剛想命人扶她起身,她卻先開了口:“當日在三陽宮,則天大聖皇后賜婚時,妹妹就曾說過,日後若有幸與縣主共侍郡王,qíng願以姐姐為尊。”
她這一句話,竟放佛讓我們都回到了當年。
那夜我眼見李成器不能爭、不能辯,就在石淙會飲上,當著群臣諸王的面,屈膝叩謝皇祖母的賜婚。彼時我痛若剜心刺骨,她卻是得償多年所願,而如今舊事重提,卻是我喜得貴子,她則被冷落在空有女眷的王府,終日孤枕。
若論錯,都無錯。
這其中誰負了誰,誰欠了誰,又怎能說得清楚?
我一時不知如何應對,而她也就那麼躬身垂首,靜默不語。
這片刻的寂靜,被門口夏至東陽的又一次請安打破。
李成器自門而入,略看了元月一眼,轉而對我道:“嗣恭可換好衣裳了?”我頷首道:“換好了。”他走過來,輕握了下我的手,低聲道:“你也進去添些衣裳。”我看他,他只笑著點了下頭。
留在此處也不過是尷尬,我順著他的話,笑了笑:“好,你稍等我片刻。”說完,立刻進了裡屋,有意翻了兩件衣裳出來,慢慢換上。
依稀能聽見外面李成器在說話,卻不大聽得分明。
直到換好出去,才見元月已不在房內,奶娘等人也似乎早被他摒退了。
我猶豫了下,才問他:“她終究是你結髮妻,再如何……”他打斷我,溫聲道:“永安,本王唯一自責的,是今時今日還要讓你如此難堪。”我笑看他:“這麼多年來,生生死死也有多次了,我可還會為這種事而難堪?”
他沒急著接話,走過來細看我,直看到我有些莫名了,才笑道:“府中所有女眷,在入府之日皆會有我休書一封,日後可憑此再嫁。”我啞然看他,過了好一會兒,也沒說出話。他這才喚入夏至冬陽,替我拿來袍帔:“除卻政事,本王每日只會應對兩個女人,太平和你。”
他說的雲淡風輕,可偏就當著夏至東陽的面,弄得我有些臉熱,只得低聲道:“我又沒追問過你這些。”他沒再說話,笑著替我系好了袍帔。
入宴廳時,太平正和相王低語,看到我們進來才抬頭笑道:“可是等了你很久了,永安,”她伸手指了下抓周的木台,“我們都已做了賭局,你要不要加上一注?”
我順著她的話,看了眼檯面上。
寬長的案几上,鋪著大紅的錦緞,堆滿了用來抓周的物事。我略掃了眼,就發現原先準備的木劍卻不見了,卻有人在正中放了塊調兵的魚符。
我看了眼太平,佯裝好奇道:“誰這麼慷慨,竟連魚符都拿出來了?”抓周雖只為博眾人一笑,但依李成器的戰功和嗣恭的身份,這種東西放上去,總歸不妥。
太平笑了笑,抬下巴指向武三思:“是你叔父。”她語氣雖平淡,卻仍帶了些戒備,武三思正是舉了杯,聽這話立刻笑道:“終歸也留著我武家的血,本王自是想嗣恭能抓到兵權,揚我武家之威罷了。”
我笑了笑,沒再接話。
自聖上登基以來,韋氏便一攬大權,偏就恩寵我這叔父武三思。朝中民間口口相傳的宮諱秘事,多是韋氏、婉兒和武三思之間糾纏不清的關係。我雖不願盡信,但眼見他竟在皇祖母過世後,還能有此權勢,又不能不信。
今時今日,武家人只仰仗著武三思一人,敢當著太平還能有膽量說出‘武家之威’的,也僅他一人而已。
李成器始終含笑聽著,此時才笑著自懷中拿出玉笛,吩咐身側的何福放了上去:“本王自幼就喜音律,倒更願嗣恭能摸到此笛。”他說完,輕握了下我的手。
夏至遞上熱茶,我轉遞到他手裡,有些忐忑地看了他一眼,低聲道:“今日宴席上雖是叔父放的魚符應景,明日傳到府外就是你有心覬覦兵權了。”
他接過來茶杯,微微一笑:“無需憂心,如今本王的謠言甚多,多此一樁也成不了事。”我微蹙眉,方才的歡喜都有些淡了,反倒多了些憂心。
可叔父的話何其冠冕堂皇,當著眾人的面也不好就如此拿走魚符,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嗣恭眼不見俗物,千萬別去碰那燙手的物事。
如此又說笑了會兒,奶娘才將嗣恭抱了出來。
他一被放到案幾,就不自在地扭動了兩下,慢悠悠地由爬轉為坐,張望著四周,直到看到我這處才伸手,奶聲奶氣地叫著娘親。
我忙應了,武三思卻輕咳一聲,笑著道:“切莫理他,免得看到娘親,反倒去摸香帕就麻煩了。”太平挑眉,嗤笑道:“香帕有何不好?他父王擔了十幾年的風流名聲,讓給他也好。看他與永安如此像,日後必是我李家又一風流才子,惹萬千佳人相傳慕戀。”
我忙笑著應和了兩句,嗣恭見我不再應他,癟著嘴,又去看李成器,一聲聲喚著父王。李成器倒是不動聲色喝茶,偏就不做聲。這麼一來二去的,他終覺得受了委屈,眼看著兩眼都有些淚花了,卻不知怎地就掃到了遠處的李隆基。
那小臉立刻由悲轉喜,對他依依呀呀的,不知叫什麼,可偏看著就像是相熟一般。
李隆基本是沉默著,看到他的樣子忽而一笑,對奶娘道:“小公子想是怕生,你去用言語逗逗他,抓到了也好抱下去了。”奶娘忙應了,站在案台另一側,一聲聲叫著小公子,終是引得他動了兩下,開始慢悠悠地看著桌上的東西。
他一個孩子哪裡懂得什麼,只覺得這個也有趣,那個也有趣,可都不過伸出手去摸了下,不肯費力拿起來。
我盯著他看,雖旁邊圍著幾個下人,卻還是不放心,生怕他一個不小心跌下來。如此看著倒是忘了看他去抓什麼,直到武三思哈哈一笑,才想起來凝神去看。
嗣恭正停在魚符前,極有興趣地摸著,幾乎已經抓到了一角。
我心頭一冷,正想對李成器說話,就聽見李隆基笑了聲。
眾目睽睽下,他竟就忽然站起身:“本王倒是有了些私心,”話音未落,已幾步走到案幾邊,將那魚符拿了起來,“我自幼隨大哥學音律,總覺無以為報。如今這孩子和我有緣,若能日後隨我一道擊鼓作曲,倒也是樁妙事。”
他這意外之舉,連太平和相王都有些啞然。
李隆基倒似未覺,又將李成器的玉笛放在嗣恭手邊,碰了下他的小手。嗣恭被他一碰,倒是笑了,伸手摸摸玉笛,竟直接抱在了懷裡。
圓溜溜的大眼睛,一個勁兒瞅著李隆基,似乎要什麼讚許。
李隆基搖頭一笑,俯下身,用臉碰了下嗣恭的小臉,低聲喃喃了句話。聲音很輕,誰也聽不清他說的內容。我遠看著那一大一小,暗鬆口氣,側頭去看李成器,他亦是眼中暖意漸盛,自唇邊溢出了很淡的笑。
武三思先是一愣,旋即大笑道:“大好男兒,全讓你兄弟兩個當做風流胚去養了。”他說完,眾人才笑著恭賀,太平亦是笑著看李隆基,道:“三郎啊三郎,我們這麼多長輩看著,你就真……”她頓了頓,沒再說下去,只搖頭笑嘆道,“真還是孩子心xing。”
李隆基只是笑,將嗣恭自案几上抱起,遞給了奶娘,這才走回去坐下,拿起酒觴,對著李成器遙一拱手,一飲而盡。
七十一同根相煎(1)
三月桃花開時,武三思終於開始有了大的動作。
先是大肆賣官鬻爵、培植腹心,宮中內侍超遷七品以上者竟有千人之多。然這些只是小動作,並沒入太平和李成器的眼,倒是他二人對五王的步步緊bī,連父王都有些看不下去了。
“父王今日來,也在說五王的事,”我咬住筷間的梅花膏,又被他灌了口水,“當初太平和太子宮變時,這五人可算是盡心竭力。這才封王不足一年,就開始扣上莫須有的罪名了?”
若說狄公守護李唐功不可沒,張柬之等五人敢隨著太子殺二張,bī皇祖母退位,這等功勞也是名垂千古的,可卻被bī到如此地步……他把杯遞到我嘴邊:“武三思終是武家人,天下易姓,李家稱帝,對他沒有半分好處。對這五人自是懷恨在心。”
我有一搭沒一搭地想著,直到眼前又遞來一口糕點,才有些哭笑不得:“吃不下了。”他微微笑著看我,溫聲哄騙:“沈秋說你太瘦了。”我啞然:“你什麼時候開始對他言聽計從了?”李成器看我一臉嘲弄,才算是暫放了筷,端起茶杯喝了口,悠然一嘆:“是本王的錯,cao之過急了。”
他說的隱晦不清,我卻臉燙得難耐,拿起書擋住臉,有意不理他。
才不過兩個月的身子,就已經是胃口大開,不知到足月,會不會已吃的走不動了。
過了會兒,他也沒出聲,我有些按耐不住,只好放下書先認輸:“那天我聽你和李成義的話,張柬之是你的人?”他頷首道:“不止他,崔玄瑋亦是。”這麼說,倒是有些意外了:“當日若沒這五人出面,宮變的勝算會少很多,張柬之和崔玄瑋算是主導,為何你不露面?”
那場宮變,借的是太子的由頭,卻是有背後的勢力支撐。我本以為這中間太平獨大,卻未料他這麼多年來,竟也到了如此地步。若是他可露面,倒是一大功績,必會對日後奪權有利。
他僅是笑,倒似真不大在意:“我與太平的關係總需平衡,若鋒芒太盛,只會過早招她忌憚。”這話聽著也有道理,我剛才點頭,他又清淡地補了句:“況且,沈秋早說過,那幾日你最有可能破羊水,自然是寸步不離才能安心。”
我對上他笑意不減的眼,笑了半晌,才道:“昏庸。”
他嘴角浮著笑,想說什麼時,已有人在外請安。
李成義很快走進來,見我也在書房,微愣了下,略走近兩步:“永安,你午膳未吃飽?”我看他眼中笑意,立刻掃了李成器一眼:“是啊,所以來書房看看,可有什麼能填飽肚子的。”他笑著搖頭:“我這小嫂子還真是睜眼說胡話,此處的吃食看著就是專為你備的,我可從未見大哥吃過什麼梅花糕。”
兩人就這麼你來我往說了三兩句,他才去和李成器說朝堂政事。我聽了兩句,看他雖面上有笑,言語卻是有意閃避,便起身說去看嗣恭,出了書房。
她只靜看著我,過了很久才走進來,忽然躬下身,鄭重行了一禮。
我被她嚇了一跳,剛想命人扶她起身,她卻先開了口:“當日在三陽宮,則天大聖皇后賜婚時,妹妹就曾說過,日後若有幸與縣主共侍郡王,qíng願以姐姐為尊。”
她這一句話,竟放佛讓我們都回到了當年。
那夜我眼見李成器不能爭、不能辯,就在石淙會飲上,當著群臣諸王的面,屈膝叩謝皇祖母的賜婚。彼時我痛若剜心刺骨,她卻是得償多年所願,而如今舊事重提,卻是我喜得貴子,她則被冷落在空有女眷的王府,終日孤枕。
若論錯,都無錯。
這其中誰負了誰,誰欠了誰,又怎能說得清楚?
我一時不知如何應對,而她也就那麼躬身垂首,靜默不語。
這片刻的寂靜,被門口夏至東陽的又一次請安打破。
李成器自門而入,略看了元月一眼,轉而對我道:“嗣恭可換好衣裳了?”我頷首道:“換好了。”他走過來,輕握了下我的手,低聲道:“你也進去添些衣裳。”我看他,他只笑著點了下頭。
留在此處也不過是尷尬,我順著他的話,笑了笑:“好,你稍等我片刻。”說完,立刻進了裡屋,有意翻了兩件衣裳出來,慢慢換上。
依稀能聽見外面李成器在說話,卻不大聽得分明。
直到換好出去,才見元月已不在房內,奶娘等人也似乎早被他摒退了。
我猶豫了下,才問他:“她終究是你結髮妻,再如何……”他打斷我,溫聲道:“永安,本王唯一自責的,是今時今日還要讓你如此難堪。”我笑看他:“這麼多年來,生生死死也有多次了,我可還會為這種事而難堪?”
他沒急著接話,走過來細看我,直看到我有些莫名了,才笑道:“府中所有女眷,在入府之日皆會有我休書一封,日後可憑此再嫁。”我啞然看他,過了好一會兒,也沒說出話。他這才喚入夏至冬陽,替我拿來袍帔:“除卻政事,本王每日只會應對兩個女人,太平和你。”
他說的雲淡風輕,可偏就當著夏至東陽的面,弄得我有些臉熱,只得低聲道:“我又沒追問過你這些。”他沒再說話,笑著替我系好了袍帔。
入宴廳時,太平正和相王低語,看到我們進來才抬頭笑道:“可是等了你很久了,永安,”她伸手指了下抓周的木台,“我們都已做了賭局,你要不要加上一注?”
我順著她的話,看了眼檯面上。
寬長的案几上,鋪著大紅的錦緞,堆滿了用來抓周的物事。我略掃了眼,就發現原先準備的木劍卻不見了,卻有人在正中放了塊調兵的魚符。
我看了眼太平,佯裝好奇道:“誰這麼慷慨,竟連魚符都拿出來了?”抓周雖只為博眾人一笑,但依李成器的戰功和嗣恭的身份,這種東西放上去,總歸不妥。
太平笑了笑,抬下巴指向武三思:“是你叔父。”她語氣雖平淡,卻仍帶了些戒備,武三思正是舉了杯,聽這話立刻笑道:“終歸也留著我武家的血,本王自是想嗣恭能抓到兵權,揚我武家之威罷了。”
我笑了笑,沒再接話。
自聖上登基以來,韋氏便一攬大權,偏就恩寵我這叔父武三思。朝中民間口口相傳的宮諱秘事,多是韋氏、婉兒和武三思之間糾纏不清的關係。我雖不願盡信,但眼見他竟在皇祖母過世後,還能有此權勢,又不能不信。
今時今日,武家人只仰仗著武三思一人,敢當著太平還能有膽量說出‘武家之威’的,也僅他一人而已。
李成器始終含笑聽著,此時才笑著自懷中拿出玉笛,吩咐身側的何福放了上去:“本王自幼就喜音律,倒更願嗣恭能摸到此笛。”他說完,輕握了下我的手。
夏至遞上熱茶,我轉遞到他手裡,有些忐忑地看了他一眼,低聲道:“今日宴席上雖是叔父放的魚符應景,明日傳到府外就是你有心覬覦兵權了。”
他接過來茶杯,微微一笑:“無需憂心,如今本王的謠言甚多,多此一樁也成不了事。”我微蹙眉,方才的歡喜都有些淡了,反倒多了些憂心。
可叔父的話何其冠冕堂皇,當著眾人的面也不好就如此拿走魚符,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嗣恭眼不見俗物,千萬別去碰那燙手的物事。
如此又說笑了會兒,奶娘才將嗣恭抱了出來。
他一被放到案幾,就不自在地扭動了兩下,慢悠悠地由爬轉為坐,張望著四周,直到看到我這處才伸手,奶聲奶氣地叫著娘親。
我忙應了,武三思卻輕咳一聲,笑著道:“切莫理他,免得看到娘親,反倒去摸香帕就麻煩了。”太平挑眉,嗤笑道:“香帕有何不好?他父王擔了十幾年的風流名聲,讓給他也好。看他與永安如此像,日後必是我李家又一風流才子,惹萬千佳人相傳慕戀。”
我忙笑著應和了兩句,嗣恭見我不再應他,癟著嘴,又去看李成器,一聲聲喚著父王。李成器倒是不動聲色喝茶,偏就不做聲。這麼一來二去的,他終覺得受了委屈,眼看著兩眼都有些淚花了,卻不知怎地就掃到了遠處的李隆基。
那小臉立刻由悲轉喜,對他依依呀呀的,不知叫什麼,可偏看著就像是相熟一般。
李隆基本是沉默著,看到他的樣子忽而一笑,對奶娘道:“小公子想是怕生,你去用言語逗逗他,抓到了也好抱下去了。”奶娘忙應了,站在案台另一側,一聲聲叫著小公子,終是引得他動了兩下,開始慢悠悠地看著桌上的東西。
他一個孩子哪裡懂得什麼,只覺得這個也有趣,那個也有趣,可都不過伸出手去摸了下,不肯費力拿起來。
我盯著他看,雖旁邊圍著幾個下人,卻還是不放心,生怕他一個不小心跌下來。如此看著倒是忘了看他去抓什麼,直到武三思哈哈一笑,才想起來凝神去看。
嗣恭正停在魚符前,極有興趣地摸著,幾乎已經抓到了一角。
我心頭一冷,正想對李成器說話,就聽見李隆基笑了聲。
眾目睽睽下,他竟就忽然站起身:“本王倒是有了些私心,”話音未落,已幾步走到案幾邊,將那魚符拿了起來,“我自幼隨大哥學音律,總覺無以為報。如今這孩子和我有緣,若能日後隨我一道擊鼓作曲,倒也是樁妙事。”
他這意外之舉,連太平和相王都有些啞然。
李隆基倒似未覺,又將李成器的玉笛放在嗣恭手邊,碰了下他的小手。嗣恭被他一碰,倒是笑了,伸手摸摸玉笛,竟直接抱在了懷裡。
圓溜溜的大眼睛,一個勁兒瞅著李隆基,似乎要什麼讚許。
李隆基搖頭一笑,俯下身,用臉碰了下嗣恭的小臉,低聲喃喃了句話。聲音很輕,誰也聽不清他說的內容。我遠看著那一大一小,暗鬆口氣,側頭去看李成器,他亦是眼中暖意漸盛,自唇邊溢出了很淡的笑。
武三思先是一愣,旋即大笑道:“大好男兒,全讓你兄弟兩個當做風流胚去養了。”他說完,眾人才笑著恭賀,太平亦是笑著看李隆基,道:“三郎啊三郎,我們這麼多長輩看著,你就真……”她頓了頓,沒再說下去,只搖頭笑嘆道,“真還是孩子心xing。”
李隆基只是笑,將嗣恭自案几上抱起,遞給了奶娘,這才走回去坐下,拿起酒觴,對著李成器遙一拱手,一飲而盡。
七十一同根相煎(1)
三月桃花開時,武三思終於開始有了大的動作。
先是大肆賣官鬻爵、培植腹心,宮中內侍超遷七品以上者竟有千人之多。然這些只是小動作,並沒入太平和李成器的眼,倒是他二人對五王的步步緊bī,連父王都有些看不下去了。
“父王今日來,也在說五王的事,”我咬住筷間的梅花膏,又被他灌了口水,“當初太平和太子宮變時,這五人可算是盡心竭力。這才封王不足一年,就開始扣上莫須有的罪名了?”
若說狄公守護李唐功不可沒,張柬之等五人敢隨著太子殺二張,bī皇祖母退位,這等功勞也是名垂千古的,可卻被bī到如此地步……他把杯遞到我嘴邊:“武三思終是武家人,天下易姓,李家稱帝,對他沒有半分好處。對這五人自是懷恨在心。”
我有一搭沒一搭地想著,直到眼前又遞來一口糕點,才有些哭笑不得:“吃不下了。”他微微笑著看我,溫聲哄騙:“沈秋說你太瘦了。”我啞然:“你什麼時候開始對他言聽計從了?”李成器看我一臉嘲弄,才算是暫放了筷,端起茶杯喝了口,悠然一嘆:“是本王的錯,cao之過急了。”
他說的隱晦不清,我卻臉燙得難耐,拿起書擋住臉,有意不理他。
才不過兩個月的身子,就已經是胃口大開,不知到足月,會不會已吃的走不動了。
過了會兒,他也沒出聲,我有些按耐不住,只好放下書先認輸:“那天我聽你和李成義的話,張柬之是你的人?”他頷首道:“不止他,崔玄瑋亦是。”這麼說,倒是有些意外了:“當日若沒這五人出面,宮變的勝算會少很多,張柬之和崔玄瑋算是主導,為何你不露面?”
那場宮變,借的是太子的由頭,卻是有背後的勢力支撐。我本以為這中間太平獨大,卻未料他這麼多年來,竟也到了如此地步。若是他可露面,倒是一大功績,必會對日後奪權有利。
他僅是笑,倒似真不大在意:“我與太平的關係總需平衡,若鋒芒太盛,只會過早招她忌憚。”這話聽著也有道理,我剛才點頭,他又清淡地補了句:“況且,沈秋早說過,那幾日你最有可能破羊水,自然是寸步不離才能安心。”
我對上他笑意不減的眼,笑了半晌,才道:“昏庸。”
他嘴角浮著笑,想說什麼時,已有人在外請安。
李成義很快走進來,見我也在書房,微愣了下,略走近兩步:“永安,你午膳未吃飽?”我看他眼中笑意,立刻掃了李成器一眼:“是啊,所以來書房看看,可有什麼能填飽肚子的。”他笑著搖頭:“我這小嫂子還真是睜眼說胡話,此處的吃食看著就是專為你備的,我可從未見大哥吃過什麼梅花糕。”
兩人就這麼你來我往說了三兩句,他才去和李成器說朝堂政事。我聽了兩句,看他雖面上有笑,言語卻是有意閃避,便起身說去看嗣恭,出了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