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頁
隨良逸問他:「我還有哪裡露了破綻。」
蘇回道:「我們開始調查你,是因為在搜索於煙的相關資料時,看到了一條你的採訪。在採訪之中,記者提到你對於煙老師作何評價,你當時臉上浮現了詭異的表情,並且做出了推動記者的動作。隨後雖然你向記者道歉並且刪除了相關的影像,但是在傳播廣泛的今日,這一段視頻還是留了下來。」
網際網路是有記憶的,這一條視頻是姚飛在整理於煙相關資料的時候發現的。
蘇回看過以後也覺得隨良逸的狀態很不自然,把這一條新聞記錄了下來。
他繼續說:「後來我又一次看到了一則媒體採訪,向你被記者問到對我的看法時,你出現了和另一則新聞里同樣的表情。所以我大膽假設,你可能和於老師的死亡有關係,你也想要把我定為目標。」
隨良逸或許是善於偽裝的,他在很多時候讓人看不出他心中之惡,也很難把他和幕後真兇聯繫起來,但是他那時有些詭異的表情卻露出了一絲端倪。
那是一種忌恨卻在極力掩飾的表情。
因為隨良逸平時里是平易近人,與人為善的形象,這樣的表情和行動出現在他的身上,非常違和。
蘇回的目光沉靜:「隨後,我們從心理分析入手,我越來越確認,你是有問題的。隨良逸,你和其他研究相關犯罪心理的人完全不同,其他的人低調,以研究為先,以破案為先,而你卻非常享受別人對你的讚譽,你最喜歡的事情是接受各種採訪,炫耀你破獲的案件。」
「接下來,我們就開始查詢,你和372研究院,和王少谷,和張君之的關係。儘管你非常小心,可是我們還是挖出了蛛絲馬跡……」
蘇回說得輕描淡寫,但是其實,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他們面對的,像是一座被封了數年的冰山,需要一點一點融掉冰雪,發現真相。
他們投入了諸多的警力,調查了月余,才終於有了結果。
蘇回沉聲道:「警方最後發現,372研究院是當年翁老師創辦的。只是這些證據,還不夠……」
警方所掌握的,只是翁玉華隨良逸兩個人和研究院有關係的證據,他們並不能證明,後來這些兇手的犯罪行為和他們有著直接關係。
想要把幕後之人繩之於法,他們必須掌握確鑿的證據,否則容易打草驚蛇。
隨良逸非常小心,很多事情都是讓張君之和王少谷出面。
他在警界認識的人眾多。
他熟知法律,熟知辦案流程。
沒有足夠的證據,他們根本按不死他,無法懲罰他的罪行。
審問室里非常安靜,只能聽到蘇回的聲音。
「隨良逸,你曾經虐殺小動物。你幼年家庭附近,發生過兩起小型的火災。只不過你的家庭生活一直和睦,淡化了你的這些特徵,可是在你十五歲時,你的雙親車禍身亡。你寄宿到了祖父家中,你的身上一直具備連環殺手的一些特質。」
「我推測,你之所以會選擇犯罪心理這門課程就是為了印證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想要研究清楚自己。在研讀這門課程的時候,你是在印證自己特徵,解讀剖析自我的過程。」
「因為你自身的原因,你對犯罪心理保持著一絲懷疑,你不相信有人能夠通過推理,掌握到犯罪者的全部信息。你自信於自己的偽裝,覺得不會有人抓到你。」
隨良逸默不作聲,聽著蘇回的分析。聽到這裡,他給予了回應,輕輕點了一下頭。
這個年輕人不愧是翁玉華最好的學生,他敏銳地發現了他選擇這條路背後的心理原因,這是連翁玉華當初都沒有察覺到的。
他一度是矛盾的,一邊質疑著那些理論,一邊印證著那些理論。
他把相關的東西套用在自己的身上,反覆推敲著,是否會暴露自己。
他也曾用那些理論嘗試去分析抓住那些兇犯,可是他發現並不能很好地辨別那些同類。
他不想承認,這是自己的天資不足。
要怎麼才能夠確切抓住那些犯人呢?
他忽然想起了圍獵時,人們會故意放出一些已經抓住過,做過標記的獵物。
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那麼就讓這些城市,變成他的圍獵場……
「你對那些潛在兇手進行威逼利誘,讓他們為你所用。通過抓捕那些兇手,你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感,以及極高的社會地位。」
「你也會派出那些兇犯,給其他的側寫師製造難題,再自己出面,解決爛攤子。」
「你享受那種別人看不透真相,只有你能夠偵破案件的優越感。」
蘇回說到這裡,稍稍停頓:「可是後來你發現,你撒出去的魚餌,有時候會被人找到真兇……」
「特別是華都這裡,案件的一次一次偵破,讓你對我們產生了更加強烈的妒意,以及懼意。」
隨良逸的嘴角輕輕抽動了一下,他最初發現這一點是因為於煙。
他在華都這裡布下了一枚釘子,可是還沒等他收網,就聽到了兇犯被抓的消息……
那時候他是憤怒的,不甘的,嫉妒的。
像是一個靠著作弊考出了好成績的學生,認為其他的學生不可能取得高分,可是偏偏有人交出了滿分的答卷。
幼年時,他就把那些成績比他好的人,視為怪物。
蘇回道:「我們開始調查你,是因為在搜索於煙的相關資料時,看到了一條你的採訪。在採訪之中,記者提到你對於煙老師作何評價,你當時臉上浮現了詭異的表情,並且做出了推動記者的動作。隨後雖然你向記者道歉並且刪除了相關的影像,但是在傳播廣泛的今日,這一段視頻還是留了下來。」
網際網路是有記憶的,這一條視頻是姚飛在整理於煙相關資料的時候發現的。
蘇回看過以後也覺得隨良逸的狀態很不自然,把這一條新聞記錄了下來。
他繼續說:「後來我又一次看到了一則媒體採訪,向你被記者問到對我的看法時,你出現了和另一則新聞里同樣的表情。所以我大膽假設,你可能和於老師的死亡有關係,你也想要把我定為目標。」
隨良逸或許是善於偽裝的,他在很多時候讓人看不出他心中之惡,也很難把他和幕後真兇聯繫起來,但是他那時有些詭異的表情卻露出了一絲端倪。
那是一種忌恨卻在極力掩飾的表情。
因為隨良逸平時里是平易近人,與人為善的形象,這樣的表情和行動出現在他的身上,非常違和。
蘇回的目光沉靜:「隨後,我們從心理分析入手,我越來越確認,你是有問題的。隨良逸,你和其他研究相關犯罪心理的人完全不同,其他的人低調,以研究為先,以破案為先,而你卻非常享受別人對你的讚譽,你最喜歡的事情是接受各種採訪,炫耀你破獲的案件。」
「接下來,我們就開始查詢,你和372研究院,和王少谷,和張君之的關係。儘管你非常小心,可是我們還是挖出了蛛絲馬跡……」
蘇回說得輕描淡寫,但是其實,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他們面對的,像是一座被封了數年的冰山,需要一點一點融掉冰雪,發現真相。
他們投入了諸多的警力,調查了月余,才終於有了結果。
蘇回沉聲道:「警方最後發現,372研究院是當年翁老師創辦的。只是這些證據,還不夠……」
警方所掌握的,只是翁玉華隨良逸兩個人和研究院有關係的證據,他們並不能證明,後來這些兇手的犯罪行為和他們有著直接關係。
想要把幕後之人繩之於法,他們必須掌握確鑿的證據,否則容易打草驚蛇。
隨良逸非常小心,很多事情都是讓張君之和王少谷出面。
他在警界認識的人眾多。
他熟知法律,熟知辦案流程。
沒有足夠的證據,他們根本按不死他,無法懲罰他的罪行。
審問室里非常安靜,只能聽到蘇回的聲音。
「隨良逸,你曾經虐殺小動物。你幼年家庭附近,發生過兩起小型的火災。只不過你的家庭生活一直和睦,淡化了你的這些特徵,可是在你十五歲時,你的雙親車禍身亡。你寄宿到了祖父家中,你的身上一直具備連環殺手的一些特質。」
「我推測,你之所以會選擇犯罪心理這門課程就是為了印證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想要研究清楚自己。在研讀這門課程的時候,你是在印證自己特徵,解讀剖析自我的過程。」
「因為你自身的原因,你對犯罪心理保持著一絲懷疑,你不相信有人能夠通過推理,掌握到犯罪者的全部信息。你自信於自己的偽裝,覺得不會有人抓到你。」
隨良逸默不作聲,聽著蘇回的分析。聽到這裡,他給予了回應,輕輕點了一下頭。
這個年輕人不愧是翁玉華最好的學生,他敏銳地發現了他選擇這條路背後的心理原因,這是連翁玉華當初都沒有察覺到的。
他一度是矛盾的,一邊質疑著那些理論,一邊印證著那些理論。
他把相關的東西套用在自己的身上,反覆推敲著,是否會暴露自己。
他也曾用那些理論嘗試去分析抓住那些兇犯,可是他發現並不能很好地辨別那些同類。
他不想承認,這是自己的天資不足。
要怎麼才能夠確切抓住那些犯人呢?
他忽然想起了圍獵時,人們會故意放出一些已經抓住過,做過標記的獵物。
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那麼就讓這些城市,變成他的圍獵場……
「你對那些潛在兇手進行威逼利誘,讓他們為你所用。通過抓捕那些兇手,你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感,以及極高的社會地位。」
「你也會派出那些兇犯,給其他的側寫師製造難題,再自己出面,解決爛攤子。」
「你享受那種別人看不透真相,只有你能夠偵破案件的優越感。」
蘇回說到這裡,稍稍停頓:「可是後來你發現,你撒出去的魚餌,有時候會被人找到真兇……」
「特別是華都這裡,案件的一次一次偵破,讓你對我們產生了更加強烈的妒意,以及懼意。」
隨良逸的嘴角輕輕抽動了一下,他最初發現這一點是因為於煙。
他在華都這裡布下了一枚釘子,可是還沒等他收網,就聽到了兇犯被抓的消息……
那時候他是憤怒的,不甘的,嫉妒的。
像是一個靠著作弊考出了好成績的學生,認為其他的學生不可能取得高分,可是偏偏有人交出了滿分的答卷。
幼年時,他就把那些成績比他好的人,視為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