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第13章 可汗
楊玄的心神從白日的記憶中收回來,重新將目光投向面前的地圖上。天命之言固然好聽,但他也未完全就因此被沖昏了頭腦,眼下一等一的大事還是為接下來的行軍戰事制定策略。
於是他沉聲向身邊的謀士問道:「日前我軍已拿下丹陽、宣城、黎陽三城以及周邊的一些小城,關於接下來該向何處進軍,先生可有高見?」
楊玄身旁的這謀士乃是十年前科舉落第的一個貢生,在當年宦途無望之後,便投身楊家門下,做了幕僚。多年來,對楊家及楊玄忠心耿耿,前前後後多次出謀劃策,包括此次楊玄起事,其中亦有他的身影。
這謀士姓荀,向來足智多謀,為楊玄出力不少,為表尊敬,楊玄稱他為「先生」或「荀先生」。
聽楊玄問話,荀先生立馬抱拳答道:「回主公,鄙人已有一策,只是有些冒進,不知可否施行。」
楊玄道:「願聞其詳。」這些天,不少人跟他提過建議,但大多平平,稱不上「智計」。今日,他倒對這「冒進之策」有了幾分期待。
荀先生道:「前幾日,主公舉義的消息多半已經傳回了潮州城,朝野震動之下必會派大軍前來鎮壓。如果主公即日向南而行,直取潮州,半路就會正面迎擊朝廷大軍,如今兵士不足,新兵又大多從民夫中招納,缺乏作戰經驗,若是一開始就直面正規軍,怕是難以占據優勢。再加上沿途城池數量眾多,築防森嚴,若繼續南下,恐損耗過多,軍心疲乏,不是長久之計。而今唯有反其道而行,向北進軍,則可解其困境。」
「向北?你是說……」荀先生的一番話,讓楊玄有了一種迷霧之中看局勢的感覺,隱隱約約感知到了他要表達的意思,又隱隱有些迷惑。
「黎陽再往北數百里,便是北大營的最外圍。如今春草漸長,冰雪已消,東突厥只怕已厲兵秣馬,蓄勢待發。只要我們一路北上,出其不意占據薊州,與東突厥對北大營成兩相夾擊之勢,便可穩定後方,增補糧草。屆時,主公據臨渝之險,扼朝廷之咽喉。對南占盡地理之優勢,對北阻斷北疆軍後路。北軍歸路既絕,東突厥必趁勢出軍襲擊北大營,我們也可在此時進攻北地邊軍。北軍雖善戰,但此時南有勁敵,北有強胡,定遠大將軍顧行雲又不在軍中鎮守,其在幾方的攻勢之下怕也只是強弩之末。鄙人估計,不過旬月,北大營資糧必盡,到時加大攻勢,對方必不降則潰,可不戰而擒。經此一役,於我方,一可快速訓練新兵,使其熟悉戰鬥,二可增強士氣,鼓舞軍心。再修養生息數日,待得朝廷大軍至,也有足夠實力與之一戰。」荀先生字字鏗鏘、沉穩有力地講完。
「好好好!」荀先生話音剛落,楊玄立馬大聲叫好起來,「先生一番金玉良言,真令楊某醍醐灌頂。我馬上傳令給諸位軍官,即日北上,有先生在,真乃天助我也!」
楊玄爽朗地笑著,顯然是暢快至極,他大力拍著荀先生的肩膀,隨手拿來旁邊的燈燭,湊近照亮案前的地圖,又指示著荀先生坐下,道:「趁著今日制定大計,不如我與先生就著這夜討論討論相關細節。」荀先生順著楊玄之意坐下,微斂的眼角中閃過一道暗芒。
北疆關外千里,東突厥王城,那布。
王宮內,東突厥可汗扎依正閱讀著大梁探子傳來的線報。
扎依右手兩指捻起案上線報最上面的一張,只見上面赫然寫著「東梁,反」幾個大字,大字下面則是許多密密麻麻的小字,他一目十行地看完,漸漸地露出了微笑,看罷,將紙張置於一邊,輕輕地敲擊著桌板,自言自語道:「大梁才分裂多久啊,這東梁就亂了,西梁也早已腐朽不堪,看來我屬於我突厥的時代就要來了,終有一天,這中原大地,萬畝良田,都將是我的囊中之物……」他突然又停了下來,眯起那雙狹長的眼眸,「不過在此之前,還需我細細謀劃一番。」
於是扎依便要侍從取來輿圖,平鋪於案上,執筆在幾個地方圈圈點點,又從旁側抽出一張新紙,照著輿圖寫了起來,不多會便寫滿了一張紙,他凝神看了片刻,便將其摺疊起來,放入一個紙封里,並遞給身邊侍從,吩咐道:「加印封后遞出去,要他們傳給送這張信報的人。」侍從立刻接過,麻利地前去封印。
侍從走後,扎依又將目光投向下一張線報,只見他愣了一下後,那雙藍寶石一樣的眸子中泛起一絲意外的漣漪,漣漪一圈圈地在他的眼中盪開,卻突然被門口傳來的求見聲打斷了。瞬間,扎依眼中的波紋散去,他抬頭,喊了一聲「進來」,一個彪然大漢便從門外走了進來。那大漢皮膚黝黑,長相粗獷,一身悍氣,一看便是久在軍中之人,他一進來行了禮之後便隨意地找了位置坐下,看起來與扎依頗為相熟。
「你今日有什麼事嗎?」扎依也不與他計較,隨口問道。
那大漢——奇力,立馬嘿嘿笑了起來:「大汗,我也沒什麼事兒,就是想問一句,啥時候南下,眼見著河水開凍了許久,今年卻遲遲沒有行動,兒郎們整日眼饞著那大梁的富庶,可快忍不住了。」
「不急,若只是劫掠一番就走,我早就讓你們去了,只是我突厥要想有所發展,顯然不應止限於搶奪。」扎依安撫著奇力道:「他們中原人不是有句話麼,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那群中原人雖然滿肚子酸儒氣,但有些話還是有幾分道理的。」
楊玄的心神從白日的記憶中收回來,重新將目光投向面前的地圖上。天命之言固然好聽,但他也未完全就因此被沖昏了頭腦,眼下一等一的大事還是為接下來的行軍戰事制定策略。
於是他沉聲向身邊的謀士問道:「日前我軍已拿下丹陽、宣城、黎陽三城以及周邊的一些小城,關於接下來該向何處進軍,先生可有高見?」
楊玄身旁的這謀士乃是十年前科舉落第的一個貢生,在當年宦途無望之後,便投身楊家門下,做了幕僚。多年來,對楊家及楊玄忠心耿耿,前前後後多次出謀劃策,包括此次楊玄起事,其中亦有他的身影。
這謀士姓荀,向來足智多謀,為楊玄出力不少,為表尊敬,楊玄稱他為「先生」或「荀先生」。
聽楊玄問話,荀先生立馬抱拳答道:「回主公,鄙人已有一策,只是有些冒進,不知可否施行。」
楊玄道:「願聞其詳。」這些天,不少人跟他提過建議,但大多平平,稱不上「智計」。今日,他倒對這「冒進之策」有了幾分期待。
荀先生道:「前幾日,主公舉義的消息多半已經傳回了潮州城,朝野震動之下必會派大軍前來鎮壓。如果主公即日向南而行,直取潮州,半路就會正面迎擊朝廷大軍,如今兵士不足,新兵又大多從民夫中招納,缺乏作戰經驗,若是一開始就直面正規軍,怕是難以占據優勢。再加上沿途城池數量眾多,築防森嚴,若繼續南下,恐損耗過多,軍心疲乏,不是長久之計。而今唯有反其道而行,向北進軍,則可解其困境。」
「向北?你是說……」荀先生的一番話,讓楊玄有了一種迷霧之中看局勢的感覺,隱隱約約感知到了他要表達的意思,又隱隱有些迷惑。
「黎陽再往北數百里,便是北大營的最外圍。如今春草漸長,冰雪已消,東突厥只怕已厲兵秣馬,蓄勢待發。只要我們一路北上,出其不意占據薊州,與東突厥對北大營成兩相夾擊之勢,便可穩定後方,增補糧草。屆時,主公據臨渝之險,扼朝廷之咽喉。對南占盡地理之優勢,對北阻斷北疆軍後路。北軍歸路既絕,東突厥必趁勢出軍襲擊北大營,我們也可在此時進攻北地邊軍。北軍雖善戰,但此時南有勁敵,北有強胡,定遠大將軍顧行雲又不在軍中鎮守,其在幾方的攻勢之下怕也只是強弩之末。鄙人估計,不過旬月,北大營資糧必盡,到時加大攻勢,對方必不降則潰,可不戰而擒。經此一役,於我方,一可快速訓練新兵,使其熟悉戰鬥,二可增強士氣,鼓舞軍心。再修養生息數日,待得朝廷大軍至,也有足夠實力與之一戰。」荀先生字字鏗鏘、沉穩有力地講完。
「好好好!」荀先生話音剛落,楊玄立馬大聲叫好起來,「先生一番金玉良言,真令楊某醍醐灌頂。我馬上傳令給諸位軍官,即日北上,有先生在,真乃天助我也!」
楊玄爽朗地笑著,顯然是暢快至極,他大力拍著荀先生的肩膀,隨手拿來旁邊的燈燭,湊近照亮案前的地圖,又指示著荀先生坐下,道:「趁著今日制定大計,不如我與先生就著這夜討論討論相關細節。」荀先生順著楊玄之意坐下,微斂的眼角中閃過一道暗芒。
北疆關外千里,東突厥王城,那布。
王宮內,東突厥可汗扎依正閱讀著大梁探子傳來的線報。
扎依右手兩指捻起案上線報最上面的一張,只見上面赫然寫著「東梁,反」幾個大字,大字下面則是許多密密麻麻的小字,他一目十行地看完,漸漸地露出了微笑,看罷,將紙張置於一邊,輕輕地敲擊著桌板,自言自語道:「大梁才分裂多久啊,這東梁就亂了,西梁也早已腐朽不堪,看來我屬於我突厥的時代就要來了,終有一天,這中原大地,萬畝良田,都將是我的囊中之物……」他突然又停了下來,眯起那雙狹長的眼眸,「不過在此之前,還需我細細謀劃一番。」
於是扎依便要侍從取來輿圖,平鋪於案上,執筆在幾個地方圈圈點點,又從旁側抽出一張新紙,照著輿圖寫了起來,不多會便寫滿了一張紙,他凝神看了片刻,便將其摺疊起來,放入一個紙封里,並遞給身邊侍從,吩咐道:「加印封后遞出去,要他們傳給送這張信報的人。」侍從立刻接過,麻利地前去封印。
侍從走後,扎依又將目光投向下一張線報,只見他愣了一下後,那雙藍寶石一樣的眸子中泛起一絲意外的漣漪,漣漪一圈圈地在他的眼中盪開,卻突然被門口傳來的求見聲打斷了。瞬間,扎依眼中的波紋散去,他抬頭,喊了一聲「進來」,一個彪然大漢便從門外走了進來。那大漢皮膚黝黑,長相粗獷,一身悍氣,一看便是久在軍中之人,他一進來行了禮之後便隨意地找了位置坐下,看起來與扎依頗為相熟。
「你今日有什麼事嗎?」扎依也不與他計較,隨口問道。
那大漢——奇力,立馬嘿嘿笑了起來:「大汗,我也沒什麼事兒,就是想問一句,啥時候南下,眼見著河水開凍了許久,今年卻遲遲沒有行動,兒郎們整日眼饞著那大梁的富庶,可快忍不住了。」
「不急,若只是劫掠一番就走,我早就讓你們去了,只是我突厥要想有所發展,顯然不應止限於搶奪。」扎依安撫著奇力道:「他們中原人不是有句話麼,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那群中原人雖然滿肚子酸儒氣,但有些話還是有幾分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