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頁
山高水長,時光清淺,歲月安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第87章 番外二
東方既白, 白露未晞,微微深藍的天幕上, 依稀還有幾顆明明暗暗的星子。
空氣里還帶著淡淡的涼意, 整個京城都處在安靜之中, 只有掛著標誌的各府的馬車陸陸續續的向紫禁城而去。
太和殿外的鐘樓上, 蟠龍鍾厚重的鐘聲響過三聲之後,候在太和殿在文武百官陸續走進了太和殿,低垂著眉眼站在自己的位置上。
「皇上駕到——」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躬身而立的大臣們聽到通報, 各自都收斂了心思, 向上首的青年帝王行禮。
承平帝胤礽看著下首跪著的大臣們, 面色平淡, 與當初的康熙越來越相似,低沉的聲音響起「眾卿平身。」
大臣們眼觀鼻鼻觀心的站了起來, 各自站在自己的位置上, 這個登基不過三年的帝王身上的威儀越來越重了,有時候他們好像看到了當初的太上皇, 這也讓這些大臣們行事越發謹慎了, 畢竟如果皇帝勢弱, 大臣們強勢一些沒什麼,但是皇帝強勢, 大臣還沒有眼色的話, 那可就是找死了。
況且這位是正統登基, 太上皇禪位, 背後還有太上皇這座大佛, 而不是靠著他們這些大臣上位的,對他們可沒有什麼情分,沒看到明珠和索額圖兩位相爺相繼被皇上整治,如今也老老實實的嗎?
「眾位卿家可有事啟奏?」胤礽平淡的開口問道,這也是如今每次上朝的例行公事了。
主管科舉的吏部右侍郎向前一步「臣有本奏」說著,吏部右侍郎緩緩開口「皇上已經登基三年,國家清明,政局穩定,臣請開恩科,廣納賢士。」
胤礽看了眼這個吏部右侍郎,這個是他的人,倒也不蠢,通過他的暗示就知道了該說什麼,畢竟如今朝上大多都是老臣,他也想培養一批自己的心腹。胤礽心中想著,面上微微有了一絲興趣「此事可行,只是不知要派哪幾位愛卿來負責此事?」
聽到上首皇上的話,幾位負責科舉的大臣們都開始自薦,畢竟負責這件事,就是未來朝臣的座師,也多一份人脈。
胤礽看著這些大臣們爭來爭去,微微有些出神。
想來當初皇父也是這樣,獨自坐在這高高在上的龍椅上,看著下邊的人為了利益爭吵,而自己則置身事外。
這種感覺和他當太子的時候不一樣,他還是太子的時候,十三歲臨朝聽政,也是聽夠了這些大臣們的爭吵。可是那個時候,他還算是置身於其中,感觸還不那麼明顯,這些利益之爭,讓人厭煩,卻又不可避免。原來皇父當初就是這樣高高在上又冷眼旁觀,平衡著朝臣的勢力。
當初皇父突然將皇位傳給他,他其實是有些驚慌的,他不知道皇父是不是真的會把這權柄交給他,不知道這是不是對他的考驗。
可是皇父在他登基典禮的前一夜在乾清宮與他促膝長談。他才知道皇父原來是真的要放下這些,讓他接這走下去。
他還記得皇父當初面色溫和沉穩,就坐在他批閱奏摺的御案之後,他說「胤礽,皇父的前半生都交給了大清,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的差池,這才將大清治理成如今的樣子,如今皇父將這幅重擔交給你,你已經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了,皇父希望你能帶領著大清走的更遠。」
他記得昏黃的燭火映著滿室的靜謐,皇父低低的與他說「胤礽,你要記住,你將來的每一個決定,都會關係到千千萬萬的百姓,犯了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改正,即使是皇帝,也是會犯錯的。這個位置太過高高在上,容易迷失自己,你要時刻提醒著自己,為帝者,當為百姓計。」
他還記得那個從小教他帝王心術,手把手把他帶大的皇父說「保成,帝王是榮耀,也是責任,父親希望你能承受這份榮耀,也能擔得起這份責任。」
皇父真的就如他說的那樣,完完全全的將朝政和權力都交給了他,甚至想搬出了乾清宮,到暢春園去住,後來還是被他阻止了,皇父依舊住在乾清宮,而他住在了養心殿,在這裡與朝臣議事。皇父真的就完全不理朝政,即使有大臣求見,也從來不見。而他也漸漸安心下來,慢慢的學著成為一個優秀的帝王,他希望皇父永遠為他驕傲,而不是後悔。
皇父只在宮裡住了一年,就離開了皇宮,他知道皇父是去做什麼了,皇父的心中有一個人,他的後半生,都是那個淡然自若,靜好安然的先昭和皇后的,沒有任何人能阻攔他。
胤礽微微回神,就看到下首的大臣因為他的久不開口,而漸漸安靜了下來,正老老實實的站著。
胤礽看了一眼站在首位,穿著一襲親王朝服的胤禛,就見他安安靜靜,冷冷清清的站在那裡。朝堂上胤禛基本上是不怎麼發言的,只有比較重大的事情,他才會開口,往往總能戳中要點。這讓滿朝的文武大臣們都知道,雍親王雖然冷漠寡言,但是於政事一道也很精通,讓人不敢小看。
畢竟是自己從小看到大的孩子,胤礽對於胤禛的性格十分了解,知道他如今雖然一副冷淡的模樣,但是微微蹙起的眉頭說明他已經有些不耐煩了,真是他和皇父還有昭母妃把他慣壞了。不過這是他從小看著長大,最疼愛的小四,他也只能繼續護著他啊,胤礽默默想著。不得不說腦補真是容易容易造成美妙的誤會。
第87章 番外二
東方既白, 白露未晞,微微深藍的天幕上, 依稀還有幾顆明明暗暗的星子。
空氣里還帶著淡淡的涼意, 整個京城都處在安靜之中, 只有掛著標誌的各府的馬車陸陸續續的向紫禁城而去。
太和殿外的鐘樓上, 蟠龍鍾厚重的鐘聲響過三聲之後,候在太和殿在文武百官陸續走進了太和殿,低垂著眉眼站在自己的位置上。
「皇上駕到——」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躬身而立的大臣們聽到通報, 各自都收斂了心思, 向上首的青年帝王行禮。
承平帝胤礽看著下首跪著的大臣們, 面色平淡, 與當初的康熙越來越相似,低沉的聲音響起「眾卿平身。」
大臣們眼觀鼻鼻觀心的站了起來, 各自站在自己的位置上, 這個登基不過三年的帝王身上的威儀越來越重了,有時候他們好像看到了當初的太上皇, 這也讓這些大臣們行事越發謹慎了, 畢竟如果皇帝勢弱, 大臣們強勢一些沒什麼,但是皇帝強勢, 大臣還沒有眼色的話, 那可就是找死了。
況且這位是正統登基, 太上皇禪位, 背後還有太上皇這座大佛, 而不是靠著他們這些大臣上位的,對他們可沒有什麼情分,沒看到明珠和索額圖兩位相爺相繼被皇上整治,如今也老老實實的嗎?
「眾位卿家可有事啟奏?」胤礽平淡的開口問道,這也是如今每次上朝的例行公事了。
主管科舉的吏部右侍郎向前一步「臣有本奏」說著,吏部右侍郎緩緩開口「皇上已經登基三年,國家清明,政局穩定,臣請開恩科,廣納賢士。」
胤礽看了眼這個吏部右侍郎,這個是他的人,倒也不蠢,通過他的暗示就知道了該說什麼,畢竟如今朝上大多都是老臣,他也想培養一批自己的心腹。胤礽心中想著,面上微微有了一絲興趣「此事可行,只是不知要派哪幾位愛卿來負責此事?」
聽到上首皇上的話,幾位負責科舉的大臣們都開始自薦,畢竟負責這件事,就是未來朝臣的座師,也多一份人脈。
胤礽看著這些大臣們爭來爭去,微微有些出神。
想來當初皇父也是這樣,獨自坐在這高高在上的龍椅上,看著下邊的人為了利益爭吵,而自己則置身事外。
這種感覺和他當太子的時候不一樣,他還是太子的時候,十三歲臨朝聽政,也是聽夠了這些大臣們的爭吵。可是那個時候,他還算是置身於其中,感觸還不那麼明顯,這些利益之爭,讓人厭煩,卻又不可避免。原來皇父當初就是這樣高高在上又冷眼旁觀,平衡著朝臣的勢力。
當初皇父突然將皇位傳給他,他其實是有些驚慌的,他不知道皇父是不是真的會把這權柄交給他,不知道這是不是對他的考驗。
可是皇父在他登基典禮的前一夜在乾清宮與他促膝長談。他才知道皇父原來是真的要放下這些,讓他接這走下去。
他還記得皇父當初面色溫和沉穩,就坐在他批閱奏摺的御案之後,他說「胤礽,皇父的前半生都交給了大清,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的差池,這才將大清治理成如今的樣子,如今皇父將這幅重擔交給你,你已經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了,皇父希望你能帶領著大清走的更遠。」
他記得昏黃的燭火映著滿室的靜謐,皇父低低的與他說「胤礽,你要記住,你將來的每一個決定,都會關係到千千萬萬的百姓,犯了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改正,即使是皇帝,也是會犯錯的。這個位置太過高高在上,容易迷失自己,你要時刻提醒著自己,為帝者,當為百姓計。」
他還記得那個從小教他帝王心術,手把手把他帶大的皇父說「保成,帝王是榮耀,也是責任,父親希望你能承受這份榮耀,也能擔得起這份責任。」
皇父真的就如他說的那樣,完完全全的將朝政和權力都交給了他,甚至想搬出了乾清宮,到暢春園去住,後來還是被他阻止了,皇父依舊住在乾清宮,而他住在了養心殿,在這裡與朝臣議事。皇父真的就完全不理朝政,即使有大臣求見,也從來不見。而他也漸漸安心下來,慢慢的學著成為一個優秀的帝王,他希望皇父永遠為他驕傲,而不是後悔。
皇父只在宮裡住了一年,就離開了皇宮,他知道皇父是去做什麼了,皇父的心中有一個人,他的後半生,都是那個淡然自若,靜好安然的先昭和皇后的,沒有任何人能阻攔他。
胤礽微微回神,就看到下首的大臣因為他的久不開口,而漸漸安靜了下來,正老老實實的站著。
胤礽看了一眼站在首位,穿著一襲親王朝服的胤禛,就見他安安靜靜,冷冷清清的站在那裡。朝堂上胤禛基本上是不怎麼發言的,只有比較重大的事情,他才會開口,往往總能戳中要點。這讓滿朝的文武大臣們都知道,雍親王雖然冷漠寡言,但是於政事一道也很精通,讓人不敢小看。
畢竟是自己從小看到大的孩子,胤礽對於胤禛的性格十分了解,知道他如今雖然一副冷淡的模樣,但是微微蹙起的眉頭說明他已經有些不耐煩了,真是他和皇父還有昭母妃把他慣壞了。不過這是他從小看著長大,最疼愛的小四,他也只能繼續護著他啊,胤礽默默想著。不得不說腦補真是容易容易造成美妙的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