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頁
這都是她過去愛吃的。
“那時就有醃鴨蛋和烤花蛤了?”她更驚奇這個。
一大一小兩個聽客,成功被沈策帶歪了思路,直奔中華吃文化。
“我們中國人最會吃,”他帶兩人離開畫室,“周朝炮豚是八珍之一。這本書寫得更詳細,在當時,炮豚和蒸豚都很受歡迎。”
大戰勝後,他喜好親手炮豚,給部下分食。
沈策帶他們往餐廳走,紙質燈籠透出來的淡淡黃光,和月光交織,為他們指路。
“去五臟,茅茹填腹,以柞木穿過,慢火烤灼,”清酒塗抹上色,還要用麻油不停塗抹外皮,“其皮,色如琥珀,其肉,入口則消,狀若凌雪,含漿膏潤。”
再有酒,那便是大戰後最好的犒賞。
說話間,已到餐廳外。這裡燈光明亮,有熟悉背影在忙碌著。
這是給她的驚喜,從香港來的管家老夫婦正將一盤烤乳豬切片擺上餐桌。婆婆聽聞昭昭遭了罪,內疚難眠,認為是澳門沈家沒照顧好她。為彌補,她和老管家一起帶了洋房的幫傭們,飛來照料他們的飲食起居。
婆婆因為年邁,久不下廚,逢年過節才會為沈家老小燒上一桌,如今夜這般,連點心小食都盯著做,已數年未見了。沈邵直呼占了小舅奶奶的光。
沈策從冰櫃裡,倒了兩杯飲料,端來給這一大一小。
“是什麼?”婆婆問。
“給小舅奶奶準備的,”沈邵拿起就喝,“說是天然蛋白飲品,小舅爺自製的。”
老管家皺眉:“拿什麼榨的?”像在質疑飲品的配方。
沈策自幼被這兩位老人看著長大,頭回被他們當外人,唯恐自己配方不妥,喝壞了昭昭。他好脾氣解釋:“加了花生、榛子、核桃、腰果,巴旦木和碧根果,常見的東西。”
老管家略安心。
幫傭忙完,聚在餐廳里吃宵夜。
而沈策帶著一大一小,還有老管家夫婦,在餐廳外露天餐桌旁,邊吃邊聊。婆婆為沈策證實,幼年的沈策終日泡在藏書堆里,沉迷過一段時間飲食文化,那兩年見飯桌上的豬肉、烤鴨和蘸料,就要引唐詩“蒸豚搵蒜醬、炙鴨點椒鹽”,見湯麵就說這叫湯餅、水引,說麵條是華夏起源的食物,連帶念句晉賦“涕凍鼻中,霜凝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
如此種種,常惹得家人在飯桌上笑聲不斷。
至深夜,沈邵去睡了,兩人在臥室旁的影音室看電影,她仍回味無窮:“南北朝的蒸豚怎麼做?和現在一樣嗎? ”
他搖頭:“更複雜。肉煮半熟,以豆豉汁醃製,高粱米用濃豉汁泡成黃色,做成蒸飯。最後要把姜,桔皮、桔葉、蒸飯和豬肉放到一種叫甑的蒸食用具里,用三倍燒飯的時間蒸。”
他對這道菜最熟,因為她最愛吃。
“想吃嗎?”他問。
“聽著有點麻煩,婆婆會做嗎?”
“她不會,我會。”
昭昭歪著頭,瞧他。
“明天給你做。”他心領神會。
“那炮豚呢,正宗的那種?”
“都做。”
“還有什麼做法嗎?”
“白淪豚,和白切豬肉差不多,”他想了想說,“明天一道給你做,炮、蒸、白淪,一併做,你都試試。”
燈被關上,他抽出一張光碟,塞進光碟播放機。
屏幕被影片點亮,成了房中唯一的光源。
這影音室和香港小樓裝修的一模一樣,昭昭從沒問過,他為何如此裝修。這更像是一種心照不宣,像她在蒙特婁裝修的那個房間,他們兩個都想讓時間停在她十八歲那年。
那年,有著他們最朦朧、最不可言說的心動。
他坐進沙發里,輕摟她到懷裡。
她懶懶倒下來,枕著他的腿,手指在他膝蓋上無目的地划來划去,等電影開場。
片名跳出前,是全屋最暗的時候。沈策在這暗裡,忽然悟到:最幸福的時刻,應該就像現在,能毫不費力說出“明天”的每一個夜晚。
☆、第四十八章 只合江南老(1)
捐贈儀式那天,在公眾面前出現的是沈公和沈叔叔,而真正籌辦這場慈善活動的沈策,早就帶著昭昭和沈邵去了九江。那裡有一家分公司,屬於沈策自己的企業。
一群工作狂,以為老闆來視察工作,興奮準備了匯報材料。豈料,沈策一到九江分公司,第一個指令就是:骨幹團建,去廬山、鄱陽湖。
手下干將們一通抱怨,控訴老闆玩物喪志,在如此下去公司業務將停滯不前……突然,全體噤了聲。玻璃牆外,沈昭昭牽著一個小男孩的手,進入沈策的辦公室。
這些部下紛紛交換目光,原來老闆消失幾年的“為情所困”,背後竟有如此複雜、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十分鐘後,老闆有個七八歲兒子的消息傳遍公司,甚至傳回到總公司和遠在新加坡的分公司……當公司骨幹聽到邵邵叫沈策“小舅爺爺”時,這個傳聞早已無力澄清。
中午,一行人抵達鄱陽湖。
“深秋以後來露營的人多,”沈策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向奪,託了托自己的眼鏡,指著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對昭昭說,“這裡是鳥類越冬的地方。一到秋冬,就是白鶴的天堂了,還有數十萬的天鵝,野鴨、大雁,最大的越冬鳥群都要來這兒。它們成群來時,你仰頭看天,下雪一樣美。”
“那時就有醃鴨蛋和烤花蛤了?”她更驚奇這個。
一大一小兩個聽客,成功被沈策帶歪了思路,直奔中華吃文化。
“我們中國人最會吃,”他帶兩人離開畫室,“周朝炮豚是八珍之一。這本書寫得更詳細,在當時,炮豚和蒸豚都很受歡迎。”
大戰勝後,他喜好親手炮豚,給部下分食。
沈策帶他們往餐廳走,紙質燈籠透出來的淡淡黃光,和月光交織,為他們指路。
“去五臟,茅茹填腹,以柞木穿過,慢火烤灼,”清酒塗抹上色,還要用麻油不停塗抹外皮,“其皮,色如琥珀,其肉,入口則消,狀若凌雪,含漿膏潤。”
再有酒,那便是大戰後最好的犒賞。
說話間,已到餐廳外。這裡燈光明亮,有熟悉背影在忙碌著。
這是給她的驚喜,從香港來的管家老夫婦正將一盤烤乳豬切片擺上餐桌。婆婆聽聞昭昭遭了罪,內疚難眠,認為是澳門沈家沒照顧好她。為彌補,她和老管家一起帶了洋房的幫傭們,飛來照料他們的飲食起居。
婆婆因為年邁,久不下廚,逢年過節才會為沈家老小燒上一桌,如今夜這般,連點心小食都盯著做,已數年未見了。沈邵直呼占了小舅奶奶的光。
沈策從冰櫃裡,倒了兩杯飲料,端來給這一大一小。
“是什麼?”婆婆問。
“給小舅奶奶準備的,”沈邵拿起就喝,“說是天然蛋白飲品,小舅爺自製的。”
老管家皺眉:“拿什麼榨的?”像在質疑飲品的配方。
沈策自幼被這兩位老人看著長大,頭回被他們當外人,唯恐自己配方不妥,喝壞了昭昭。他好脾氣解釋:“加了花生、榛子、核桃、腰果,巴旦木和碧根果,常見的東西。”
老管家略安心。
幫傭忙完,聚在餐廳里吃宵夜。
而沈策帶著一大一小,還有老管家夫婦,在餐廳外露天餐桌旁,邊吃邊聊。婆婆為沈策證實,幼年的沈策終日泡在藏書堆里,沉迷過一段時間飲食文化,那兩年見飯桌上的豬肉、烤鴨和蘸料,就要引唐詩“蒸豚搵蒜醬、炙鴨點椒鹽”,見湯麵就說這叫湯餅、水引,說麵條是華夏起源的食物,連帶念句晉賦“涕凍鼻中,霜凝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
如此種種,常惹得家人在飯桌上笑聲不斷。
至深夜,沈邵去睡了,兩人在臥室旁的影音室看電影,她仍回味無窮:“南北朝的蒸豚怎麼做?和現在一樣嗎? ”
他搖頭:“更複雜。肉煮半熟,以豆豉汁醃製,高粱米用濃豉汁泡成黃色,做成蒸飯。最後要把姜,桔皮、桔葉、蒸飯和豬肉放到一種叫甑的蒸食用具里,用三倍燒飯的時間蒸。”
他對這道菜最熟,因為她最愛吃。
“想吃嗎?”他問。
“聽著有點麻煩,婆婆會做嗎?”
“她不會,我會。”
昭昭歪著頭,瞧他。
“明天給你做。”他心領神會。
“那炮豚呢,正宗的那種?”
“都做。”
“還有什麼做法嗎?”
“白淪豚,和白切豬肉差不多,”他想了想說,“明天一道給你做,炮、蒸、白淪,一併做,你都試試。”
燈被關上,他抽出一張光碟,塞進光碟播放機。
屏幕被影片點亮,成了房中唯一的光源。
這影音室和香港小樓裝修的一模一樣,昭昭從沒問過,他為何如此裝修。這更像是一種心照不宣,像她在蒙特婁裝修的那個房間,他們兩個都想讓時間停在她十八歲那年。
那年,有著他們最朦朧、最不可言說的心動。
他坐進沙發里,輕摟她到懷裡。
她懶懶倒下來,枕著他的腿,手指在他膝蓋上無目的地划來划去,等電影開場。
片名跳出前,是全屋最暗的時候。沈策在這暗裡,忽然悟到:最幸福的時刻,應該就像現在,能毫不費力說出“明天”的每一個夜晚。
☆、第四十八章 只合江南老(1)
捐贈儀式那天,在公眾面前出現的是沈公和沈叔叔,而真正籌辦這場慈善活動的沈策,早就帶著昭昭和沈邵去了九江。那裡有一家分公司,屬於沈策自己的企業。
一群工作狂,以為老闆來視察工作,興奮準備了匯報材料。豈料,沈策一到九江分公司,第一個指令就是:骨幹團建,去廬山、鄱陽湖。
手下干將們一通抱怨,控訴老闆玩物喪志,在如此下去公司業務將停滯不前……突然,全體噤了聲。玻璃牆外,沈昭昭牽著一個小男孩的手,進入沈策的辦公室。
這些部下紛紛交換目光,原來老闆消失幾年的“為情所困”,背後竟有如此複雜、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十分鐘後,老闆有個七八歲兒子的消息傳遍公司,甚至傳回到總公司和遠在新加坡的分公司……當公司骨幹聽到邵邵叫沈策“小舅爺爺”時,這個傳聞早已無力澄清。
中午,一行人抵達鄱陽湖。
“深秋以後來露營的人多,”沈策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向奪,託了托自己的眼鏡,指著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對昭昭說,“這裡是鳥類越冬的地方。一到秋冬,就是白鶴的天堂了,還有數十萬的天鵝,野鴨、大雁,最大的越冬鳥群都要來這兒。它們成群來時,你仰頭看天,下雪一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