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才緩緩出了被窩, 換了身衣袍踅足出去。

  奉清領著謝鑒自外匆匆趕來, 等在郗珣書房。

  適才穿過雨水, 兩人一身衣袍濕透,才往廊下一里,靴下地毯便漸漸落出一片深色水坑。

  可誰也無暇顧及其他,二人見到主上到了,匆忙便將書信交給郗珣。

  「孫將軍出師不利, 前日連敗兩場, 飛鴿傳書趕來報信,只怕明日消息便該傳回上京。」

  南陽離上京不過百餘里, 快馬加鞭也不過兩三日功夫——

  幾人想的卻不是這個。

  孫平海當時攬下荊州總兵這個位置, 旁人以為是靠著後宮麗妃, 其實不然。

  孫平海此人兵法過人, 早該在戰場上建功立業, 奈何郗崇病逝後許多親信遭梁帝忌憚,少主年歲又小,不敢貿然衝鋒陷陣,孫平海便隱沒暗處。

  朝臣皆瞧不起叛軍,也並非態度高傲。便是連郗珣也看不上這群倉促間四處拉攏起來各有心思,各有其主的烏合之眾,只要真打起來只怕對方一團亂麻。

  所以郗珣才一度將重中之重放在上京,定太子清肅朝廷上。

  若說先前叛軍一路勢如破竹,是因為誤打誤撞,更是因九江、南陽二府兵力落後,部署失誤。

  如今,怎麼連老將孫平海也敗了......

  郗珣一目十行看過書信,繞過四足鼎冠架丹鶴薰爐,繞去巡視正中那張半面牆高的兵力布防圖。

  他眸光幽深,仿佛透過輿論圖看著什麼,東都王進軍路線,近來多有兵力動盪之處。

  謝鑒一雙眸子猶如利箭一般,直言道:「此次除孫平海外,還有好幾個世家的人都去了,莫不是他們在其中引亂?南陽地廣,多有易守難攻之處......便是叛軍中有領兵奇才想要攻下也不會如此容易。」

  是,太容易了,一路勢如破竹——

  奉清揣測:「莫非是前軍中混入了奸細?南陽軍事布防被人知曉了去?」

  一切太過湊巧,東都王再早部署藩地也離京千里,消息來往也要月余功夫。如何在出兵之際恰巧與汝南沛郡災情撞上,更是一連利用上京苦於糧草,梁帝病重朝廷動盪之際趁機發兵.....

  先破江夏,後抵南陽。

  汝南沛郡的災情,怎又會是朝廷能如此輕易安撫的。

  當年河間動盪,郗珣趁機渡流民入朔北,給予他們無人耕種的良田,為他們登入戶籍。

  他能,旁人自然也能。

  汝南之北,南陽之東————穎川

  郗珣忽而低笑一聲。

  緩緩念出一人來。

  ——齊玄素

  齊玄素埋伏暗中多年倒還惦記著遠在上京的兒子。

  在事變之前,還惦記著將齊鏡斂招回潁川。

  齊鏡斂必是知曉內情的。

  是以去歲中秋,自己在上京遭遇刺殺,牽扯出了長樂公府。

  郗珣一直以為是梁帝、魯王暗中動手,畢竟齊府既是梁帝母族更是妻族。

  如今想來,怕不是齊鏡斂本人的主意便是那位出世多年的齊玄素了。

  刺殺若是失敗,能叫他與梁帝魯王仇恨愈深,更能叫齊鏡斂藉以往西羌和親之名退出上京。

  只是不想太后崩逝,齊鏡斂中途折返,齊玄素才再想法子將齊鏡斂召出上京。

  謝鑒一聽也是立即明白過來。

  齊玄素,多年前名震大梁的少年天才,連他父親謝混都自愧弗如。

  如今他們這群後輩遇到了老一輩里為人津津樂道的那位,謝鑒心態顯然不如郗珣,思來想去都覺得不安。

  齊氏棄了魯王,轉投一個註定要被諸侯群起圍攻的逆臣,究竟想要什麼?

  東都王本就名不正言不順,齊氏豈會真心追隨他?

  謝鑒不由得思忖提點道:「齊氏勢力多在潁川,如今襄助東都王攻入上京,只怕也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許是想攻入上京,扶持一個傀儡。」

  同燕王一個打算。

  郗珣似乎並不驚訝,他早有最壞的打算,「魯王不好左右。只怕齊玄素想要的是兩位年幼皇子。至於太子......」

  郗珣靜默片刻,忽而朝奉清吩咐:「立刻圍了長樂公府,收押內眷,戒嚴上京。將太子府魯王肅王府牢牢盯緊。」

  「是!」奉清知曉此事非同小可,不管太子在汝南沛郡時與齊氏有沒有聯繫,如今絕不能讓二人再有關聯。

  謝鑒不由攢眉,便是如今京城有半數在燕王府治下,但仍有許多勢力混亂,並非一日能安穩下的。

  他眼皮直跳,敵暗我明,齊玄素修道多年,只怕今日早暗中籌劃已久。

  他隱隱覺得不安,他嬌妻幼子皆在京城這處,若是有什麼變動只怕是叫他措手不及......

  謝鑒想起一樁事來,「昨日有人想混做女醫入謝府,好在叫郡主侍女早早堪破,只是人沒抓住。」

  這是以往只以為是遇到了身手敏捷的騙子,如今卻不由得叫謝鑒嚴陣以待起來。

  是否是有人想安插入謝府人馬?或者是本就是衝著郗愫而來?

  「郡主叫我來叮囑長嫂,這幾日便不要往謝府去了,也叫長嫂少往府外行走。」

  謝鑒原先該稱呼瓏月為小姨,誰想後來小姨與大舅子大婚了,他便只得稱呼原先的小姨為長嫂。

  這個八尺男人一時總轉不過來,總羞於出口。

  奈何還是不敢有所隱瞞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