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沈清端知曉了此事後, 卻安慰她:「成大事者不惜小費,且夫人所做的事撼古震今, 不得已錢財來量之。」

  這一番話讓蘇荷愫霎時眉開眼笑, 砸進女學裡的銀錢愈發豪奢。

  第一堂課,由康嬤嬤任教。說的皆是些為人處世的道理,並不難懂, 且康嬤嬤時常以身邊的鮮活例子來闡明道理, 丫鬟們聽著也甚覺有趣。

  第二堂課,則有蘇荷愫親自來授課。她先說清楚了女學裡的規矩:課堂內外, 只有先生與學生, 並無主僕之分。

  是以那些丫鬟們不必在女學裡喚蘇荷愫夫人,而要尊敬地稱她為先生,行師徒禮。

  丫鬟們一一應下。

  蘇荷愫便捧起了三經六義,挑個篇最簡明易懂的文章, 先籠統地說給了下首的丫鬟們聽。可兩刻鐘的典義講完後, 丫鬟們皆是一副雲裡霧裡的模樣。

  連紅袖這提前預習過一回的丫鬟也蹙著眉犯起了難, 當真是一點也聽不明白典義里的長句。

  何為「道者則未免離章絕句,釋名釋數,遽然自以聖人之術單此者,有焉①」?

  對她們而言,這些典義實在是如天方夜譚一般。

  蘇荷愫自然倍覺挫敗,當即便放緩了語速,一個字一個字地拆解解釋給丫鬟們聽。

  可仍是收效甚微。

  熬過這一堂課,課間休憩一刻鐘時,幾個膽大些的丫鬟們便如釋重負地說了句:「先生說的話,我一個字都聽不懂。」

  蘇荷愫正坐在上首的鑲雲石方桌後,隱隱約約間聽得丫鬟們的竊竊私語,心口不可自抑地湧上些失落之意。

  尤其是下一堂課,乃是於嫣容所教的丹青課。描摹的是一株在河池裡靜靜盛放的荷花。

  丹青課。

  丫鬟們一改方才的頹喪,興致勃勃地問東問西,瞧得廊道上立著的蘇荷愫心裡愈發不好受。

  女學一日的課解釋後。

  蘇荷愫連晚膳也用不下,意興闌珊地去了外書房。見沈清端不在其中,便讓紅袖點起了燈盞,預備連夜挑燈尋出明日該講的文章來。

  可她挑來挑去,仍是覺得挑中的文章都大有不妥,不是辭藻嚴苛晦澀,便是理義深奧難懂。

  沈清端處理好外頭的官務,回府時先去正屋裡尋蘇荷愫,得知她未用多少晚膳便去了外書房後,便知她今日的女學必是遇上了什麼難處。

  沈清端讓廚下做了碗牛乳羹,讓碧窕將青梅醬尋來,在那牛乳羹上厚厚添上一層後,方才去了外書房裡。

  外書房內。

  幾盞燭火正擺在桌案之上,桌案後頭的扶手椅里正坐著個貌美的女子,此刻正專心致志地瞧著眼前的書籍。

  沈清端靠在書房屋門上瞧了許久,一刻鐘後,才輕笑著出聲提醒了蘇荷愫。

  他說:「蘇先生又遇上了何等難題?」

  蘇荷愫抬起杏眸,忽見沈清端正在桌案前含笑注視著自己,不由地臉頰一紅,清亮的眸子裡凝著些祈求之意。

  她說:「今日我說的文章,學生們都聽不懂。」

  沈清端見她眉宇間似有失落之意,便收起了笑意,問:「你可有挑最淺顯易懂的那一篇?」

  蘇荷愫忙道:「挑了,便是夫君你教過我的那一篇《答姚辟書》。」

  沈清端沉吟片刻,便走到蘇荷愫身旁,將她手裡的典籍拿了過來,翻閱一番後說:「你我都犯了個錯。這些典義在我們眼裡看來簡單,在你的學生眼裡卻如天方夜譚一般,我想著還是要從《三字經》開始。《三字經》是孩童啟蒙之物,雖不適合放在學堂之上。可女學本就與別的學堂不同,教目換成《三字經》也無可厚非。」

  蘇荷愫聽後頓覺茅塞頓開,只說:「那便換成《三字經》。」說罷,便從書架上尋到了一冊《三字經》

  她央著沈清端謄寫了兩頁,再讓幾個會寫字的小廝們繼續謄寫,不過一個時辰便將那三字經抄了下來。

  將紙張收拾妥當後,蘇荷愫便又忙著備課,將明日要在女學裡說的話隔夜先說上一回,省得明日打絆子。

  沈清端見她不知疲累,索性也在一旁飲起茶來,時不時便給蘇荷愫一些意見。

  直到子夜時分,蘇荷愫才覺出幾分睏倦之意。卻是不肯再答應沈清端的求歡,以明日女學要起早為理由拒絕了他。

  沈清端只得懨懨睡下,連他要說與蘇荷愫聽的事兒也撂在了腦後。

  女學一連辦了七日,丫鬟們終是得了一日休息。因著女學辦在知府的後院,每日裡讀三字經的聲音時常響徹滿府。

  且那些丫鬟們白得了一份三葷一素的午膳,又能有讀書習字的機會,先頭不曾報名參加女學的丫鬟們也漸漸生了懊悔之意。

  半月後,蘇荷愫見這些丫鬟們對讀書習字起了幾分興趣,心裡高興的不得了,便放下豪言壯語道:「早晚要讓廊坊街頭巷尾都辦起女學來。」

  這般豪言壯語也讓沈清端萬分欣慰,非但是全心全意地支持蘇荷愫,還留意起了廊坊內荒廢的書舍,若有合適的書舍,他便要使銀錢買下來。

  趁著女學休沐的這一日,沈清端還告訴蘇荷愫,他已抓住了范家人的罪證,其一是私賣官鹽,其二是霸占良田。

  兩樁罪責並不足以擊垮范家全族,卻能讓他們無力再挑釁沈清端。

  第二件事是荊州知縣遞來的信,信上說他感念沈清端的救命之恩,意欲與沈清端結個兒女親家,兩家人便能親密如一家。




章節目錄