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如果你有動心的, 照著這個底價給就行,咱的人品都信得過,我不會坑騙你的。要是低於後面的底價, 就屬於賤賣國-家資產了,這罪名咱倆都扛不住。」

  陶嬌杏把整個酒廠清單都掃了一遍, 臉上的表情從錯愕到凝重, 眉頭都擰了起來。

  「咋這麼多都要申請破產倒閉?就算別的都申請倒閉,山海關酒廠也不該吧!我剛嫁人那會兒,走親戚都是買的山海關白酒, 拎兩瓶這個酒去走親戚, 多有面子的事兒啊!」

  除了山海關酒廠外, 被陶嬌杏惦記著的遼東啤酒廠與老白山酒廠赫然都在申請破產倒閉的清單之內。

  「現在的企業行情都這麼慘澹了麼……」陶嬌杏同那女幹事說, 「我們東北牧場的經營一直都很好, 生意蒸蒸日上, 我還以為全市場都這樣。」

  那女幹事給陶嬌杏遞了個一言難盡的眼神兒過來,建議陶嬌杏往後面翻個三五頁再看。

  陶嬌杏翻了三五頁看,裡面全都是申請破產倒閉的奶站和養牛場。

  那女幹事說,「企業就是這樣,一將功成萬骨枯,東北牧場的奶粉生意蒸蒸日上,全國最大的助長奶粉廠都垮了,更別提這些做奶粉的小廠子。省里很樂意看到東北牧場做起來,做大做強,做成遼東省的招牌,可代價就是,全省從事鮮奶、奶製品的國營企業,大的小的加起來,垮了九成九。」

  「啤酒和白酒也是同樣的問題,別的省做起來了,我們沒有。現如今百貨大樓搞了起來,呈現給老百姓的選擇更多了,價格比人家賣得貴,或者是價格差不多的情況下,味道不如人家的好,自然沒人買。廠子裡生產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去,就回不了本,工人的工資就開不出來,可不得倒閉。」

  陶嬌杏點點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嘛,能理解。短期看是陣痛,可長期看是好事。畢竟消費者花相同的價錢就買到了更多更好的產品,把一些不好的東西清退出市場,整個市場都能升級一輪兒。要不是東北牧場把奶製品的標準提了上來,現在的老百姓還是喝著不便宜還沒太多營養價值的奶呢。」

  她盤點了一下自己手頭的錢,從破產清算的名單里挑出在沈市及周邊的廠子來,同女幹事說,「我先選這幾家吧,回頭我去實地看一下,如果設備這些滿意的話,就先收購這幾家。如果設備不太滿意,到時候再考慮別的。你這個冊子能不能給我抄錄一份兒?」

  那女幹事說,「抄啥啊,單位新買了一台複印機,我給你複印去。其它類型的工廠你要不要?要的話我一併幫你複印了。」

  「都複印了吧。就算現在用不上,將來也肯定用得上。」

  ——————

  陶嬌杏帶著『戰果』回了家,把自個兒想收購酒廠的事兒同謝挺一說,還圈出來自己打算收購的那幾個酒廠。

  設備和工人都是現成的,而且比自己辦的時候要省錢省事,還省時間。

  陶嬌杏覺得這是個好事。

  謝挺卻表達了不同的觀點。

  謝挺說,「收購國營酒廠的事兒,其實我不太贊成。國營酒廠辦了幾十年,裡面的門門道道太多了,很多亂七八糟的關係和人情世故,還養活了不少不認真幹活兒還愛鬧事的老油條。」

  「如果收購了國營酒廠,那就代表要全盤接收裡面的人事關係。每個國營企業都有自己的家屬區,我們該咋辦?把廠子和家屬區拆分開,只收夠廠子,不要家屬區?那家屬區的人絕對會天天堵門鬧事!」

  「閒在家裡沒事兒乾的老頭兒老太太往廠門口一躺,逼著讓我們解決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是給解決,還是不給解決?」

  「看似是省了錢,實際上費心費力。你要打算擴大酒廠的規模,我建議咱直接找政-府批地,設備也採購最新的,招工也能得到保證。招工考試設置好門檻,能從原先的國營酒廠中搜羅到真正有本事還踏實肯乾的人才,還能把那些破事兒都擋在廠子外面。」

  陶嬌杏把謝挺眉間的愁雲盡收眼底,問,「之前出現過這樣的事兒?」

  謝挺點頭,「鬧過好幾回,不過都解決了。誰鬧事,開除誰,開除不了就報警。報警給縣裡不行就直接到省里報警,省里給我們幾分薄面,事兒都壓下去了,但現在回想起來還是頭疼。」

  「那你咋不跟我說啊……我還以為一直都順風順水的?」陶嬌杏心裡也跟著梗了一口氣。

  謝挺笑了笑,「和你說這個幹啥?一個人煩心還不夠?我能擋下來的煩惱,就沒必要讓你跟著一起惱。你在家帶胖仔就夠心累了……」

  ——————

  陶嬌杏不怕事兒,但她也不想平白無故給自己身上招攬一堆煩心事兒。

  原先不知道收購那些國營企業的弊端,以為就是一個自個兒撿便宜還能幫下崗工人再就業的好事,沒想到天底下真沒有好撿的便宜,壓力都轉嫁到謝挺身上了。

  夫妻倆一拍即合,不收購了,自己建廠。

  陶嬌杏除了參與到建廠的選址外,其它事情都是謝挺扛起來的,去市政-府批地,去沈市找合作了好幾回的建築隊,再去江蘇南通購買最新的發酵釀酒設備……一通事情忙下來,謝挺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瘦了一圈兒,倒是沒黑。

  原先那些發酵釀酒設備都得去上-海買,因為上-海承接了許多國外企業的先進位造技術,不過隨著國內整體工業水平的抬升,上-海的人力成本增加,給工人開出來的工資都得漲價,因此那個設備廠就轉移到了距離上-海不遠的蘇南地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