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頁
喏,昱哥兒直接往她懷裡撲,被僕婦們拉開去,笑嘻嘻哄道「娘親現在可抱不得了」
再過八個月,她又要當娘親了。
姨母知道之後,高興得見牙不見眼,直念阿彌陀佛「佛祖保佑,老天保佑」,眯著眼睛去上香--漫長的歲月里,姨母成了佛教忠誠的信徒,早晚三炷香。
大表嫂高興之餘,微微有些失落:她只有顧明熙一個孩子,懷孕的時候就和丈夫分別,這麼多年過去,丈夫連孩子的臉都沒見過。
說起顧明熙,紀慕雲冷眼旁觀,這孩子是在憂愁和思念中長大的,少了孩童的天真稚氣,又因為少了父輩庇護,性格敏感極了,旁人多一句話都會思量半日。
她猶豫著,打算私下提醒姨母,很快發現顧許之已經留意到了,時時把侄兒帶在身邊,不光讀書,出門買東西、抓蟋蟀、爬樹翻牆,有紀慕嵐昱哥兒相伴,沒幾日,顧明熙臉上的笑容就多了很多。
有了父輩帶著,顧明熙很快就能成為頂門立戶的男子漢。
紀慕嵐也一樣,像個大人一樣和父親姐姐商量以後的事。
紀長林打算跟著顧家去甘肅:「我有十年沒見到你姨丈,很是想念。」
紀慕雲一聽,就明白了:姨丈在西北,正是拼命的時候,孤家寡人地去了,就算有兩位表哥幫忙,身邊也缺人手。父親能力有限,卻是跟隨姨丈多年的,正好做一些文書、幕僚的事情,幫姨丈一把。
再有,她的婚事靠姨母出力,光為這個,紀長林也得盡力回報姨丈姨母。
道理她都懂,想到西北山高水遠,比金陵更遠,紀慕雲一下子傷心起來,眼淚汪汪地直叫「爹爹。」
紀長林也捨不得女兒,捨不得外孫和沒見過面的小外孫,嘆息著安慰:「你嫁了人,也不能時時回家裡,我去幾年,若是,若是順利,找機會回來看你。」
紀慕雲真恨自己是個女人,若是男子,就能跟在家人身邊了。
說起男子,紀慕嵐不聲不響地,已經想好了自己的未來:「父親,姐姐,我打算回金陵去,族學裡兩位夫子和曹六爺(曹慎)對我十分關照,若是順利,今年我想下場試一試。」
紀長林想說什麼,又遲疑著收了回去:族學兩位夫子一個舉人一個進士,堪稱紀慕嵐的授業恩師,對紀慕嵐平日的關照,做父親的是知道的。
紀慕雲也想的明白:自己是做姐姐的,弟弟就算住在曹府,也不能時時見面,金陵就不一樣了,曹延軒把弟弟託付給曹慎和兩位夫子,弟弟沒有後顧之憂,必定頭懸樑錐刺股全力攻讀學業。
若是弟弟跟著父親、姨母去甘肅,一來姨丈和兩位表哥把全部精力放在公事,無瑕提點弟弟的學業,二來甘肅能不能請到名師、請到什麼樣的名師還是未知之數,遠遠不如金陵族學裡的夫子。
「那,你豈不是一個人?」紀慕雲左思右想,怎麼也不放心,「家裡也沒人,平日去哪裡?逢年過節怎麼辦?不行,爹爹」
紀慕嵐沒說話,呵呵笑起來,姐姐伸手摸他頭頂,他不好意思地一縮,站在原地沒動。
什麼時候,弟弟這麼高了?紀慕雲迷惑地仰著頭,面前的年輕人俊眉修目,神采飛揚,一襲普普通通的衣裳,遠遠望去,有點像瘦高版的父親。
紀慕雲恍然大悟:弟弟不是十歲,不是十五歲,是二十歲的青年人了。
她有了孩子,弟弟也不是小孩子了。
父親弟弟定了下來,她放了心,把全部精力放在姨母和大表嫂身上。
她幫姨母染髮,帶姨母散步,給姨母按摩,恨不得把分別的十年都補上。
說起來,姨母眼睛壞了,早幾年就看不清了,怕紀慕雲擔心,信里不肯告訴她。
顧重暉獲罪的時候,父子三人被押送去了西寧衛,家裡的財產沒被抄沒,杜茹英婆媳匆匆回到老家,帶回一部分積蓄,加上顧家的祖產和朋友暗中相贈的盤纏,按理來說,是夠過日子的。
杜茹英婆媳怕三人在路上吃苦、沒了,在西寧衛過不好,一次次變賣了家產,換成銀子千里迢迢送過去。有的送得到,有的就送不到--送的人半路把錢吞了,回來說「送到了」,卻沒有回信,婆媳兩人家裡沒男人,有年幼的顧明熙,不敢向人追究,只能換個人再送。
一來二去的,家裡錢沒得差不多,大嫂遣散僕人,閉門過日子,請大夫給杜茹英看眼睛,要長期針灸、服藥,就難以維持了。幸好有兩個老街坊,平日幫一把手。
紀慕雲進了曹府,偷偷把私房錢寄到湖南,婆媳兩人手頭才寬裕些。這次顧許之回了老家,接到母親嫂子侄兒,把鄉里偷吞家裡錢的人狠狠打了一頓,帶上照顧家裡的街坊一併來了京城。
紀慕雲聽得辛酸,陪著姨母狠狠哭了一場,抹著眼淚安慰「您可不能哭了,二表哥會罵我的,日日吃藥湯都吃不過來。」
藥湯是護眼的,什麼菊花、女貞子、決明子和枸杞,還有桑葉--紀慕雲告訴昱哥兒,桑葉是餵蠶寶寶的,昱哥兒沒見過蠶,到處問「蠶寶寶長什麼樣子」,顧明熙沒養過,答不出,紀慕嵐用筆畫了一張蠶,昱哥兒寶貝一樣掛起來。
大表嫂就不一樣了,有一回心事重重地告訴她「也不知道他爹爹,如今什麼樣子。」
紀慕雲也猜不出:記憶中的大表哥,還是風華正茂的大好兒郎,二表哥麼,表面嘻嘻哈哈,沒什麼變化,時候長了就發現,他經常無端端沉默,面無表情地望著西北方--十年時光,就這麼悄無聲息地埋沒在風沙里。
再過八個月,她又要當娘親了。
姨母知道之後,高興得見牙不見眼,直念阿彌陀佛「佛祖保佑,老天保佑」,眯著眼睛去上香--漫長的歲月里,姨母成了佛教忠誠的信徒,早晚三炷香。
大表嫂高興之餘,微微有些失落:她只有顧明熙一個孩子,懷孕的時候就和丈夫分別,這麼多年過去,丈夫連孩子的臉都沒見過。
說起顧明熙,紀慕雲冷眼旁觀,這孩子是在憂愁和思念中長大的,少了孩童的天真稚氣,又因為少了父輩庇護,性格敏感極了,旁人多一句話都會思量半日。
她猶豫著,打算私下提醒姨母,很快發現顧許之已經留意到了,時時把侄兒帶在身邊,不光讀書,出門買東西、抓蟋蟀、爬樹翻牆,有紀慕嵐昱哥兒相伴,沒幾日,顧明熙臉上的笑容就多了很多。
有了父輩帶著,顧明熙很快就能成為頂門立戶的男子漢。
紀慕嵐也一樣,像個大人一樣和父親姐姐商量以後的事。
紀長林打算跟著顧家去甘肅:「我有十年沒見到你姨丈,很是想念。」
紀慕雲一聽,就明白了:姨丈在西北,正是拼命的時候,孤家寡人地去了,就算有兩位表哥幫忙,身邊也缺人手。父親能力有限,卻是跟隨姨丈多年的,正好做一些文書、幕僚的事情,幫姨丈一把。
再有,她的婚事靠姨母出力,光為這個,紀長林也得盡力回報姨丈姨母。
道理她都懂,想到西北山高水遠,比金陵更遠,紀慕雲一下子傷心起來,眼淚汪汪地直叫「爹爹。」
紀長林也捨不得女兒,捨不得外孫和沒見過面的小外孫,嘆息著安慰:「你嫁了人,也不能時時回家裡,我去幾年,若是,若是順利,找機會回來看你。」
紀慕雲真恨自己是個女人,若是男子,就能跟在家人身邊了。
說起男子,紀慕嵐不聲不響地,已經想好了自己的未來:「父親,姐姐,我打算回金陵去,族學裡兩位夫子和曹六爺(曹慎)對我十分關照,若是順利,今年我想下場試一試。」
紀長林想說什麼,又遲疑著收了回去:族學兩位夫子一個舉人一個進士,堪稱紀慕嵐的授業恩師,對紀慕嵐平日的關照,做父親的是知道的。
紀慕雲也想的明白:自己是做姐姐的,弟弟就算住在曹府,也不能時時見面,金陵就不一樣了,曹延軒把弟弟託付給曹慎和兩位夫子,弟弟沒有後顧之憂,必定頭懸樑錐刺股全力攻讀學業。
若是弟弟跟著父親、姨母去甘肅,一來姨丈和兩位表哥把全部精力放在公事,無瑕提點弟弟的學業,二來甘肅能不能請到名師、請到什麼樣的名師還是未知之數,遠遠不如金陵族學裡的夫子。
「那,你豈不是一個人?」紀慕雲左思右想,怎麼也不放心,「家裡也沒人,平日去哪裡?逢年過節怎麼辦?不行,爹爹」
紀慕嵐沒說話,呵呵笑起來,姐姐伸手摸他頭頂,他不好意思地一縮,站在原地沒動。
什麼時候,弟弟這麼高了?紀慕雲迷惑地仰著頭,面前的年輕人俊眉修目,神采飛揚,一襲普普通通的衣裳,遠遠望去,有點像瘦高版的父親。
紀慕雲恍然大悟:弟弟不是十歲,不是十五歲,是二十歲的青年人了。
她有了孩子,弟弟也不是小孩子了。
父親弟弟定了下來,她放了心,把全部精力放在姨母和大表嫂身上。
她幫姨母染髮,帶姨母散步,給姨母按摩,恨不得把分別的十年都補上。
說起來,姨母眼睛壞了,早幾年就看不清了,怕紀慕雲擔心,信里不肯告訴她。
顧重暉獲罪的時候,父子三人被押送去了西寧衛,家裡的財產沒被抄沒,杜茹英婆媳匆匆回到老家,帶回一部分積蓄,加上顧家的祖產和朋友暗中相贈的盤纏,按理來說,是夠過日子的。
杜茹英婆媳怕三人在路上吃苦、沒了,在西寧衛過不好,一次次變賣了家產,換成銀子千里迢迢送過去。有的送得到,有的就送不到--送的人半路把錢吞了,回來說「送到了」,卻沒有回信,婆媳兩人家裡沒男人,有年幼的顧明熙,不敢向人追究,只能換個人再送。
一來二去的,家裡錢沒得差不多,大嫂遣散僕人,閉門過日子,請大夫給杜茹英看眼睛,要長期針灸、服藥,就難以維持了。幸好有兩個老街坊,平日幫一把手。
紀慕雲進了曹府,偷偷把私房錢寄到湖南,婆媳兩人手頭才寬裕些。這次顧許之回了老家,接到母親嫂子侄兒,把鄉里偷吞家裡錢的人狠狠打了一頓,帶上照顧家裡的街坊一併來了京城。
紀慕雲聽得辛酸,陪著姨母狠狠哭了一場,抹著眼淚安慰「您可不能哭了,二表哥會罵我的,日日吃藥湯都吃不過來。」
藥湯是護眼的,什麼菊花、女貞子、決明子和枸杞,還有桑葉--紀慕雲告訴昱哥兒,桑葉是餵蠶寶寶的,昱哥兒沒見過蠶,到處問「蠶寶寶長什麼樣子」,顧明熙沒養過,答不出,紀慕嵐用筆畫了一張蠶,昱哥兒寶貝一樣掛起來。
大表嫂就不一樣了,有一回心事重重地告訴她「也不知道他爹爹,如今什麼樣子。」
紀慕雲也猜不出:記憶中的大表哥,還是風華正茂的大好兒郎,二表哥麼,表面嘻嘻哈哈,沒什麼變化,時候長了就發現,他經常無端端沉默,面無表情地望著西北方--十年時光,就這麼悄無聲息地埋沒在風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