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他笑著起身,大笑而走,道,若不是被晟國皇帝賜名授業,又有誰還記得當年南夏敗亡之際被擄走的質子張允覲!被晟國奪走了容貌,被晟國奪走了姓名,張君,這才是真實的你!!
他踏入了夜中。
張邇雅呆呆地看著聶先生離開的方向。他有一瞬間感覺胸口刺痛,想要挽留他,卻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於是只能呆呆地看著他身影消失不見。他確信自己仍如過去一樣喜愛聶先生,但也確信,他胸口裡裝了一些其他洶湧而激烈的感情,其中一些負面的,仍啃噬著他的自己。
我只不過比去年長大了一歲。他心想,這就是成長的滋味嗎?
……
這就是成長。
韋鵬看著面前的張邇雅,十五歲的張邇雅察覺太傅的視線,抬起頭來,露出一個微笑。他在試穿明日冠禮的衣服,明日,皇帝將為他行三加冠禮,一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三加九毓冕。謁廟之後,張邇雅作為成人,將正式開始參與政事。
這些年來,後宮內沒有迎來新的皇子。按理來說,沒有什麼競爭對手的張邇雅十二歲就該行加冠禮,拖到現在,無非是因為現任皇帝不想放權罷了。
韋鵬打量這個未來的儲君。他看起來符合臣子對於國家接班人最好的想像,聰慧、謙虛,懂得克制自己,如同傍晚已升之月,在太陽尚未落山之時,已朗朗生輝。
張邇雅道:太傅在想什麼?
韋鵬:辭職。
張邇雅的表情立刻變得有些可憐,道:您怎能棄我於不顧呢?
韋鵬心平氣和道:您不用跟我來這一套。有的人三歲就敢對我刀劍相向,老臣心有餘悸,沒齒難忘。
張邇雅離開了片刻,將衣服換了回去,回來見韋鵬還沒走,問道:陛下近幾日怎樣了?
韋鵬嘆道:您以為我是來幹什麼的?若不是因為陛下心情糟糕,眾臣叫苦不迭,我又何必到這來讓您去安慰他一番?
張邇雅點了點頭,道:其實您承諾接下宰相職務,陛下必然消火。
韋鵬溫和一笑,道:您休想。
韋鵬走了之後,張邇雅在屋中沉思了片刻,取了一面銅鏡,審視鏡中的人。他這幾年與陛下越長越像,宮中有些流言蜚語,有一些也到了他自己耳中。敢說原嫡長子被掉包了的,直接被砍了腦袋,而張邇雅自己,自然知道當今陛下並沒有將他子嗣塞到這皇宮來,唯一能解釋的,是自己與陛下之間確實有血緣關係。
他們南夏張氏皇族,到現在已經只剩下張邇雅一個;當年記得張君的老臣倒是多,但張君常年頂著的臉並不是他原本的模樣,與嫡子相貌上的差距無人敢質疑;如今為何張君之子長得像晟國皇族,就很耐人尋味了。
這是個難辦的處境。張邇雅給自己定了兩個規矩,第一,是他父皇永遠只是張君;第二,也許有些過去的謎團已經不可推敲,但他對待聶先生,將永遠是和最初一般的敬愛和喜歡。
他前去尋找皇帝。因為第二天要有冠禮,宮內宮外都一片忙碌,他沒能在養心殿見到陛下,結果在御書房外打聽到了消息。宮人此時對待他更加畢恭畢敬,張邇雅走進書房裡,見皇帝正坐在桌邊,斜倚在座椅里,像是個小憩的姿勢。
張邇雅走上前去,見這人果然睡著了,便伸手覆上對方雙手,感到掌中的手指發涼。
皇帝立刻醒了過來,看向面前的人。張邇雅未曾鬆手,繼續為他暖著,道:向陛下請安。
皇帝:你越發大膽了。
張邇雅道:我不知道太醫給陛下開了什麼藥,如果並沒與讓陛下身體好轉,就該換一些人。
皇帝道:朕如果無恙,你的冠禮十年之後也不會舉行。
張邇雅輕聲道:我沒有您治國的才能,若是能始終以孩子的身份待在您身邊,接受您的教導,對我和南夏來說都是一件幸事。
別開玩笑了。皇帝冷笑道,不要以為朕不知道,你多次調取宮內記錄,年復一年試圖查找懷宗時期發生的舊事。你不如直接說一說,你都查到了些什麼?
張邇雅從袖中取出一枚印章,轉過帝君的右手,令這枚印章安靜臥於其掌心。印章乃是上好的羊脂白玉,品相極佳,雖是舊物,仍盈潤奪目。皇帝將其拿起,見其底面刻著晟國皇帝聶景等字樣。
他抬眼看向面前的年輕人,道:從哪找到的?
這年輕人笑了笑,道:金龍殿內書房博物架後有些暗格,不仔細找確實不容易發現。感謝陛下這些年來允許我隨意出入宮廷。
皇帝將這印章拿起看了看。雖是羊脂白玉,但邊緣有一道晦暗的血線。這個大小的羊脂玉並不能說罕見,但這道血線無法人為仿製,手裡這東西還不是偽品。當年他被張君帶離晟國時候的記憶比較混沌,但也能猜到張君離開晟國之時,除了帶走自己還帶走了些金銀珍寶器物。只不過拿走這印章,應該是為了其他的原因。
張邇雅道:我父皇當年回國,是為了繼位;而他庶出的身份難以服眾,因此借用這枚印章之主的身份,造了一份文書。這文書如今在更緊要之地,我拿不出,但可以一閱。那文書上說,南夏先帝時期國力衰微,無力支持對晟國歲貢,某年某月某日,使皇子庶子張允覲為嫡子,入晟國,以示南夏誠意。最後蓋了南夏國印,說明得到了南夏國的認可;又有這枚晟國皇帝印加蓋其後,說明晟國也承認了這個身份。
他踏入了夜中。
張邇雅呆呆地看著聶先生離開的方向。他有一瞬間感覺胸口刺痛,想要挽留他,卻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於是只能呆呆地看著他身影消失不見。他確信自己仍如過去一樣喜愛聶先生,但也確信,他胸口裡裝了一些其他洶湧而激烈的感情,其中一些負面的,仍啃噬著他的自己。
我只不過比去年長大了一歲。他心想,這就是成長的滋味嗎?
……
這就是成長。
韋鵬看著面前的張邇雅,十五歲的張邇雅察覺太傅的視線,抬起頭來,露出一個微笑。他在試穿明日冠禮的衣服,明日,皇帝將為他行三加冠禮,一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三加九毓冕。謁廟之後,張邇雅作為成人,將正式開始參與政事。
這些年來,後宮內沒有迎來新的皇子。按理來說,沒有什麼競爭對手的張邇雅十二歲就該行加冠禮,拖到現在,無非是因為現任皇帝不想放權罷了。
韋鵬打量這個未來的儲君。他看起來符合臣子對於國家接班人最好的想像,聰慧、謙虛,懂得克制自己,如同傍晚已升之月,在太陽尚未落山之時,已朗朗生輝。
張邇雅道:太傅在想什麼?
韋鵬:辭職。
張邇雅的表情立刻變得有些可憐,道:您怎能棄我於不顧呢?
韋鵬心平氣和道:您不用跟我來這一套。有的人三歲就敢對我刀劍相向,老臣心有餘悸,沒齒難忘。
張邇雅離開了片刻,將衣服換了回去,回來見韋鵬還沒走,問道:陛下近幾日怎樣了?
韋鵬嘆道:您以為我是來幹什麼的?若不是因為陛下心情糟糕,眾臣叫苦不迭,我又何必到這來讓您去安慰他一番?
張邇雅點了點頭,道:其實您承諾接下宰相職務,陛下必然消火。
韋鵬溫和一笑,道:您休想。
韋鵬走了之後,張邇雅在屋中沉思了片刻,取了一面銅鏡,審視鏡中的人。他這幾年與陛下越長越像,宮中有些流言蜚語,有一些也到了他自己耳中。敢說原嫡長子被掉包了的,直接被砍了腦袋,而張邇雅自己,自然知道當今陛下並沒有將他子嗣塞到這皇宮來,唯一能解釋的,是自己與陛下之間確實有血緣關係。
他們南夏張氏皇族,到現在已經只剩下張邇雅一個;當年記得張君的老臣倒是多,但張君常年頂著的臉並不是他原本的模樣,與嫡子相貌上的差距無人敢質疑;如今為何張君之子長得像晟國皇族,就很耐人尋味了。
這是個難辦的處境。張邇雅給自己定了兩個規矩,第一,是他父皇永遠只是張君;第二,也許有些過去的謎團已經不可推敲,但他對待聶先生,將永遠是和最初一般的敬愛和喜歡。
他前去尋找皇帝。因為第二天要有冠禮,宮內宮外都一片忙碌,他沒能在養心殿見到陛下,結果在御書房外打聽到了消息。宮人此時對待他更加畢恭畢敬,張邇雅走進書房裡,見皇帝正坐在桌邊,斜倚在座椅里,像是個小憩的姿勢。
張邇雅走上前去,見這人果然睡著了,便伸手覆上對方雙手,感到掌中的手指發涼。
皇帝立刻醒了過來,看向面前的人。張邇雅未曾鬆手,繼續為他暖著,道:向陛下請安。
皇帝:你越發大膽了。
張邇雅道:我不知道太醫給陛下開了什麼藥,如果並沒與讓陛下身體好轉,就該換一些人。
皇帝道:朕如果無恙,你的冠禮十年之後也不會舉行。
張邇雅輕聲道:我沒有您治國的才能,若是能始終以孩子的身份待在您身邊,接受您的教導,對我和南夏來說都是一件幸事。
別開玩笑了。皇帝冷笑道,不要以為朕不知道,你多次調取宮內記錄,年復一年試圖查找懷宗時期發生的舊事。你不如直接說一說,你都查到了些什麼?
張邇雅從袖中取出一枚印章,轉過帝君的右手,令這枚印章安靜臥於其掌心。印章乃是上好的羊脂白玉,品相極佳,雖是舊物,仍盈潤奪目。皇帝將其拿起,見其底面刻著晟國皇帝聶景等字樣。
他抬眼看向面前的年輕人,道:從哪找到的?
這年輕人笑了笑,道:金龍殿內書房博物架後有些暗格,不仔細找確實不容易發現。感謝陛下這些年來允許我隨意出入宮廷。
皇帝將這印章拿起看了看。雖是羊脂白玉,但邊緣有一道晦暗的血線。這個大小的羊脂玉並不能說罕見,但這道血線無法人為仿製,手裡這東西還不是偽品。當年他被張君帶離晟國時候的記憶比較混沌,但也能猜到張君離開晟國之時,除了帶走自己還帶走了些金銀珍寶器物。只不過拿走這印章,應該是為了其他的原因。
張邇雅道:我父皇當年回國,是為了繼位;而他庶出的身份難以服眾,因此借用這枚印章之主的身份,造了一份文書。這文書如今在更緊要之地,我拿不出,但可以一閱。那文書上說,南夏先帝時期國力衰微,無力支持對晟國歲貢,某年某月某日,使皇子庶子張允覲為嫡子,入晟國,以示南夏誠意。最後蓋了南夏國印,說明得到了南夏國的認可;又有這枚晟國皇帝印加蓋其後,說明晟國也承認了這個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