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頁
「嗯!」
縣衙的廳堂里,除了柳爹,還有錢縣丞和胡師爺。
二人起身行了禮,柳芽兒找了位置坐了。
柳爹遞過一封書信,柳芽兒越往下看,眉頭鎖的越緊,不解的問道:「爹,陳知府這是何意?」
還有一個月就是端午,嶺南一直有端午賽龍舟的習俗。往年的龍舟大賽都是在其他的縣舉辦,因著柴桑的大環境不好,去參賽的只有城裡的一支龍舟隊。可這次,陳知府竟然把賽龍舟的地點選在了柴桑的流桑河,屬實讓人費解。
柳爹收過書信,道:「許是陳大人想拉我們柴桑一把。只是,暫時我們還不知道有多少的龍舟隊會來。所以才喊芽兒回來商量商量,此事該怎麼應對。」
「如若真像爹想的這般,倒是讓陳大人費了苦心。現在城裡的鋪子也逐漸都開了業,就算來的龍舟隊多我們也不怕,不用擔心他們沒得飯吃沒地兒睡。」
「嗯,那一會兒便將消息放出去,也好叫百姓心裡有個底。」
消息一放出去,城中的百姓們都歡呼沸騰了。
端午又稱端陽,天中,是入夏季時令的惡惡日。人們為祛病防疫,會在這一天祭拜祖先,划龍舟祈福辟邪。往年因為賽點在別縣,飯都吃不到的年頭裡,誰又會花上那些錢給龍舟刷桐油,僱車隊。如今不僅能吃飽飯,就連賽點都安排到了自家門口,怎麼滴,也得下水劃上兩漿。
就連柴桑轄下的各個村子裡,都將龍舟拖出來,刷上桐油,等待著端午的來臨。
一進五月,就有外縣的龍舟隊到了柴桑。
幾輛牛車上,分別綁著龍舟,木漿和大鼓。一進柴桑,先是講龍舟拉到了楊柳堤的空地上,搭了棚子留了專人看守,餘下的尋了客棧住下。
而這些時日以來,柳爹也派人沿著流桑河隔一處就搭上個簡易的棚子,方便看龍舟的人休息。
五月初四,各縣的龍舟隊全部到齊,同來的還有來觀龍舟賽的外地富商。又恰逢各地的商人來進醬油,一時間柴桑城內的客棧人滿為患。有那住不上客棧的,乾脆在城中百姓家借宿。
「老官,這城裡怎麼突然多了這麼多外地人?去年我也來過柴桑,那街上可沒幾個人。」說話的富商今日剛到柴桑,城中客棧已經住滿,無法,他便花了三十文錢在這老官家中借住一宿。
老翁將飯菜端到桌上,笑到:「您吶,來的早不如來的巧。明日端午,今年的賽龍舟在我們的流桑河。永平的九個縣,每個縣都來了龍舟隊。客觀要是不趕時間,明日倒是可以去觀划龍舟。」
「我就說呢,突然多了這麼些人,我還以為是別個縣的人都遷到了柴桑。」
「那哪能啊,雖說現在日子好過了些,可畢竟柴桑窮了那麼多年,名聲在外,誰又肯往這遷?」老翁又幫著商人倒了杯水。
那商人謝過,不贊同的道:「要我說啊,凡事沒個絕對!這城就跟人一樣,沒有窮一輩子的道理。就說我這次來時,你們那個官道,乖乖,修的是真好。又平整又光滑,我走南闖北這麼多年,還沒走過這麼好的官道。還有官道的兩邊,種了好些豆子和甘蔗。聽說,這百姓們種的東西,柳大人都忙著收了?」
「哪是柳大人收,是柳家的大小姐!不過你還別說,當初大開荒的時候,我家老婆子說白給的地不要白不要,硬是要去跟著開了幾畝,說是拿來種菜也不錯,還能省些賣菜錢。這不,這兩年跟著種豆子,竟也得了幾兩銀子。」老翁說著,笑著炫耀道。
「要我說,你們這個知縣大人真是個有能耐的。短短兩三年,就讓柴桑城換了模樣!」
聽到客人誇獎知縣大人,老翁一個勁的點頭:「客觀你這話說的對,要是沒有柳大人一家,我們柴桑哪有今天?您是不知道,我們大人不止修了路,還建了學堂,孩子們去上學不要束脩呢!」
「還有這等好事?」
「可不是?學堂都建到山裡去了,那去山裡教書的,可是柳大人的親兒子!」說到此,老翁咂巴著嘴。他想不通,知縣家的公子,為何要到深山中去吃那個苦。
「柳大人大義!」
柴桑城並未設宵禁,還未到亥時,城中便一片寂靜,仿佛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能聽到聲響。
所有人都早早的睡去,就為了養足了精神,明日好奮力一戰。他們代表著的,可是一整個縣的榮耀。
第二日,吃飽喝足的柳芽兒跟著柳爹去了楊柳堤。父女二人去的並不晚,才剛過辰時,可楊柳堤早已擠滿了人。
有龍舟隊的,有看熱鬧的,還有做著小食生意的和賣小玩意兒的,個個都精神抖擻。
一見到柳家父女過來,不用衙役們清場,紛紛自覺的後退讓出條道來。
柳爹先是親和的跟大家問了好,又囑咐看熱鬧歸看熱鬧,安全要放在第一。
囑咐完圍觀群眾,又連同各縣的縣丞帶著龍舟隊的人禮拜了河神。拜完之後,又將分成三份的獎賞擺於案上。
這獎賞,是九縣一起湊的。
龍舟全部入水,各縣代表緊緊的握著船槳,鼓手也筆直的站在床尾,雙手握著鼓錘,只等柳知縣一聲令下。
一大長掛的爆竹炸完,柳爹發令,提上的鼓手得令,輪起鼓錘。
「砰~」鼓一響,所有的龍舟開始奮力向前劃。而舟尾的鼓手們,也用力的擂著鼓。
縣衙的廳堂里,除了柳爹,還有錢縣丞和胡師爺。
二人起身行了禮,柳芽兒找了位置坐了。
柳爹遞過一封書信,柳芽兒越往下看,眉頭鎖的越緊,不解的問道:「爹,陳知府這是何意?」
還有一個月就是端午,嶺南一直有端午賽龍舟的習俗。往年的龍舟大賽都是在其他的縣舉辦,因著柴桑的大環境不好,去參賽的只有城裡的一支龍舟隊。可這次,陳知府竟然把賽龍舟的地點選在了柴桑的流桑河,屬實讓人費解。
柳爹收過書信,道:「許是陳大人想拉我們柴桑一把。只是,暫時我們還不知道有多少的龍舟隊會來。所以才喊芽兒回來商量商量,此事該怎麼應對。」
「如若真像爹想的這般,倒是讓陳大人費了苦心。現在城裡的鋪子也逐漸都開了業,就算來的龍舟隊多我們也不怕,不用擔心他們沒得飯吃沒地兒睡。」
「嗯,那一會兒便將消息放出去,也好叫百姓心裡有個底。」
消息一放出去,城中的百姓們都歡呼沸騰了。
端午又稱端陽,天中,是入夏季時令的惡惡日。人們為祛病防疫,會在這一天祭拜祖先,划龍舟祈福辟邪。往年因為賽點在別縣,飯都吃不到的年頭裡,誰又會花上那些錢給龍舟刷桐油,僱車隊。如今不僅能吃飽飯,就連賽點都安排到了自家門口,怎麼滴,也得下水劃上兩漿。
就連柴桑轄下的各個村子裡,都將龍舟拖出來,刷上桐油,等待著端午的來臨。
一進五月,就有外縣的龍舟隊到了柴桑。
幾輛牛車上,分別綁著龍舟,木漿和大鼓。一進柴桑,先是講龍舟拉到了楊柳堤的空地上,搭了棚子留了專人看守,餘下的尋了客棧住下。
而這些時日以來,柳爹也派人沿著流桑河隔一處就搭上個簡易的棚子,方便看龍舟的人休息。
五月初四,各縣的龍舟隊全部到齊,同來的還有來觀龍舟賽的外地富商。又恰逢各地的商人來進醬油,一時間柴桑城內的客棧人滿為患。有那住不上客棧的,乾脆在城中百姓家借宿。
「老官,這城裡怎麼突然多了這麼多外地人?去年我也來過柴桑,那街上可沒幾個人。」說話的富商今日剛到柴桑,城中客棧已經住滿,無法,他便花了三十文錢在這老官家中借住一宿。
老翁將飯菜端到桌上,笑到:「您吶,來的早不如來的巧。明日端午,今年的賽龍舟在我們的流桑河。永平的九個縣,每個縣都來了龍舟隊。客觀要是不趕時間,明日倒是可以去觀划龍舟。」
「我就說呢,突然多了這麼些人,我還以為是別個縣的人都遷到了柴桑。」
「那哪能啊,雖說現在日子好過了些,可畢竟柴桑窮了那麼多年,名聲在外,誰又肯往這遷?」老翁又幫著商人倒了杯水。
那商人謝過,不贊同的道:「要我說啊,凡事沒個絕對!這城就跟人一樣,沒有窮一輩子的道理。就說我這次來時,你們那個官道,乖乖,修的是真好。又平整又光滑,我走南闖北這麼多年,還沒走過這麼好的官道。還有官道的兩邊,種了好些豆子和甘蔗。聽說,這百姓們種的東西,柳大人都忙著收了?」
「哪是柳大人收,是柳家的大小姐!不過你還別說,當初大開荒的時候,我家老婆子說白給的地不要白不要,硬是要去跟著開了幾畝,說是拿來種菜也不錯,還能省些賣菜錢。這不,這兩年跟著種豆子,竟也得了幾兩銀子。」老翁說著,笑著炫耀道。
「要我說,你們這個知縣大人真是個有能耐的。短短兩三年,就讓柴桑城換了模樣!」
聽到客人誇獎知縣大人,老翁一個勁的點頭:「客觀你這話說的對,要是沒有柳大人一家,我們柴桑哪有今天?您是不知道,我們大人不止修了路,還建了學堂,孩子們去上學不要束脩呢!」
「還有這等好事?」
「可不是?學堂都建到山裡去了,那去山裡教書的,可是柳大人的親兒子!」說到此,老翁咂巴著嘴。他想不通,知縣家的公子,為何要到深山中去吃那個苦。
「柳大人大義!」
柴桑城並未設宵禁,還未到亥時,城中便一片寂靜,仿佛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能聽到聲響。
所有人都早早的睡去,就為了養足了精神,明日好奮力一戰。他們代表著的,可是一整個縣的榮耀。
第二日,吃飽喝足的柳芽兒跟著柳爹去了楊柳堤。父女二人去的並不晚,才剛過辰時,可楊柳堤早已擠滿了人。
有龍舟隊的,有看熱鬧的,還有做著小食生意的和賣小玩意兒的,個個都精神抖擻。
一見到柳家父女過來,不用衙役們清場,紛紛自覺的後退讓出條道來。
柳爹先是親和的跟大家問了好,又囑咐看熱鬧歸看熱鬧,安全要放在第一。
囑咐完圍觀群眾,又連同各縣的縣丞帶著龍舟隊的人禮拜了河神。拜完之後,又將分成三份的獎賞擺於案上。
這獎賞,是九縣一起湊的。
龍舟全部入水,各縣代表緊緊的握著船槳,鼓手也筆直的站在床尾,雙手握著鼓錘,只等柳知縣一聲令下。
一大長掛的爆竹炸完,柳爹發令,提上的鼓手得令,輪起鼓錘。
「砰~」鼓一響,所有的龍舟開始奮力向前劃。而舟尾的鼓手們,也用力的擂著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