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兩位公子來了,妃嬪和公主們不好招待他們倆,不還是有阿哥所的阿哥們麼?

  顯然皇上早就打算好了讓她來辦這個「苦差事」,故意說得冠冕堂皇而已。

  珞佳凝心知皇上是好意,太后也是好意。

  畢竟她窩在家裡那麼久為父母守孝,已經是「與世隔絕」太久了。

  其實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她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原身已經嫁給四阿哥幾年了,她一來就住在宮裡,和烏拉那拉家的長輩其實是沒有接觸過的。

  後來出了宮,因為政治關係,她也不能經常回娘家。

  所以硬要說她和父母親有多麼深濃的骨肉親情,並不現實。

  實際上,那些悲從中來無法抑制的痛楚,很大程度上屬於血脈傳承下的「骨肉至親」之情。

  在費揚古和愛新覺羅氏離世後,血脈之間傳遞出的那種悲痛,讓她真的是短時間內緩不過勁兒來。

  如今過了百日後,許是她幫兩位老人守過了的關係,那種血脈相連的悲痛倒是淡了一些。她就也能夠漸漸舒緩過來了。

  只是身子還虛弱著,得好好調養才能像前段時間那麼健康。

  她明白,如今太后和皇上這樣安排,也是希望她和旁人家的孩子們多走動走動。

  恰逢公主們和舜安顏、張廷璐的事情是喜事,兩位長輩許是想借了這樣的喜事,衝去一些她的愁苦與哀傷。

  珞佳凝就也沒戳穿皇上的「裝模作樣」,笑著應了:「一切聽皇阿瑪安排。」

  康熙帝看她這樣乖順,反倒是心疼她起來,忍不住說:「你安排好他們的茶點就行了。他們許久不曾進宮,太后讓他們多吃兩盞茶再走。倒也不至於留飯。」

  自打上次珞佳凝在宮裡見過這兩位公子後,太后就沒有再宣他們進宮來。

  很簡單。

  本來這倆孫女婿就是四孫媳婦來張羅著相看的,沒了四孫媳婦,德妃又是個沉默寡言沒意思的,太后獨自一人了,也提不起精神來安排這事兒。

  昨兒聽說德妃賞賜了老四媳婦兒一些東西,太后知道今兒再怎麼說,老四媳婦兒也得進宮來謝恩。

  她心中一動,和皇上通過氣兒後,把這倆兒郎也找到了宮裡。

  沒別的,就是年輕人湊一起,熱鬧,喜慶。

  康熙帝看四福晉瘦弱得很,擔心她的身子,直接讓梁九功送了四福晉去太后的寧壽宮。

  路上,梁九功小聲勸四福晉:「……恕奴才多嘴。奴才還沒見過陛下和太后為了哪個阿哥或者公主這樣費心呢。福晉您的頭一個。可既然陛下和太后都這樣為您費心了,奴才斗膽勸一句,福晉還是把心思收斂回來的好。」

  珞佳凝忙說:「多謝公公美意,我明白的。」

  她這段日子一直在四貝勒府里不曾出來過,也真的是想替原身的生身父母守一守。

  畢竟那種吃不下睡不好的日子挺難捱的。

  血脈割捨不斷,就順其自然。唯有幫助原身給父母守了孝,她把該做的做了,往後的日子才能不留遺憾。

  對她,對不知是不是已經魂飛魄散的原身來說,都好。

  如今百日已過,她身為女兒也只能做這些了。即便胤禛慣著她,她也不能不識大體繼續鬱鬱寡歡下去。

  畢竟身為四貝勒的福晉,她需要做的事情還很多。

  雖然心中依然憂愁,她只要把對父母的思念好好放在心裡,便沒辜負了二老的養育之恩。

  梁九功看四福晉面上有了些笑容,便鬆了口氣:「福晉心裡明白就好。四貝勒這段日子聽了不少閒話,」

  珞佳凝沒想到會有這麼一出,腳步微頓:「四爺?閒話?」

  梁九功:「是呀,好多人在外頭傳,說什麼四貝勒管不住四福晉,任由四福晉不顧規矩為父母守孝。還說四貝勒府上,貝勒爺是半點兒都做不了主的,什麼事兒都得聽福晉的。就連四福晉做事逾矩,四貝勒也半點說不上話。」

  梁九功嘆著氣道:「皇上問過這話的源頭是哪兒,問來問去沒個準的答案出來。皇上也是替四貝勒著急,這才讓福晉您趕緊走出來,不然外頭指不定後面會把四貝勒說成什麼樣兒呢。」

  珞佳凝雙手指尖絞在一起,半晌說不出話。

  她明白,梁九功說出來的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肯定還有許多更難聽的話,梁九功壓根都說不出口,免得污了她的耳。

  聽到的都那麼不堪了,誰知道被掩下的那些成了什麼樣子?

  原來胤禛這段日子居然為她受了那麼多的委屈。

  可嘆他身為皇子貝勒,居然回家後一個字兒也沒和她提起過,更是半個字兒的抱怨都沒有。只把這些受到的委屈都放在了心裡。

  每日他歸家後,都是溫聲細語地和她說著話聊著天,還陪她讀書寫字……

  身為夫君,他已經做得很足夠了。

  思及此,珞佳凝的心裡愈發通暢起來。她面上帶著暖暖笑意:「多謝公公提醒,我自不會辜負了皇阿瑪和四爺對我的好意。」

  梁九功打了個千兒:「福晉不必謝奴才,這都是奴才應該做的。」

  此時已經到了寧壽宮的外頭。

  院內隱隱傳來了爭執聲。

  梁九功「咦」著往那邊望過去:「這是誰吵起來了麼?」

  「先去看看怎麼回事。」珞佳凝說著,加快了腳步進入了寧壽宮的院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